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8位老人,花31年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2019-09-25

中外文摘 2019年18期
关键词:陆良龙海小苗

从左至右分别是:王小苗、王开和、王家寿、王云方、王家云、王长取、王家德、王德映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有8位普通老人,从1980年起,在土地石漠化程度严重的荒山上,造林13.6万亩!8个兄弟,因为相似的付出和坚守,被视作创造了绿色奇迹的当代愚公和一种精神符号,他们在当地被称为“陆良八老”。

最开始种树,“陆良八老”中最大的51岁,最小的40岁。整个陆良龙海乡,受喀斯特地貌影响,荒山寸草不生,怪石嶙峋,乡里没有一条河流和水库,连续干旱,拉水的老牛都累得跪下。

“山下要有路,山上要有树,农民才会富”。这句话,是种树的带头人王小苗说的,这位曾经的龙海公社树搭棚村民兵营长,最先提出上山种树,其余7个人自愿加入。

1980年12月的普通一天,8人各自带着一床草席和一件蓑衣,一头扎进山里。从此,他们的人生再也没和种树造林撇开过关系。

31年里,八位老人先是种树,再是守林。没有住处,一床草席铺地,—件蓑衣搭身,天为幕,地为席;年纪大了,他们把儿女们叫上山一起守着,即使过年,山下村里鞭炮震天,山上一点卤菜和土豆,就是年饭了。

种树苦人,跋涉在石头堆里,每个人的脚后跟,都肿得像是缺水的土地,皲裂着牙签粗细的小口。实在疼得走不了路,就把土豆煮熟捣碎,然后填到开裂的小口子里,再用针线缝上。自己缝不到时,几个人就相互缝。肿起来变硬的皮肤很干,针扎进去,不会痛。

1995年,人工造林结束,他们开始守山。王小苗烟瘾大,但为了防止火灾,他将打火机和烟斗放在家里。

直到现在,王德映都记得当年第一锄头下去后,地上冒出的火星。硬着头皮,他们每天挖坑,撒种子,再填上,小苗却一直没有发芽。忍不住扒开一看,老鼠早就把小苗吃了。

为提高树苗成活率,8个人开始尝试先育苗,再移栽。将挑好的树种,在营养袋里精心培育,长到十厘米左右高,再移栽到山上。

更精细的是,他们摸索出,50天的树苗移栽后,成活率能达到100%,80天的树苗,成活率只有60%,100天后的树苗,成活率不到10%。于是,风雨无阻,育苗50天就要连夜移栽。

“一条直线一条直线地种。”4年时间,他们种植了7400亩华山松,原本赤裸嶙峋的荒山有了色彩。

如今的林场

8人开始被请到别的乡镇帮助造林。1985年至1995年,10年时间,他们的足迹遍布陆良县9个乡镇,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要求参与进来。王小苗开始组织专业造林队,招募到近800名青年,上山植树。

1995年,人工造林结束,他们开始守山,这一守,就守到2010年8月。

每天,他们巡山到晚上十点,晚上轮流派出两个人守在山头,带着咸菜馒头做干粮。

“我们都姓王,是一家人。”直到现在,王德映都记得,一次发现王小苗晕倒不省人事后,他带着王小苗驾着马车往医院赶。结果医院诊断,王小苗没有大毛病,就是三天没吃东西,饿的。

王家寿老人是八老中最先离世的,家人遗憾的,是老人最终也没住进家里的新房。

王德映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北京,去电视台讲述“陆良八老”的故事,没备讲稿,被扶到台上,想了许久,感叹一声:“我现在老了,种不动了。”

如今,“陆良八老”尚有4位健在。王长取说,人死了,树活着就行。

猜你喜欢

陆良龙海小苗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拯救小苗
云南省茧丝绸协会陆良分会挂牌成立
“猴王”崔龙海以芋头为养生法宝
疏疏
非遗保护与巴身小苗寨“常胜”乐器文化管窥
守信
守信
曲陆高速封闭施工改扩建6车道年底通车
诡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