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CT影像诊断与治疗研究
2019-09-24李艳荣
云 清 ,李艳荣 ,王 琳
(1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神经内科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2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内分泌科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主要为脑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对于神经系统损害较大,需尽快规范治疗。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在较高的水平,因而需积极探索更为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1-2]。当前,早期康复治疗已经成为脑出血治疗的共识,近年来文献报道显示,早期联合依达拉奉,可进一步提升对脑出血临床疗效,为此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6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了临床疗效,并分析了其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行颅脑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出血。联合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3.02±15.02)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3.43±15.4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首发的脑出血;入院时意识清楚、神志清晰;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既往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出血性疾病史;肝肾心肺等脏器严重功能异常者;合并重性精神疾病者;精神疾病史;聋哑人或听力、语言功能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立即进行给予降压、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脱水利尿、降颅压等常规治疗治疗,同时给予早期康复治疗:(1)床上被动运动,患者脑出血控制、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开始(发病48小时内)肢体按摩,放松肌肉后,从指端向躯干依次活动四肢关节,随后进行偏瘫侧肢体被动运动,运动中注意避免患者头部活动;(2)体位管理,协助患者翻身,使用软垫支撑,预防压疮形成,指导患者如何配合翻身动作,用健侧肢体带动偏瘫侧肢体进行翻身活动,预防压疮形成;(3)肢体康复锻炼,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坐起后,指导患者扶床站立,逐渐开始下床活动,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肢体锻炼强度,并在训练中增加自理能力训练。
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依达拉奉治疗:发病后24小时内注射依达拉奉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31342,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5ml:10mg),30mg/次,与100mL0.9%氯化钠溶液配伍,静脉滴注,两次/d,两周为一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4.1 疗效评估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量表评分0~45分;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性,统计两组患者入院时和离院前NIHS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0%~100%;显著进步:60%≤NIHSS≤89%;进步,20%≤NIHSS评分减少≤60%;无效,NIHSS评分减少不足20%;总有效率=(样本数—无效)例数/样本数×100.0%[3]。
1.4.2 血清炎性因子检测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时和出院时检测IL-6,IL-1β及TNF-a水平,对比两组血清炎性因子变化。
1.4.3 不良反应情况监测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组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出血疗效比较
脑出血疗效比较:联合组(96.00%,48/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1例典型患者CT复查可见高密度病灶、有占位效应,经治疗后转变为囊内低密度病灶、无占位效应的病灶,血肿消除效果良好(如图1、2所示)。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图1 超早期颅脑CT影像(可见高密度病灶、占位效应)
表2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图2 发病后3个月颅脑CT影像(可见囊内低密度病灶、无占位效应)
2.2 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IL-6,IL-1β和TNF-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头晕头痛2例,肝肾毒副作用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6/50);联合组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头晕头痛2例,肝功能异常1例、皮疹1例,血液系统异常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0%(7/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等群体是脑出血的高危人群,患者发病较急,极易出现脑水肿、呼吸衰竭等并发症,需尽快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脑出血发生后,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进而出现运动、语言等功能障碍,对于患者预后生活能力影响较大,因而需采取必要的康复训练。近年来,临床研究已经发现,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因而早期康复治疗开始应用于脑出血早期治疗中[4]。
依达拉奉是脑血管疾病急性期治疗的常用药物,其属于自由基清除剂,可有效保护脑组织,降低神经细胞死亡率,其应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抑制大脑部位脂质过氧化,减轻氧化损伤,进而有效抑制患者神经细胞死亡进程,对于患者脑水肿改善和神经功能恢复较为有利[5-6]。早期康复治疗可刺激脑出血患者受损神经功能恢复,而依达拉奉则可以保护神经细胞,促进其功能恢复,脑出血临床治疗相关文献报道显示,两者应用于发病早期,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升临床疗效[7-8]。本次研究也发现,脑出血疗效比较:联合组(96.00%,48/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40/50),且本次研究还发现,治疗后联合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可知增加依达拉奉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有助于减少脑细胞、神经元细胞氧化损伤,进一步促进了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进而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联合组增加依达拉奉治疗后,不良反应风险较对照组,并未明显增加,可知该联合方案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可有效提升脑神经康复效果,改善炎症反应,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