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辨诈
2019-09-24沈淦
沈淦
北宋时,山西晋城县有个富翁张三不幸病逝,其子刚刚给父亲料理了丧事,这天早晨,忽然有个老汉蹒跚着来到门前,唤着他的乳名道:“我才是你真正的父亲啊,如今想与你住在一起,让我们共享天伦之乐吧。”张子大惊,连忙将他迎进屋内,问道:“老人家,你我素不相识,你怎么突然说出这种话来?我的父亲刚刚逝世,还没过头七呢。”老汉流着眼泪说:“那是你的养父,我才是你的生身父亲啊。唉,只怪当年家中实在太穷了,才不得已将你送给了张家。这么些年来,一想起父子骨肉竟然不能团聚,我心中就痛得慌啊。”
此时,张三的妻子已逝世,张子将信将疑,先招待老汉吃了早饭,便委婉地对他说:“如果确实如此,则孩儿又能依恋于慈父之侧,自然是大幸事。然而这事情过去太久了,万一有错讹,你真正失散的儿子见不到你老人家,得不到父爱,也一定会怏怏不乐的。听说县里新来的程大人最能辨别这些疑难事情,我们何不去向他求教?”老汉见张子不相信,摇着头叹了口气道:“好吧,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成,我们就同走一遭吧。”张子唤了辆轿子让老汉坐了,两人一起来到县衙。
晋城县令就是著名的哲学家、程朱理学奠基人之一的程颢。他听张子说了情由,就让老汉将送儿子给张家的经过再说一下。老汉道:“我是個医生,经常外出行医。妻子生产后,因贫困而不能抚养,又听说张三没有儿子,才将儿子给了张家。这是某年某月某日的事,由某某人将我儿子抱过去,并有某某人亲眼看见的,绝无半句虚言。”程颢问:“事隔这么多年,你怎能记得如此清晰而又详细呢?”老汉答道:“这种使人伤心的事情,怎么会忘记?而且我当时不在家,行医回来听妻子说起后,当时就记在医书的背后。以后一拿那本医书,就想起我那苦命的孩儿啊。”说着,忍不住又流下了眼泪,并颤抖抖地从怀中掏出一本医书,递给程颢。
程颢见上面果然写着:“某年某月某日,由某人将小儿抱走,送给了张三翁。”程颢便问张子:“你今年多大岁数?”张子答道:“三十六。”程颢又问:“令尊大人呢?”张子答道:“先父七十六岁,五天前刚去世。”程颢便问老汉:“你那‘小儿生下时,张三才四十一岁。这样的年纪,你便称他为翁了么?”老汉一听,顿时面露惊惶之色,结结巴巴地答不上来———即使在古代,总要五六十岁以上的男子,才能被人们尊称为“翁”呢。程颢再一追问,老汉只得承认了自己冒充讹诈的罪行。(责编 郭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