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铁道供电专业试点班的应用研究
2019-09-24于水婧
于水婧
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晚,教育理论界对现代学徒制在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准备还不够充分,实践经验总结不够。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现代学徒制在铁道供电专业试点班的应用模式。
一、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政府虽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加大职教改革力度,但是还明显缺乏完善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支持,缺乏根本性的国家层面顶层设计保障。虽说要搞双元育人模式,但并未真正核实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职业学历教育没有有机衔接到职业培训。还未真正找到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利益点,无法拿捏到学生(学徒)的个人利益平衡点,始终无法调动起企业参与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和学生的报考热情。
(一)政府不太重视
部分地方政府部门没有重视现代学徒制,未能正确审视当地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因而没有动力积极号召和支持校企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学校缺乏改革精神
站在学校管理层来看,选择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必然是对原来较为稳定的学校管理制度进行一次较大的改革,必然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加之部分学校管理者缺乏改革精神和改革动力,因此坚守“等、靠、要”的思想。
(三)企业参与热情低
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具有多年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历史,但往往还是遵循以学校为主导的育人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前进道路上并未取得尽如人意的效果。企业对学生(学徒)毕业后是否流失有所顾虑,前期投入的培训费用、学徒工资等会否付诸东流,因此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热情并不高,不能在思想认识上把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当作企业责任与使命。
(四)校企导师缺乏理解
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自己本身对现代学徒制的形成基础及实施意义、实施主体、师生关系等还缺乏相应的认识;对于应该承担某方面的育人工作还欠缺相应的培训。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本身还习惯于传统的一对多的课堂教学方式,对深入企业车间指导学生开展实训有不适甚至抵触情绪,传统的学校管理制度无法适应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要求;另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对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理解不够,对其重要性也认识不足。很多企业技术骨干只是具备实操经验而缺乏相应的授课能力和条件。
二、现代学徒制在铁道供电专业试点班的应用模式探索
(一) 试点班的成立与管理机制
吉铁院自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校以来,于2017年成立了铁道供电专业试点班。试点班40人,从各专业精选一批优秀学生进入试点班。在现代学徒制班班级管理过程中,始终奉行校企双主体育人原则,实行校企互动、校企共管。一是学习和日常生活管理。一方面学校选派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和六年以上班级管理经验的优秀双师型教师担任班主任,负责班级事务管理和学生在企锻炼期间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委派人事专员管理学生工作,主要负责学生在企业锻炼期间的学习和工作,以及在校学习期间企业文化宣讲等工作;工作管理就是企业来负责的,要求学生要达到企业的要求标准,并通过企业的考核,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企业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考察,为其用工提供参考。
(二)现代学徒制班学生培养模式
吉林铁职院与吉林供电段、长春供电段、中铁九局等企业深入合作,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企双元育人,交互训教,岗位培养;学徒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成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构建了政行校企多方联动的现代学徒制长效运行机制。
1.构建“五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改革了原有 2.5+0.5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构建了企业融入人才培养全過程的“五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共同实施在岗培养。一是根据需求的工作岗位培养对应的人才;二是根据职业要求制定需要学习的内容;三是对于在企业中有重要地位的技术,设立专门的教育团队;四是设立针对员工进行考核的体系;五是企业的文化建设。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企业员工成长的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先是新学徒、过渡成为普通技工,最后成长为高技能型人才。针对人才的三个阶段,总结研究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模式,提升员工的能力也分为三个阶段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在每一阶段学校和企业都应对学生负责,投入精力让学生成长,经过这三个阶段的能力提升,成功的由学生转变成为员工。
2.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班课程内容的构建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是在企业专家和学校老师共同研究制定的,将工作需要的技能进行细分成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削减和补充,最后制定出所学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还包括隐性知识,即企业技术骨干的工作经验,并且在课程中还能学习企业的管理模式,工作规范标准,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牢基础。开发适用于现代学徒的教学资源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将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技术标准引入课程体系,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专业课程与职业技术认证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资源、校本教材和试题库,能够有助于学生在书本上学习在企业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让教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促进了传授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实现了教材等资源与技能。
3.实施工学交替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效对接
第一学年,主要进行基础职业能力培养,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着重培养基础职业能力,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其中,企业定期委派人力资源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分别承担企业文化教育和岗位能力解读等教学任务;
第二学年主要进行专项职业能力培养。这一阶段主要是企业进行人才培养的工作,企业针对自己需要的工作岗位制定出教学内容,并安排专门的师傅,以一对一的模式指导学生进行岗位操作技能训练,学院派出专任教师进行跟岗,教师针对企业岗位技术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与学生讨论。学生实现校外与校内交替学习以及双重身份的转换。学期末,要对学生进行考核,主要根据企业对在岗员工的考核方式来进行,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陈述和答辩,公司根据实施效果、陈述以及答辩的情况,评定师傅的培养效果与学徒的学习效果,学生合格后进行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开始独立顶岗,学院认可企业的考核结果。
第三年,在师傅和教师的双重辅导下,师傅参照生产岗位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在师傅带领下顶岗操作,学生需完成不少于 400 字的岗位日志,岗位日志在完成了之后必须交由师傅签字认可,在上交给学校老师评阅,这一日志是衡量培训成果的重要参考。顶岗结束后,学生需撰写实习总结报告并参加企业组织的答辩,答辩委员会成员由校企双方各 4 名专家组成。
4.制定多元考核与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创新考核评价制度,设立了专门的考核评价委员会,制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多元考核评价标准,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主体,按照课程项目实施过程情况考核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以多样化方式考核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建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指向的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三、结语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符合中国高等职业现状和政治经济特点的要求下构建的,其模式本身以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充分切合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情况;模式的培养内容主要采用“师父带徒弟”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总之,通过政府指导下高校与企业的通力合作,取得社会的认可和关注,全面改善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堪忧的困难局面,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作者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课题《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铁道供电专业试点班的创新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H180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