红色西陂纪行
2019-09-25卢如昌吴斌
◎卢如昌 吴斌 文/图
阳春三月,天气爽朗。在这个美好季节,闽西文学院组织的红色文艺轻骑兵采风团一行带着崇敬之情来到了这片浸润着共和国红色基因的土地——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追寻革命印记,接受心灵洗礼。
西陂村位于永定河上游,高陂镇西侧,是高陂镇最大的行政村。青山绿水环绕,景色秀丽。西陂村,是闽西革命圣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西陂人民为闽西革命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进入村子,一座耸立在田畴中的雄伟挺拔的高塔——天后宫映入眼帘。天后宫是七层宝塔宫殿式结构,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历经四百多年岁月沧桑,至今依然保持完好。天后宫还具有浓厚的革命色彩。
随行的西陂乡贤林泉镇是西陂红色宣传员,对西陂红色资源如数家珍,饶有兴趣地为我们介绍:天后宫是闽西秋收总暴动的爆发地。1928 年7 月中旬,福建临时省委决定组织“闽西秋收暴动”,派宣传部长王海萍到永定太平里(其范围包括今天的虎岗、高陂、坎市、培丰等4 个乡镇。苏区时期,在太平里设立了永定太平区),成立太平里暴动委员会。8 月4 日晚,时任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宣传部长王海萍、福建红军副总指挥傅柏翠率领杭、永、岩三县边境农民武装500 余人,在西陂岭天后宫集结。5 日凌晨,农民武装包围了“芳景堂”“三益堂”两处大楼,处置了部分土豪劣绅,没收其部分财产,开仓分粮。接着,部队开赴龙岩县城,攻城失利,回师攻打坎市,又因作战计划泄密而受挫。太平里秋收暴动失败后,暴动队伍编成太平游击队,奉命开赴蛟洋,参加曾省吾、罗瑞卿组织的军事政治训练,并编入闽西红军59 团,后来成为红四军第四纵队的骨干力量。
上世纪20 年代后期至30 年代初,红四军在毛泽东、朱德率领下一举攻下龙岩城时,朱德曾在西陂天后宫为红军和赤卫队作过演讲,宣传革命真理。
1931 年5 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将太平区划为第一直属区,太平区委(西陂为其所在地)直属中共闽粤赣边区特委。一时间,西陂成为太平区的政治、军事、文化和革命中心,革命进步思想在此迅速传播并扎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与苏区革命根据地联络的南方交通线,由上海中共中央机关经香港、广东汕头、大埔青溪村、福建闽西到江西瑞金,由中共中央交通局直接领导。它不仅传送着党中央与苏区的往来文件,运送苏区急需的物资,而且完成了党中央由上海到中央苏区的重大转移,安全护送了一批党中央领导和党、政、军负责同志到苏区,被誉为“中央红色交通线”。
永定是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内地大站,其中重要的一段在太平里境内,从永定堂堡经太平区和佳乡(今许佳)永福堂,沿山路往高陂黄田茂龙楼,西陂就成楼中转,与太平区苏维埃对接,转往虎岗、龙岩。
在林泉镇的引导下,我们到天后宫附近参观了一段古驿道,这条古驿道,从伯公凹到西陂,是当时南方交通线的一段,是无数交通员用双脚和生命“走”出来的,其遗迹仍清晰可辨。
参观完西陂古驿道后,我们体验了一把“重走红军路”。来到灵鹫山脚下,面前是一条石路,直达灵鹫寺,是中央红色交通线西陂境内的重要路段。从起点抵达灵鹫寺山顶,大约三四公里。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可乘坐车辆,一条只能步行。我们选择了步行。如今这条路路况很好,路面大都铺上鹅卵石、砌上石阶。我们的队伍扮成红军、交通员的角色,行进在弯陡石路上,沿路两旁草木掩映。虽然烈日炎炎,但与当年艰苦环境相比,不算什么。途中,林泉镇指给我们看一块矗立路旁的普通石头,告诉我们其中的来历。当年,毛主席、贺子珍去永定调查、养病,路过红色交通线的这一段,曾在山上寺庙逗留停歇。
蓝天白云下,山风吹拂,我们一步步前行。当年党的领导人、红军、游击队、交通员,来往于这条布满荆棘的羊肠小道上,用赤脚走出红色交通线。红色历史渐渐洇晕开去,感佩革命先辈们为了革命信仰,前仆后继,不惜牺牲生命。置身其中,会产生一种别样的情绪,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不由得肃然起敬,深切感受到毛泽东曾经的赞誉,“交通线就像我们身上的血脉”。
攀上灵鹫山顶,古朴灵鹫寺坐落其中。阳光明媚,满目翠绿,远近自然风景构成一幅壮美画卷。灵鹫寺曾是太平区武工团团部旧址,1934 年6 月底,太平区工作团和游击队辗转于此,开展游击活动。
西陂村有一块开阔地,叫坝塘圩,当年被誉为太平区的苏维埃圩场,是闽西屈指可数的村级圩场。坝塘圩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了,市场交易很活跃。透过圩场留痕,可见昔日人来人往,繁华热闹。当年毛泽东曾专门视察了坝塘圩场,与贺子珍沿着流水一渠和石路商业街行走,流连忘返,想不到在白色恐怖之下,还有如此繁荣的苏区生活!在村街,毛泽东品尝了著名的高陂线面、浮豆腐、芋卵粄、焖猪肉“四大盘”。毛泽东喜爱吃辣椒,配上当地特有的黄色小米椒,用雪白的豆腐花消除辛辣味,赞不绝口,说:“苏维埃圩场好!”毛泽东还要求随行苏区干部一定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百姓做事。
当年西陂坝塘圩场,也是苏维埃红色广场,每到傍晚,在街灯的照耀下,耀眼悦目。区苏维埃政府、红军部队经常在这里举行扩红宣传、文艺表演、战斗动员、祝捷庆功等活动。据介绍,西陂将修复苏维埃广场、苏维埃圩场旧址,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追随当年苏区干部的脚步,前往太平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双寿堂。双寿堂是一座典型的砖木结构客家民居,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坡屋顶,古朴厚重,门楣上题刻“大夫第”。大门左侧挂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七支队十五团、中共太平区苏维埃支部、太平区苏维埃政府、少先队太平区大队部、太平区儿童团团部等许多牌子。
双寿堂也是红色审判机构旧址——太平区革命法庭,共和国审判机构的起源地,当代人民法院的前身。我们一边驻足观看,一边认真聆听当年的“红色传奇”。双寿堂后院,法庭、临时拘留所旧址虽然简陋,空间狭窄,却是我党早期探索法治道路的第一块“试验田”,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太平区苏维埃政府内设裁判部,原太平里秋收暴动委员会裁判处主席廖志德任部长。1929 年8 月,根据《苏维埃组织法》,裁判部改为“裁判肃反委员会”,廖志德任裁判兼肃反委员会主任,创办了太平区革命法庭、临时拘留所,后来还创办了群众法庭。尔后,创办红色审判机构的经验推广到闽西和中央苏区。1931 年11 月7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设立了最高法院、临时最高法庭。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成立。共和国审判机构是从西陂走来的。
我们行走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心里总是久久不能平静。沿着鹅卵石铺成的村道前行,来到黛瓦灰墙的古厝——浴安堂,“太平区苏维埃暨西陂乡信用合作社旧址”的牌子赫然醒目,这里是闽西红色农信的诞生地、农信初心的形成地。
古田会议召开前夕,永定太平区、上杭北四区等全国最早一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信用合作社相继建立。红色信用合作社从诞生起,就确立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过上美好生活的初心和使命。浴安堂大厅里,刚布展不久的“永定太平区信用合作社旧址”展馆,分成“红色农信萌芽闽西”“农信芳华初心永定”“红色金融闽西筑基”“红色摇篮功在千秋”等四个主题,内容丰富,展现了红色农信先辈一手抓枪杆子、一手抓钱袋子,白手起家创办苏区信用合作社的过程。创办红色信用合作社毫无经验可循,苏区党和政府“摸着石头过河”,进行了融通金融的艰难探索,留下了宝贵红色资源及精神财富。展馆里展示了信用合作社的红色“长方块形”和“圆形”的印章,于1928 年10 月刻制,还有早期发行的股票,这些文物弥足珍贵。乡贤林泉镇告诉我们,西陂要把“永定太平区信用合作社旧址”打造成彰显红色农信初心、弘扬农信精神的红色高地,成为龙岩、全省红色金融和全国农信文化的总源头,真正成为一张“红色名片”。
西陂村是被赤色浸润的村庄。在西陂村,红色旧址还有很多,红军伤员救助站暨区苏看病所(西溪堂)、中共黄田乡党支部旧址、林修富烈士故居(寿德堂)、苏维埃西陂乡党支部旧址(培本堂)、苏维埃生产队部、西陂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共太平区委员会旧址、林日太故居、中央红色交通站旧址(就成楼)、闽粤赣边纵队整体旧址(镇德堂)等,一座座客家古厝与红色资源交织在一起,都值得我们去寻访、去感悟!
西陂这片红土地,无不辉映着她昨天的历史和今天的光荣。红色,是这片土地最永久鲜艳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