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9-09-24李怡曾新洲
李怡?曾新洲
“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农业高职院校按照农科人才的岗位特点、岗位素质和岗位技能进行人才培养,体现和反映了农业岗位的职业素养和特征。本文拟从设置专业、打造师资队伍、构建课程体系和开展校企合作等方面对这个问题做简单探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从2004年至2019年连续6年中共中央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这个问题为主题,由此可见“三农”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对的极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地方职业院校灵活设置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一直以来,农业高职院校在培养适应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探索如何构建农业高职院校 “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坚持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原则,根据各地农业经济发展特色需要,为社会培养适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企业用得上、毕业生留得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问题
1.培养目标缺乏“农”定位: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农”定位比较宽泛和笼统,一是办学理念没有立足农业的基本问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需要;二是缺乏人才培养特色,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得不够紧密,未能很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2.专业建设缺乏“农”指向:一是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对接度不高,满足不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专业群建设不强,没有形成与农业产业结构、技能人才需求结构相对应的专业群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现代化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多元化需求;三是专业设置没有紧密贴合现实需求,目前农业新兴行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很大,高职院校开设的大部分专业是传统的农业类专业,缺乏现代农业、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新兴专业,导致学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与就业岗位需求不匹配,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3.师资队伍缺乏“农”保障:一是大多數教师只会讲授教材上的农业基础知识,能真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教师较少;二是具备纯熟的农业技术技能的教师不多,在真正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实践操作的教学往往只能点到为止,不能深入,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农业技术水平。
4.课程建设缺乏“农”特色:一是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结合不紧密,缺乏鲜明的地方农业特色;二是课程结构不合理,体系设置不科学。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根据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形式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5.校企合作缺乏“农”平台: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一直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农业高职院校更是如此。当前,农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质量不高,缺乏农业特色的信息资源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农业职教集团不多。
(二)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普遍存在缺少充足而有效的农业农村人才需求信息,对信息掌握的不及时,对当地农业产业特色、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状况等掌握的不准确,导致专业名称和专业结构安排上存在盲目性、滞后性和不科学性等问题。
2.高职院校教师对支持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认识不够,授课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忽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运用的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3.高职院校对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宽泛和深入,狭隘浅显地认为校企合作仅仅只是为了解决学校的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忽视考察企业是否具备合作意愿、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和农业专业背景,在专业行业领域是否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等,因此很多情况下校企合作都只是蜻蜓点水,无法深入开展,在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上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构建农业高职院校 “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按照农科人才的岗位特点、岗位素质和岗位技能设置专业、打造师资队伍、构建课程体系、开展校企合作,体现和反映了农业岗位的职业素养和特征,强调根据岗位特点和岗位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实施一体化教学,因岗施教。
(二)农业高职院校 “农学结合”人才培养对策
各高职院校应明确办学定位,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培养具有高级农业技术和农业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农味”人才,服务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1.专业建设:设置 “农味”专业
以提升服务各地农业经济建设能力为重点,抓好专业建设,进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形成鲜明地域特色,逐步扩大学校服务面。
(1)高职院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以及自然资源,做好当地农业人才需求预测,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科学论证专业设置,努力提高专业与产业的结合度,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专业,更好地扶持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压缩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传统专业,开设新兴专业,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现代高端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动下,发展乡村旅游必将成为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农村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将比以往发展得更快,学校可以对应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农业专业和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等专业,推动农村休闲旅游、养老产业、农耕文化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专业人才,学校可以开设各类技能型专业,如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的全面对接和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针对当地农村文化和经济特色,学校主动对接设置乡风民俗研究、传统手工艺制造等特色专业,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