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对我国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2019-09-24徐艺嘉
徐艺嘉
人口老龄化和城乡收入不平等是当前中国亟需应对的两大重要挑战,老龄化对我国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利用中国2005—2016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发现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不平等具有拉大作用,受教育年限和城镇化的提高起到了显著的缩小作用,而失业率的提高则起到了扩大的作用。据此,本文提出了应对老龄化不利影响的一些建议。
一、引言
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属于全球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就了“中国奇迹”。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的目前人口平均年龄的增加却高于发达国家同期增长水平,可谓“未变富先变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滞后;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尚未形成;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农村老龄事业发展明显滞后。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制并不完善,居民收入不算高,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农村地区由于年轻人大量地流向城镇,导致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数量剧增,而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分割使得高龄农民工又面临返乡的困境,从而加重了中国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倒置风险。对于许多农村人口来讲,他们许多既没有养老保障,又缺乏医疗保险,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影响农村家庭的收入和经济福利状况。同时,城乡人口在养老保障、人力资本积累和物质资本积累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另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减少,劳动供给在跨过刘易斯拐点之后将会减少,城乡劳动力工资水平趋同,进而会缩小城乡收入不平等。
老龄化和城乡收入不平等是目前中国急需应对的两大挑战。因此,在人口老龄化和城乡结构差异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研究老龄化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不平等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2005年——2016年中国31个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中,城乡收入差距(cxsr)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来表示,老龄化程度(old)是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与总人口数之比来表示。为了保障结果的稳健性,加入了对城乡收入不平等有重要影响的几个控制变量,分别是城镇化率(urban)、失业率(uemp)和平均受教育年限(eduy)。平均受教育年限(eduy)数据来自于《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衡量了人力资本水平的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有积极作用。其计算方法为:(不识字或很少识字人口 *1年+小学受教育人口*6年+初中受教育人口*9年+高中受教育人口*12年+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16年)/6岁以上总人口。城镇化(urban)数据来自于各省统计年鉴,用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来衡量。失业率(uemp)数据来自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为各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
使用静态估计会因为没有考虑城乡收入不平等变化的滞后性和解释变量与残差之间的相关性和变量之间的序列相关性,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导致估计结果有偏差。考虑到存在滞后项,因此通过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并用Hausman进行检验。
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显著的扩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且通过了至少5%的假设检验。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城镇化的提高对于缩小城乡收入不平等具有积极意义;失业率显著的扩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失业率升高表明经济发展不景气,受经济形势影响比较大。AR(2)检验表明模型解释变量与残差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解释变量中城乡收入不平等的滞后项通过了1%的顯著性检验,且对当期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程度较高,表明城乡收入不平等具有明显的动态效应。
三、结论与建议
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扩大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作用,人口老龄化是城乡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之一;城乡收入不平等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受教育年限和城镇化的提高起到了显著的缩小作用,而失业率的提高则起到了扩大的作用。
一是要协调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系,要将建设理想老龄社会纳入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劳动力结构变化的问题;二是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对老年人医学人文关怀;三是多方面筹集养老保障资金,实行新型养老保障制度;四是加大教育资源和投资向农村地区的倾斜,发挥教育水平提升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缩小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