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稳的幸福
2019-09-24文丨李佳旭
文丨■ 查 静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李佳旭
在搬迁点,就算70岁的老人也能有自己的一份工作(李佳旭/摄)
再也不用担心透风漏雨的木房子何时会倒,和老伴每月领着近4000元的固定工资,不再为生计发愁……家住仁怀市最大的移民安置点——苍龙街道办龙井社区凤凰小区的吴科平怎么也没想到,自己50多岁了,还能从高大坪镇桅杆村那个穷旮旮,搬到向往已久的城市来生活,还在小区物业公司上起了班。
吴科平是“十三五”以来,197701名从黔北大山深处搬到城市生活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之一。面对这场前无古人的搬迁,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也随之产生了管理、就业、服务等融入城市的难题,如何开展好移民安置“稳得住”的工作?遵义,正在用一个个功能齐全的办事阵地、一间间运转有序的扶贫车间、一次次贴近民心的精准服务、一张张甜蜜幸福的移民笑脸抒写这着“后半篇文章”。
筑牢基石稳民生
走进正安县瑞濠街道办事处,灰白相间的小洋楼整齐排开,小区内幼儿园、卫生室、停车场、运动场、便民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里有全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其占地450余亩,涉及搬迁群众3732户17084人,位于正安县北部新城的核心地段,距离县城仅5公里,紧靠正安工业园区,142家企业可为其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
“就其居住环境、配套设施来说,在正安再也找不到比这里生活便利且舒适的地方了。”瑞濠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杨令告诉记者,但是面对如此“高配置”的小区,在一年多前,不少搬迁群众却不愿意搬进来。大家担心搬下来后怎么生活?没人管他们怎么办?
面对群众的担忧,今年3月,正安县瑞濠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省率先获得省政府批复因易地扶贫搬迁而设立的街道办事处。组织机构成立后,瑞豪街道办事处还通过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的模式,整合帮扶干部、物业公司、公益性队伍、社工义工等力量,全力服务搬迁群众,前沿阵地的建立,为及时服务搬迁群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绥阳县风华镇虹桥社区,是全市因易地扶贫搬迁最早设立的社区之一。在办事大厅,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民政救助、法律服务等窗口一字排开,移民群众不用走出小区大门就能享受到“一站式”服务;互助幸福院内,不少老人正在看书、练书法、下棋,好不悠闲;童伴之家聘请了专职童伴妈妈,还组建教师义工队伍,把四点半学校、周末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
和虹桥社区一样,习水县东皇街道办事处岷山路社区也是为服务移民而设立的新社区。根据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完善“五个体系”的要求,岷山社区将其细化为党建引领、素质提升、兜底保障、安居创富、文化服务“五项行动”,切实增强了群众获得感。群众搬到哪里,组织就建到哪里,服务延伸到哪里,为了搬迁户“稳得住”,首要解决的便是服务机构的建立,这也是在遵义市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中解决谁来服务的生动实践。
灵活就业天地宽
“在这里上班,做得好的话,每月可有4000多元的收入,娃儿上学也方便,比在老家强多了。”说起搬下来的新生活,贵州骏华鞋业工人刘浪喜不自胜。贵州骏华鞋业,位于习水县东皇街道办事处岷山路社区内,是习水专为解决移民群众就业问题,从广东引进的一家企业。目前,可为群众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
搬迁只是手段,就业才是核心。作为劳务输出重点地区的遵义,除了通过技能培训,引导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外,如何帮助留守家里的“老弱病残”就业,千方百计提高家庭收入,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
对此,绥阳县风华镇虹桥社区有高招。社区党总支书记娄伦飞告诉记者:社区通过园区联系企业送岗位、托底就业车间送岗位、物业家政公司送岗位、居家就业车间供材料及开发公益性岗位的“三送一供一开发”模式,多渠道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在虹桥社区韦清才家的客厅,堆满了他和老伴编好的背篼。每天在带孙之余,老两口可编5—6个背篼,一月算下来可有1000多元收入,已够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销,老两口很满足。这正是虹桥社区对无法到工厂按时上下班的人员实行动态管理的变通:回家做工、计件算薪、时间灵活。
在正安就业创业一条街上,有一家烤鱼店因其醒目的门头引起了记者驻足询问。“党的政策就是好,专门组织我们参加厨师培训,不仅学了技术,每天还发补助,想开个店维持生活,连门面租金都给了很大的优惠。”店主周建学说,以前在老家水电路都不通,确实没办法只能和妻子常年在外打工,但是外面开销也大,几年下来一点钱都没存上。现在政策好,给我们修好新房子免费住,自己也厌倦了在外漂泊的日子,所以毫不犹豫地就回乡来了。现在生意虽然刚起步,但前3月算下来也有2万的收入,不再为生计发愁,也不再为四处找房搬家而奔波,这种安居乐业的小日子,正是他心之向往。
在习水县绣之苑服装刺绣加工厂,60岁的罗维琴老人虽然手有残疾,说话、干活都不利索,却认真地将玩具布料一个一个地翻开又定型。“虽然党的政策好,让他们住进了新房子,还有低保可领,但还是不能等靠要,趁还做得动就出来做点事。”说起前两天领取200多元工资一事,老人满脸笑容,钱虽不多,却是自己劳动所得。
“稳得住”最关键是要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才能安心生活,遵义各地移民安置点通过开展技能培训,采取自主择业、自其寻业、自主创业或通过政府安排等多种渠道,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就业确保了搬迁群众人人可就业、收入稳增长。
心安之处即家乡
四大文明古国中,我们中国传承的是“家”的传统,“搬家”一向很慎重。来到新环境,除了解决生存的问题,还要考虑生活的适应。
“刚来城,面对同样的楼栋颜色和楼道出口,有的搬迁群众在下楼之后往往找不到回家的路,有的提水桶接水冲地板淹了几层楼,有的直接从窗口扔垃圾……特别是中老年人,因不习惯城市生活,想着回老家的不在少数。”对正安县瑞濠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杨令来说,刚开始接电话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四处找人、带群众回家、疏通下水道。
配套公立学校让搬迁群众幼有所学(李佳旭/摄)
然而,杨令遇到的问题并非个例,在仁怀、凤冈、绥阳、习水、桐梓等地,类似情况时有发生。易地扶贫搬迁,绝不是一搬了之。面对搬迁群众的“格格不入”,如何帮助他们改掉一些“陋习”,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各易地扶贫安置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正安将市民培训与感恩培训、技能培训相结合,分批分次进行、一点一滴纠正;绥阳虹桥社区通过“小手牵大手”,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后带动全家转变观念和习惯;仁怀凤凰小区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身垂范、示范带动;习水岷山路社区将搬迁家庭按照红、橙、黄“三色”进行分类,精准社会治理和社区服务管理的重点群体;桐梓蟠龙社区利用大数据平台,将搬迁对象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年轻结构、身体状况、学历情况等数据收录分析,及时为搬迁匹配适宜的工种,让搬迁群众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观念的转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仁怀凤凰小区负责人张贵琴介绍,经过一年的努力,如今在小区内,乱丢垃圾、随地吐痰、不爱护公物等不文明行为已得到有效治理,农民变居民、居民变市民,群众已经逐渐适应了身份的转变,也融入了现在的生活。
“正安十八九个镇,来在这的一家人;大家齐心听党话,扫黑除恶好惊人……”今年已70岁的李世超自编了一首快板歌《感念搬迁后的幸福生活》,每当夜幕降临时,他在休闲广场和几个老伴就着快板歌的旋律,清清嗓子,说唱起来,加上跳舞、合唱、唢呐等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晚年生活好不惬意。
幸福如影随形,心安处即家乡。对以李世超为代表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来说,遇事有组织、搬来能就业、服务有保障,这里,就是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