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风雪
2019-09-24祝勇
祝勇
一
想到宋代,首先想起的是一场场大雪,想到宋太祖雪夜访赵普,想到程门立雪,想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仿佛宋代,总有着下不完的雪。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是从隆冬画起的,枯木寒林中,一队驴子驮炭而行,似乎预示着今夜有暴风雪。萧瑟的气氛,让宋朝的春天显得那么遥远和虚幻。
《水浒传》也可以被看作描绘宋代的绘画长卷。《水浒传》里,令我印象最深的文字是关于雪的。文字随着那份寒冷,深入我的骨髓。《水浒传》里的大雪是这样的:“(那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还写:“(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大雪,在林冲的世界里纷纷扬扬地落着,好像下了一个世纪,下满了整个宋代,严严实实地封住了林冲的去路。
林冲身为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其实是没有任何实权的底层公务员,所以高衙内才会对他百般加害。但即使如此,林冲想的还是逆来顺受,一心想在草料场好好改造,争取早日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只是陆虞候不给他出路,高俅不给他出路,留给他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反”。逼上梁山,重点在一个“逼”字,没有奸臣逼他,林冲一辈子都上不了梁山。连林冲这样一个[] 人都反了,《水浒传》对那个时代的批判,是何等的不留情面。
那才是真正的冷,是盘踞在人心里、永远也焐不热的冷。宋徽宗画《祥龙石图》、画《瑞鹤图》,那“祥”“瑞”,那热烈,都被林沖这样一个小角色,轻而易举地颠覆了。
二
宋代的人都没有读过《水浒传》,但一入宋代,中国绘画就呈现出大雪凝寒的气象。像郭熙的《关山春雪图》、范宽的《雪山萧寺图》等,都是以雪为主题的名画。雪,突然成了宋代绘画的关键词。以至到了明代,画家刘俊仍然以一幅描述赵匡胤雪夜访赵普的《雪夜访普图》,向这个朝代致敬。
这在以前的绘画中是不多见的。晋唐绘画,色调明媚而雅丽,万物葱茏,光影婆娑,与绢的质感相吻合,有一种丝滑流动的气质。
雪山萧寺图/范宽/宋
雪夜访普图/刘俊/明
到了宋代,绘画分了两极——一方面,有黄筌、黄居寀、崔白、苏汉臣、李嵩、张择端、宋徽宗等,以花鸟、人物、风俗画的形式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田间草虫、溪边野花、林中文士、天上飞鹤,无不凸显这个朝代的繁荣与华美;另一方面,又有那么多的画家痴迷于画雪,画繁华落尽、千峰寒色的寂寥幽远,画“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的浩大意境,画“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清旷虚无,这似乎预示了北宋时代的鼎盛繁华,最终都将指向靖康元年的那场大雪。
三
宋代雪图中的清旷、寒冷、肃杀,确实有气候变化的原因。艺术史与气候史,有时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隋唐时代,中国气候温暖,所以隋唐绘画,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状况。
那时的中国人,窝在长安城里,吃着肉夹馍,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暖冬。冬天的气温尚且如此,春夏就更不用说了。我甚至想,唐朝女人衣着暴露——袒胸露背,蝉衣轻盈,气候温暖应当是一个前提条件。世间能有多少人,甘愿为了风度而牺牲温度呢?
宋代中国的气候寒冷,比唐代冷得多。宋代画家用一场场大雪,坐实了那个朝代的冷,以至我们今天面对宋代的雪图时,依然能感到彻骨的寒凉。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个寒冷期,分别是:东周、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两宋、明末清初。而这四个时期,正是群雄逐鹿、血肉横飞、天下乱成一锅粥的时候。那些乱,也可以从气候上找原因,因为中国是以农业立国,老百姓靠天吃饭,气候极寒导致粮食歉收,造成大面积饥馑,加上朝廷腐败等因素,很容易使天下陷入动乱。
四
宋人画雪,不是那种欢天喜地的好,而是静思、坚韧的好。假若还有希望,也不是金光大道艳阳天的那种希望,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
我看过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电影《荒野猎人》,他演的那个脖子被熊抓伤、骨头裸露、腿还瘸了的荒野猎人,就是在无边的雪地里,完成了生命的逆袭。但在几百年前,在中国的《水浒传》里,施耐庵就已经把这样一种寓意,赋予豹子头林冲。于是,在少年时代的某一个夜晚,我躲在温暖的被窝里,读到如许文字:“林冲投东去了两个更次,身上单寒,当不过那冷。在雪地里看时,离的草场远了,只见前面疏林深处,树木交杂,远远的数间草屋,被雪压着,破壁缝里透出火光来……”
我相信在宋徽宗的晚年,他所有的眼泪都已流完,所有的不平之气都已经消泯,他只是一个白发苍髯的普通老头,话语中融合了河南和东北两种口音,在雪地上执拗地生存着。假若他那时仍会画画,真该画一幅《雪江归棹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自己颠沛的一生,做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