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古帝王详细年表与疆域通考(上)
2019-09-24梁书民许立新
□ 梁书民 许立新
确定人类历史年代的方法可以概括为文献、考古、地层、气候、天文、历法等六种。本文将周代以前的中国古代史分为信史、半信史、可信传说、半可信传说四个阶段,以文献资料为主要依据,结合考古、地层、古气候、天文和历法进行考证,尽量详细地列举出准确度高、可信度强的历代帝王年表,从而为上古史年代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年代序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一、信史时代——尧、舜、夏、商、周年表
一直以来,武王伐纣的决胜战——牧野之战的时间有多种说法[1]。按照班固《汉书·律历志·世经》所载刘歆的推算,周代积年867年,从而推算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122年,宋元明清的许多文献采用这个数据。如北宋刘恕的《通鉴外纪》、南宋郑樵的《通志》、清傅恒的《乾隆御批纲鉴》。商代积年亦有很多种说法,按北宋邵雍的推算为积年645年,商代起始于公元前1766年。
晋代郭缘生的《续述征记》载:“尧即位至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有一载,记于尧碑……”永嘉三年为公元309年,据此推算尧元年为公元前2412年。《宋史·律历志》载:东晋天文学家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以发现岁差之年——咸和五年(公元330年)为参照点,“余年”取30年,推算出尧元年在公元前2400年前后。当代罗树元、黄道芳通过论证《尧典》四仲中星,亦得出了同一结论[2]。此外,宋代邵雍《皇极经世书》推算尧元年为公元前2357年;美国天文学家布雷迪计算出哈雷彗星出现于公元前2346年[3],根据《今本竹书纪年》载:“帝尧即政七十载,景星出翼。”将景星与这次哈雷彗星对应,可推出尧元年为公元前2415年。这两项推断数据均与公元前2400年相近,在误差范围之内。
夏代积年数有许多种说法[4]。宋代邵雍《皇极经世书》推算的夏代积年数为460年,各王年代和事迹表最为详尽,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全盘采用此年表。南宋罗泌《路史》晚于《皇极经世书》出版面世,记载的夏代积年为490年。本文尧、舜、禹年代按照《史记》记载,尧在位98年,舜在位46年,禹在位10年。 启、太康、仲康、相、寒浞、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在位年数取《路史》记载总计为420年。夏代最后两位君主发和桀在位年数则按照《皇极经世书》记载,分别为19年和53年。用这样的取舍方案得到的夏代从禹至桀的积年数为502年,尧舜两代共计144年,自商代起始年上溯,夏代起始于公元前2268年,尧帝元年恰为公元前2412年。进而推算出尧舜起于公元前2412年,止于公元前2269年,历时144年;夏起于公元前2268年,止于公元前1767年,历时502年;商起于公元前1766年,止于公元前1122年,历时645年;周起于公元前1122年,止于公元前256年,历时867年。(表1)
表1 帝尧至周厉王年表(公元前纪年)
1.疆域考。尧承帝喾即位。委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进行天文观测和大地测量。其疆域东至旸谷①《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汤(旸)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汉书·东夷传》载:“倭国东四千余里,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至也。”古代墨西哥奥尔梅克印第安人有染黑齿的习惯,是黑齿国;距今5000—3000年的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与扶桑树高度契合,旸谷当为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湾。,南至南交(今越南),西至昧谷(笔者认为是指直布罗陀海峡),北至幽都(黄帝时代悃的封地,今内蒙古鄂伦春旗嘎仙洞)。舜都蒲坂 (今山西永济),渔猎于雷泽(今山东菏泽胡集),葬于九嶷山(今湖南宁远),直接统治疆域较帝喾时期的九州扩大,治十二州,增加了位于北方地区的并州、营州和幽州。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帝“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其中提到的羽山在今江苏东海县,幽陵指大兴安岭山区,崇山泛指云贵高原的大山,三危为敦煌附近的三危山。舜帝时疆域“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大禹恢复九州之治,疆域东至大海,西至流沙,南至南暨(南海地区),北至朔方。《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对大禹足迹记载如下:“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攒树之所,捪天之山,鸟谷、青丘之乡,黑齿之国;南至交趾,孙朴、续樠之国,丹粟、漆树、沸水、漂漂、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西至三危之国,巫山之下,饮露、吸气之民,积金之山,其肱、一臂、三面之乡;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衡山之上,犬戎之国,夸父之野,禺强之所,积水、积石之山。”《路史》记载的大禹足迹与此相近。
尧舜禹时代的中华先祖通过天文观测、山川考察、大地测量和种族迁移活动,涉足的地域远在华夏九州之外,比伏羲氏和神农氏时代更加广阔,所认知的世界可能涵盖了当前有人类居住的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五大洲。远古人类迁徙图和西方大航海时代以前黄种人土著民族分布图,以及世界黄种土著人种基因的构成与分布情况,可以证实这种结论。
《梁书》记载南朝慧深东渡,发现扶桑和女国,是我国先民发现北美洲重要的人证[5],也是定位扶桑在墨西哥的重要文献;而环太平洋岩画的传播则是重要的物证[6]。神农氏时代以来的中国东南地区先民向南迁徙和扩散的证据有:树皮布制作工具石拍的扩散与分布[7];南岛语系诸民族的迁徙[8];凿齿习俗的分布与扩散[9]。神农氏时代以来的中国西北地区先民向西交流、迁徙和扩散的证据有:存在于丝绸之路之前的南疆玉石之路[10]、彩陶西传[11]等。
2.考古发现与古代文献对应关系。大禹时代黄河晋陕界河段称西河,河南段称南河,山东段称东河。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山峁上,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800年,在该遗址发现了大量玉器,其中包括夏代标志玉器玉璋,同古代文献记载的大禹部族建都于西河吻合,距离大禹治水开始地孟门(山西柳林孟门镇)仅有112公里,距离《禹贡》所载“治梁及岐”的梁山(陕北白于山)东北支脉仅有143公里。
凿齿习俗起源于公元前5000年的北辛文化,被公元前4200—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继承,在公元前2410—前181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淡出,同《淮南子·本经训》记载的“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高度吻合。凿齿习俗后来扩散到中国西南山地少数民族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朝鲜、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屿,是远古中华文明向东南方和南方扩散的重要证据[12]。
本文断定舜帝在位于公元前2314—前2269年,为大洪水时期,同4300年前许多考古文化消失吻合,如中原地区的庙底沟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西辽河的小河沿文化、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及长江中游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这些消失的文化被新兴起的龙山文化、石峁-陶寺文化和齐家文化等取代。龙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同本文的尧舜和夏代前期年代相吻合。
王城岗及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考古年代为距今4450—3550年,被考古界认定为夏都,同本文尧、鲧、舜、禹、夏和商代前期年代吻合。
芦山峁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芦山峁村西北侧的梁峁上,出土玉器的器类包括璧、琮、璇玑、璜,年代距今4500—4000年,同古代文献记载的大禹先祖鲧部族居于崇山、善于筑城吻合。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当为公元前2500—前1900年,被考古界公认为尧都,同本文尧舜时代在公元前2412—前2269年的结论吻合。
香港中文大学邓聪在绘制公元前2500—前1000年的东亚牙璋分布图时,发现牙璋兴起、扩散的过程同夏代成长扩散过程高度吻合[13],北京大学孙庆伟认为牙璋就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帝尧颁赐的玄圭[14]。
《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禹杀相柳……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2016年6月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2015年在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的拜高津斯卡亚发现的金字塔,建于公元前3000—前1500年,同众帝之台传说的年代和地点相吻合。
玉琮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的太湖地区,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最为丰富,其中,兽面纹玉琮的兽面纹亦出现在公元前2300年的石峁遗址墙基的石雕上,这表明石峁文化受良渚文化影响,也证明古代文化传播的地域广阔。
《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晋书·姚弋仲姚襄姚苌载记》载:“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
二、半信史时代——炎帝至帝喾大约年表
清马骕《绎史》和清李锴《尚史》是清代集古代史之大成的两部史书。前者为通鉴纪事体,后者为纪传体,记载有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五帝王传授世系。同《史记》相比,这两部史书增加了在黄帝时代之前的炎帝时代和之后的少昊时代,并认为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五帝时代为多人多世,而非《史记》所载的一人一世,这一点,同当代许多史学研究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弄清楚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五帝时代积年数是确定我国古代信史与传说时代的关键步骤。查阅古代文献,炎帝时代世系较为一致,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和明王世贞《纲鉴会纂·三皇》均记载有8世520年,并且列有各代帝王在位的年数。黄帝元年是确定年表的重要节点,但是黄帝世系和少昊、颛顼、帝喾的积年各文献不一致,致使推算出的黄帝元年有19种,从公元前2698年至前6278年,跨度达3580年,本文结论较平均值公元前4420年晚200年。(表2)
宋代郑樵和民国文献均主张黄帝、少昊、颛顼、帝喾一世说,将华夏文明史缩短为不足5000年,是古史研究的退步。当代何中良主张黄帝、少昊、颛顼、帝喾一世说,并在颛顼之前插入九黎时代,尧帝之前插入三苗时代,增加了1000年的华夏无主时期,这同历史事实明显不符。蒋南华主张帝喾时代终止于公元前4323年[15],同尧元年有近2000年空白期,致使黄帝、少昊、颛顼和帝喾时代如空中楼阁。赵永恒采用天文方法确定的黄帝元年[16],同历史文献无法对接,只能作为参考。许顺湛确定的年代恰为18种年代的平均值,但是其忽略了少昊朝,认为黄帝时代历经10世1520年[17]。李侃良研究的考古与文献吻合度较大,可信度较高,但是其尧舜时代跨年430年[18],同众多文献记载的尧舜时代144年明显不符合。王大有精于古文字、图腾、考古和《山海经》研究,列举了公元前7724年以来同考古对应的古代帝王年代详表,提出殷商东渡说,但是其据苗族古歌确定伏羲称帝号为“罗奉”,公元前7724年为罗奉元年,武断认定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距今6460±135年,拥有蚌砌龙虎图案的M45墓为蚩尤墓,并以此确定黄帝元年为公元前4513年[19],这未免过于牵强附会。其推算尧元年至舜帝崩经历271年,也同尧舜共计144年不符;由于其当时的考古局限,无法解释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年代为距今2万年前和众多距今1万年以上的新石器考古遗址具有发达原始农业的现象。
表2 黄帝元年的19种研究结论(公元前纪年)
本文炎帝各代年数采用《三才图会》中的记载。黄帝年数采用18代1520年,扣除《轩辕本纪》所载其12姓13代合1072年,取公孙姓5代448年,帝王名称取自《绎史》黄帝世系,各代黄帝在位年数估算根据《逸周书》及《大戴礼记》首代黄帝300年说。少昊、颛顼、帝喾世代数和积年数采用 《佛祖历代通载》的年数,少昊10代490年,颛顼8代520年,帝喾9代350年,帝王名称取自《绎史》所载各朝代世系,各代帝王在位年数根据《佛祖历代通载》所载的首代帝王在位年数估算。这样黄帝至禹帝王世代数包括少昊10世,颛顼8世,帝喾9世,尧舜禹3世。同古本《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至禹为世三十”相吻合。
总计黄帝元年至尧元年,经历黄帝5世448年,少昊10世490年,颛顼8世520年,帝喾9世350年,共计1808年。按尧元年为公元前2412年,则黄帝元年为公元前4220年,加上炎帝8世520年,可得到炎帝元年为公元前4740年。(表3)公元前4740—前2413年可称为我国古代的半信史阶段。
1.疆域考。黄帝建都于河北涿鹿和河南新郑,葬地阳周桥山。最近考古界在陕西靖边瓦渣梁发现了阳周古城城址,按《水经注·河水三》和《魏土地志》记载,黄帝弓剑冢在阳周古城东南40里,位于今靖边县高家沟乡阳畔和王沙湾村。《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直接统治地域为“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轩辕本纪》和《轩辕黄帝传》记载黄帝“所理天下,南及交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东及蟠木”。
黄帝分封后裔子孙镇守边疆地区。《北史·魏本纪》记载北魏之先祖出自黄帝,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悃受封北国大鲜卑山,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20]。
《路史·后纪五·疏仡纪·黄帝纪上》记载: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生昌意、玄嚣、龙苗(苗龙)。昌意有子三人,长曰乾荒,次安,季悃。乾荒生帝颛顼,是为高阳氏;安处西土,后曰安息;悃迁北土,后为党项之辟,为拓跋氏。玄嚣姬姓,降居汦水,生帝喾,是为高辛氏。龙苗生吾融,为吾氏;吾融生卞明,封于卞,为卞氏。卞明弃其守,降之南裔,生白犬。是为蛮人之祖。即黄帝后裔有男女白犬两人,一为南蛮之祖,一为西戎之祖。
表3 炎帝至帝喾年表(公元前纪年)
颛顼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史记》记载颛顼帝高阳氏疆域与黄帝时代相同。《大戴礼记》记载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砺。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王逸注《离骚》和高诱注 《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山海经·西山经》记载“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之所潜也”,据其地望,可确定不周山为帕米尔高原。据《荒史》记载,共工氏名康回,建立康国;康国汉代称康居,位于中亚锡尔河中游;隋唐又称康国,以撒马尔罕为首都,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清雍正年间的《辽州志》载祝融氏,帝颛顼之子,被分封于辽地,建辽阳城。
帝喾在伏羲氏分理九土的基础上始治九州,《三才图会》载帝喾都亳(商丘),并绘有帝喾九州地图。
2.考古发现与古代文献对应关系。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和龙首洞考古,同黄帝分封悃于幽都吻合。嘎仙洞位于内蒙古鄂伦春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发现洞内的北魏石刻祝文同文献记载一致,证实了悃被黄帝分封于北方,成为鲜卑族先祖的史实。龙首洞位于黑龙江省呼中区碧水镇北山,洞内新石器时期文化层底部,年代距今7000—6000年,属于本文考证的炎黄时期,为黄帝分封悃于幽都的记载的真实性提供了断代佐证。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6800—6300年,同本文确定的炎帝时代公元前4740年至公元前4221年高度吻合。
史家文化位于陕西渭南史家村,年代为公元前4200—前4000年,介于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年代之间,与半坡类型文化分布地域相同,后被庙底沟文化取代,其特点是出现大量二次合葬墓,同公元前4200年前后的炎黄阪泉之战和黄帝蚩尤涿鹿之战年代高度吻合,可能是战争死亡的炎帝部落战士的遗骨从千里之外的涿鹿战场运回故乡的二次葬。
仰韶文化年代距今7000—5000年,其起始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相当于炎黄文化源头的少典时代。其前期同本文黄帝时代吻合。其庙底沟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5—前2780年:一期年代为公元前4005—前3300年,同本文的黄帝少昊年代公元前4220—前3283年高度吻合;二期年代为公元前3300—前2780年,同本文的颛顼年代公元前3282—前2763年高度吻合。大汶口文化同黄帝、少昊、颛顼、帝喾时期年代高度吻合,其早期为公元前4200—前3500年,对应黄帝、少昊时期;中期为公元前3500—前2800年,对应颛顼时期;晚期为公元前2800—前2500年,对应帝喾时期。
大河村遗址距今6800—3500年,是一处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其彩陶双连壶年代为公元前4500—前3000年,有的学者认为是炎黄会盟的象征,年代同本文的黄帝年代公元前4220—前3773年吻合。
甘肃天水甘谷西坪仰韶文化遗址人面鲵鱼彩陶瓶,尾交首上,年代为公元前3900—前3500年,同《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的“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一致。《水经注·渭水》记载:“渭水又东南合径谷水……又西北轩辕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轩辕溪。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上邽为今甘肃天水清水县,在甘谷县东约90公里,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地点高度吻合,年代同本文的黄帝年代公元前4220—前3773年高度吻合。
玉璇玑5000年前在山东东部出现,到了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玉璇玑传入辽宁东部沿海,并从山东向西进入河南、陕西,在商周之际由中原向北、南分流,传入河北、湖北。玉璇玑是古浑天仪的主要部件,同文献记载的颛顼创浑天说、造浑天仪、制颛顼历高度吻合,起源年代同本文的颛顼年代公元前3282—前2763年高度吻合。
马家窑文化是存在于公元前3200—前2000年的甘肃西部、青海东部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甘肃永靖县三坪发现马家窑类型涡纹彩陶瓮和瓮葬习俗,同公元200—1450年的北美洲莫戈隆文化(MogollonCulture)的瓮葬习俗和陶瓮纹饰高度吻合[21],是中国古代文化在夏商周三代向北美洲扩散的有力证据。
红山文化在公元前4700—前2900年,拥有大型玉龙、玉猪龙、祭坛、神庙。分为四期:第一期年代距今6700—6500年;第二期距今6500—6000年;第三期距今6000—5500年,相当于庙底沟文化阶段;第四期距今5500—4900年。其中第一期、第二期相当于本文的炎帝时代,年代为公元前4740—前4221年;牛河梁遗址跨红山文化第三期和第四期,相当于本文的黄帝、少昊、颛顼时代,年代为公元前4220—前2763年。
河姆渡文化年代为公元前5200—前4200年,同本文的炎帝年代公元前4740—前4221年高度吻合。崧泽文化,公元前3900—前3300年,年代同本文的少昊年代公元前3772—前3283年高度吻合。
良渚文化年代为公元前3300—前2200年,发现很多璧、琮、璜等玉器,同本文的颛顼、帝喾、尧、舜至夏代的仲康年代公元前3282—前2206年高度吻合。良渚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水坝,碳-14检测结果距今5100—4700年,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同伏羲女娲时代起上古各朝设立共工氏为水官发展水利和颛顼时代颛顼共工为治水发生战争的传说相吻合。良渚文化消亡则同禹杀防风氏的文献记载年代、地点、人物、事件相吻合。
安徽潜山薛家岗文化年代为公元前3500—前2600年,同本文的少昊、颛顼年代公元前3772—前2763年吻合。
重庆巫山大溪文化遗址年代为公元前4500—前3300年,陶器受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南下影响,出土有玉璜、玉人、玉钺,前期属本文的炎帝时代,后期属本文的黄帝、少昊时代。
湖北京山屈家岭文化年代为公元前3300—前2600年,受大河村文化和庙底沟二期文化影响,同本文的颛顼年代公元前3282—前2763年高度吻合。
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年代距今4800—4400年,发现有玉人头、玉鹰、玉虎头和玉蝉,同本文的帝喾、尧、舜年代公元前2762—前2269年高度吻合。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年代距今5500余年,其墓地出土玉器数量很多,种类齐全,同本文的少昊年代公元前3772—前3283年吻合,就地理位置来说可能是有巢氏后裔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