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老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2019-09-24陈云兵
陈云兵
(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CT室 山西 晋城 048000)
急性肺栓塞(APE)作为一种以呼吸功能障碍、肺循环障碍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的疾病,是因右心或者静脉系统血栓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所致,死亡率较高,早期诊断十分关键[1]。目前,肺动脉造影为主要诊断方式,但因其存在创伤性,加上设备限制,未能用于常规检查中。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发展,肺动脉CT成像(CTPA)在本病诊断中应用频率较高,目前已经成为临床医生诊断肺栓塞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关于多层螺旋CT对于急性肺栓塞预后的评估价值如何,报道较少。因此,笔者特开展本次分组对照实验,对一组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回顾性分析其诊断、预后评估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100例,纳入时间:2017年2月—2018年12月。(1)纳入标准:①年龄在60岁以上;②经超声、CT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查体等综合诊断为急性肺栓塞;③临床资料和检验数据等均完整无缺;④体检或者发病时、溶栓治疗后1~4周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2)排除标准:①对碘对比剂过敏;②影像学资料不完整或者模糊者。
本组患者共100例,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为60~83岁,平均年龄为(75.61±3.64)岁;分组方法,根据动脉收缩压高低程度分组:动脉收缩压低于90mmHg者设为重度组,将收缩压在90~140mmHg范围内者设为轻中度组。
1.2 诊断方法
本组患者采取东芝Aquilion 64排螺旋CT检查,患者在检查床上保持仰卧位,首先获得扫描定位相,再从肺尖扫描到肺底,常规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是120kV,探测器准直是0.5mm×64mm,螺距是1,层厚5mm,矩阵是512×512,视野是35cm,旋转速度是0.5秒/圈。
对比增强应用18~20G留置针,经患者肘正中静脉高压注射70~80ml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流速是3~4ml/sec。应用智能跟踪技术,根据患者主肺动脉造影剂浓度升支峰值的时间,选取适宜的延时扫描时间。其中,老年心功能正常者延迟至12~15s后扫描,老年心衰患者延迟至17~20s扫描。
本组患者均获得满意的多层螺旋CT图像。
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T影像学指标比较(±s)
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T影像学指标比较(±s)
注:与重度组相比,#表示P<0.05;与治疗前相比,*表示P<0.05。
组别 n 右心室与左心室短轴最大径比值 肺动脉最大径(mm) 肺动脉栓塞指数(%) 上腔静脉最大径(m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重度组 44 1.55±0.31 1.21±0.27* 34.59±3.1830.15±2.48* 55.61±13.318.06±0.34* 24.05±3.94 21.87±3.45*轻中度组 56 1.11±0.25# 0.99±0.21 30.78±2.89#27.86±3.15* 25.44±4.73#3.15±0.47* 21.48±1.48#21.06±3.21
1.3 图像分析及诊断标准
获取横轴位增强图像及冠、矢状位重建图像,有两位高年资主治医师对PACS图像进行分析、诊断,当对诊断结果出现分歧时,重新阅览重建原始图像,共同商讨取得一致结果后,记录肺动脉栓子所在的部位及数量。
肺栓塞诊断标准:增强扫描肺动脉主干及分支管腔内发现低密度充盈缺损影,包括完全充盈缺损,中心性充盈缺损及附壁性充盈缺损[2]等。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中轻度组、重度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左心室与右心室短轴最大径、肺动脉最大径、肺动脉栓塞指数、上腔静脉最大径指标。
肺动脉栓塞指数采用Mastora肺动脉栓塞指数评分标准对图像进行评分,最大可能阻塞评分值为155分。肺动脉阻塞指数=各级肺动脉管腔阻塞评分总和/155×100%[2]。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值变量资料如肺动脉栓塞指数、上腔静脉最大径等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实施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CT影像学指标
相较于重度组,轻中度组治疗后的CT影像学四项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较于治疗前,重度组上述四项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组治疗后的肺动脉最大径、肺动脉栓塞指数与其治疗前相比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
3 讨论
近几年来,急性肺栓塞发生率有逐渐上升趋势,特别是老年人,因发病急骤、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不具备典型性、患者往往合并其他基础性疾病等因素,老年肺栓塞患者的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影响本病的及时治疗,增加了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风险。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以及科学治疗是治疗老年急性肺栓塞的关键[3]。其中,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作为老年急性肺栓塞临床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在国内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老年急性肺栓塞定性诊断中,其优势较多:①可提高空间和密度分辨率;②重建层厚最薄可达到0.5mm,减少血管部分容积效应,对于远端分支小血管栓塞显示较好;③扫描速度快,可以利用心电门控技术,避免靠近大血管和心脏的波动伪影[4-5]。
然而,关于多层螺旋CT对于急性肺栓塞预后的评估价值如何,相关研究鲜见[6],通过影像学检查分析对比相关参数的改变,这对于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估意义重大。因此,笔者特展开本次分组对照实验,结果提示:重度组、轻中度组治疗后的右心室与左心室短轴最大径比值、肺动脉最大径、肺动脉栓塞指数、上腔静脉最大径四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通过多层螺旋CT检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可评估病情不同者的溶栓治疗效果差异。同时,重度组治疗后四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可见重度肺动脉栓塞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效果肯定,进一步证明了多层螺旋CT在评估肺动脉栓塞患者溶栓治疗效果的临床价值。其中,轻中度组治疗后的肺动脉最大径、肺动脉栓塞指数与其治疗前相比也有统计学差异,可见轻中度肺动脉栓塞患者治疗后,经CT检查亦可评估其治疗效果。但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样本量不足,治疗后随访检查时间缺乏一致性,以及回顾性分析诊断医师的主观意识可能会使测量数据出现一定误差等,均会对于本次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在以后进一步的研究中尽量避免上述问题,为急性肺栓塞预后的评估提供更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可用于老年急性肺栓塞诊断、疗效评估中,优势明显,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