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文学、植物美学在新疆萌动
2019-09-24叶继群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概念,有关生态美学的探讨成为美学界的理论热点之一,它的出现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生态环境的恶化密切相关。国内各学者从对当前环境问题的关注到对人类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进行反思,提出了各种对生态美学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理论建构、哲学渊源的探讨与争议,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抛开各种理论争议,于2019年4月11至13日召开了一场题为“风景文学、植物美学及文化旅游”的跨学科研讨会,直接走向“后实践美学”,打出了“风景文学”、“植物美学”的旗号,并将之和新疆的文化旅游联系起来,直接为新疆2019年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服务(2019年新疆如何坚持高质量发展?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上给出了一份详尽的方案,其中提到“全面实施旅游兴疆战略,打造经济发展增长极。坚持规划引领,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交通、农业、林业等融合发展”),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令人眼前一亮,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较好范例。
本次论坛推出了一场学术对谈、七场高水平学术报告,将“风景文学、植物美学”对标新疆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尝试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路径。
本次讲座特邀国际知名水文化研究专家、湖北大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郑晓云主讲,以主题为“中西水文明比较:兼谈田野方法和新疆的视点”开场。讲座中,郑晓云教授以“水文明”概念为切入点,详细讲述中西方水文明的不同特点,并提出“水文明”不仅仅是水利工程,更是从人与水的关系上对水的全面认识。随后郑教授着重向大家讲授了水在文化史和思想中的特殊意涵,提出水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也是权力和地缘政治的重要象征,认为尽管在不同的文明中,水文明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我们很容易发现水一定处在文明、文化的中心。以新疆的坎儿井水文化为例,郑教授指出,新疆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水文化正等着大家去研究,是中国水文化研究的富矿,有着广阔的科研前景。同时郑晓云教授结合自身的田野调查经验,向各位学子及老师传授了田野调查的有效研究方法,提出在做田野调查时,不要孤立地看待水利工程,要看到水利工程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要善于发现田野事象间的相互关系,在研究中要结合田野、文献、传说等资料,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比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第二场报告特邀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路成文教授讲授“牡丹传奇”:“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众多花卉中的“国色天香”,也是历代文人骚客的抒情之物。路成文教授提到他与牡丹文化缘起于博士论文《宋代咏物词研究》,从而关注到南宋牡丹词集中抒发流落之恨、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的主题取向,随之对牡丹文化意义展开研究。路成文教授提到牡丹风俗的形成、发展与唐宋宫廷、政治关系至密;牡丹玩赏活动之盛衰,与时政之盛衰、天下之治乱体现出明显的同步关系;牡丹赏美玩赏活动中心,随着政治经济中心——都城的迁移而迁移。路成文教授细举初唐至宋亡有关牡丹的诗赋,深入浅出地展开讲解引发各个时期文人墨客对牡丹不同感知的相关背景故事。我们可以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看到长安牡丹之极盛,仿若踏入繁荣昌盛的长安城。从“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品出靖康之变后文人志士的漂泊之感,兴亡之叹。牡丹见证了唐宋六百年历史兴亡,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意蕴。
接下来是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邹赞教授开讲,他的讲座题目为《风景与记忆:新疆兵团军垦题材影视剧的景观图绘》。讲座内容正式开始之前,邹赞教授现身说法,他提到在从事当代中国文化研究时,一定要警惕任何形式的“强制阐释”,要切实加强田野与文本的结合,他通过具体个例来呈现自身科研经历与跨学科自觉意识产生的由来,并且以文化研究为切入点,向广大师生讲述兵团丰厚精彩的军垦文化历史与学科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研究契机,以此增强学术和科研能力,并通过这种方式深化大众对兵团军垦历史文化的认识,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兵团精神。讲座之初,邹赞教授开宗明义指出,本次讲座将从文化研究、做兵团军垦文化研究、景观图绘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他提到,文化研究是本土实践和舶来理论的“耦合”,并且提出文化研究对人文学科的启示,他以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斯图亚特·霍尔的“我不产生理论,我只使用理论”为例,来说明研究时应该关注文化研究的在地性与本土情境,把经验和田野回归到文化研究,反思理论主义,重视经验,更强调文化研究者应该具有政治经济学视野。其次,他以兵团文学、军垦题材影视剧、兵团口述史、兵团博物馆与创意产业等文化文本为例,深入阐释当代文化生产对于兵团屯垦戍边历史的书写与再现。再次,邹赞教授聚焦《戈壁母亲》《热血兵团》《花兒与远方》《走天山的女人》《八千湘女上天山》《沙海老兵》《大牧歌》等军垦题材影视剧,综合运用影视视听语言分析与文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边地想象与西部牧歌、仪式化的劳动场景与媒介记忆、荒原情结与灾害叙事”三方面深入阐释上述影视文本中的记忆诗学、情感地理与景观地图。最后,邹赞教授指出在文化研究的意义上,“风景”是主客观因素交融的社会化产物,新疆兵团军垦题材影视剧在遵循军旅题材影视剧叙事惯例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各种渠道来疆的军垦战士的鲜活个体记忆,并以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绘制了一幅既充满边地风情又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情怀的景观地图。在这斑驳多姿的景观地形图中,影视剧再度启用文学史书写所塑造的蛮荒/牧歌想象,借助视觉媒介的生产机制,聚焦集体化劳动生产的仪式化叙事与灾害叙事,深描军垦战士的荒原情结与家国情怀。
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箭飞教授主讲“植物美学”。张教授指出:“人类文明一开始就‘植根于植物之中,没有农业,文明无从谈起,而农业始于对草根的利用和对野草的驯化。” 她总结说当今社会大多数人明明身处风景中却“当局者迷”,或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存在生态认知危机,呼吁大家从植物开始理解美学、享受美学。张箭飞教授以莎草为例,讲解莎草文化,提出莎草文化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不了解莎草就无法真正了解古埃及文化。紧接着,她提出了解野草美学在当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构造良性生态环境极其重要的工具,且会颠覆我们的美学感知。她还从物的特性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阐释这种特性展现的二者之间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植物的媒质,使各个地域之间达到文化交流、文化共识、文化认同。
王敏教授讲座的题目为《可被观光的风景:旅游文艺作品中风景叙事的意义生产》,旨在讲述旅游文艺作品中的风景叙事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和将风景转变为物质财富的有效途径,同时与广大师生探讨文学作品中风景叙事的可开发利用性。王敏教授以周武王与西王母的美丽传说为引子,点出本次讲座关键词:旅游。王敏教授先廓清“旅游”“旅游文艺”“风景叙事”这几个核心概念,总结出风景叙事以风景作为描写中心和其目的在于通过文艺作品构建一种人景关系的特征。又以新疆著名作家李娟的《冬牧场》和周涛的《山河判断》等文学作品中的风景描述为例,讲述了风景叙事呈现的召唤结构以及人们的“异地—此处”审美体验。接着分析了差异化的旅游认知并提出风景叙事的真实性问题,分别向文艺创作者、读者或游客和旅游管理者提出中肯的对待风景叙事的建议。最终将文艺作品中的风景叙事界定为可被编码的景观符号,它具有普遍的特殊性、主题的类型性以及体验的丰富性,由此得出结论:由于旅游文艺作品中的风景叙事在审美感知、旅游认知、叙述真实以及生产传播上所具有的特性,使得它在满足游客预期心理、宣传地方知名景点、提升旅游者文化知识素养以及促进对环境的人文反思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王敏教授还在最后展示了她与学生研发的旅游文化产品、宣传实践的照片以及产品实物,再次用事实证实旅游文化产业的强大生命力。
以《美丽新疆,有故事的植物》为题,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博士生导师施翔教授从万物有灵且美、邻居植物、赋予植物的生命意义、植物与美学四个方面进行讲述。施翔教授以什么是植物、植物能感受到什么、植物能记住什么、植物能听到什么等几个问题引入,通过举出鲜活的例子来证明植物需要的是欣赏,是尊重的结论,大家需要体会的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施翔教授在介绍第二部分时,向大家普及了一些关于植物的知识。她向大家展示地雷花、荨麻、薰衣草、棉花、地肤等植物的生活习性和植物属类,并且还展示了南北疆不同的植物,比如南疆的胡杨、梭梭和柽柳,北疆的密枝鹤虱、新疆庭芥、异翅独尾草、旱麦草、角茴香、刺叶等植物,这是新疆独有的植物,是属于新疆人的生态自豪,它丰富了祖国的生态大家园。让我们对植物有了更深层次了解,施翔教授讲述的是新疆地方植物,有许多新疆地方性的内容,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引申到植物与儿童、男性、女性、农具、旅游地理标识产品、乐器,与工业、制药、商业、旅游、生态环境等都是密切相关的。这就告诉我们文学学科可以与植物产生很多交叉根节链接关系。
本次论坛内容丰富,极具启发性。
首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生态眼光。生态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维度,生态美学是帮助人思考如何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改变工业时代以来,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人类为中心的美学观。而“风景文学、植物美学”的提出,本身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一个反动——它将风景和植物放在了和人类同等的位置上,这种生态维度,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使审美在关注形式、精神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和自然。
其次,生态成为一种审美对象。新疆的雪山大漠、草原湖泊,拉伸了大家对风景、环境的理解:随着高密度城市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们需要旅游,需要到一个相對较少被人类干预的环境中获得喘息和充电,而新疆的环境正在成为一种审美对象,它让大家意识到生态环境既是人所观察的对象,又是围绕着人,让人在其中生活的场所,它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与生活的质量,只有尊重环境、尊重自然,人类才能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再次,人可以根据环境来创造家园。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欣赏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而打造“家园”正是环境进入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人对动物、植物的看法,其实也正是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延伸。
最后,给艺术批评带来了新的视阈——生态批评。用文学批评的角度进入生态问题的研究,它一方面要解决文学与自然环境深层关系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关注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的内在联系。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它“具有一种潜能,推动人类全体成员培养起更加深厚的生态人文素养”。
叶继群,喀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新疆文学的教学与写作,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曾获得“喀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首届喀什噶尔文艺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