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

2019-09-23宣晓段文奇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生教育

宣晓 段文奇

[摘要]应用型高校作为供给端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普遍存在教育模式同质化、导师经验不足、创意成果难转化、技能教学内容单一等問题。为减少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供需错位,文章从生态化的角度探索G-U-E-S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以期构建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具有指导价值的理论及方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应用型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生态化 G-U-E-S模式

[作者简介]宣晓(1991- ),女,浙江宁波人,宁波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助教,硕士。(浙江  宁波  315175)段文奇(1976- ),男,湖南邵阳人,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浙江 金华  32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础理论研究重点项目“浙江省平台型众创空间的运行机制及激励政策研究: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视角”(项目编号:19NDJC006Z)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8年度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优化路径——以宁波4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项目编号:2018YZD025)和2017年度宁波财经学院校一般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省应用型高校为例”(项目编号:17jyyb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5-0084-07

2018年1月23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部署,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动高校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快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习者释放潜能,大力培养复合型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应用型高校中蔚然成风。以在国内处领先水平的浙江省为例,截至2017年,省内建有示范性创新创业学院逾30所,在校生规模约10万人。预计至2020年,将培育高校导师5000名,结对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者20000名。然而应用型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供给端,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普遍存在教育模式同质化、导师经验不足、创意成果转化难及技能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因此,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理,探索应用型高校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不仅有助于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对推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和“双创”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同质化,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创业者学习需求

目前,浙江省大部分应用型高校推出的创新创业必修课均是基于能力驱动,即在课程和培训开设之初首先剖析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所需具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关能力模型并设计课程和培训内容。然而,能力导向型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导致教学方式的模式化和课程内容的趋同化,产生千校一面的同质化问题。例如,针对双创教育的课程设计,均以“机会之窗识别”“商业模式设计”和“企业领导力”等基础类课程为主;鲜少渗透不同学科,难以满足高校大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和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

(二)导师的实战经验明显不足,不能协助创新创业者应对市场复杂性

很多浙江省应用型高校,尤其是仅设置创业课程但尚未成立创业学院的本科院校,由于短时间难以招募到优秀的企业师资,本校的专任教师就开始充当起创业导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可提供专业化的创业理论知识,也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赛事和开展自主创业,但缺乏实战经验和商战技能,导致大学生在创业初期捕捉“机会之窗”以及创业过程中面临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感到难以应对时,很难与创业者之间形成深度互动,甚或是提供资金、技术、情报和渠道等方面的支持。

(三)创意成果不符合企业需求,难转化成创新创业项目无缝对接市场

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隶属于社会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所以与其他高校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其实践性。但事实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外部生态系统的联系甚少,与社会外界之间形成的信息壁垒致其很难融入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滞后的信息传递导致具有实践性质的创业赛事和孵化项目(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涌现出的创意性成果实际孵化成创业项目的比例并不是很大。

(四)创新创业技能教学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学习者一站式全方位需求

大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时,除需具备最基本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会计、法律、投融资、知识产权、团队组建、传媒营销等一系列的商业运营管理技能。然而,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大多借鉴国外重点高校,以基础理论类为主,涉及投融资、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方面;但在设计与开发上相对较为零散,数量也非常有限。也有小部分高校开始提供其他创新创业服务课程,但大多内容单一、程度不深,缺少一站式的全方位公共服务提供,对创业者的帮助也十分有限。

基于上述分析,尽管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在持续开展,但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教育模式同质化、导师经验明显不足、创意成果难转化和技能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故供给侧改革背景对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最近几年,学界相继对此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但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而从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也多聚焦教育生态系统主体某个或者某些方面的需求。例如,针对教学模式同质化,王占仁提出建构广谱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范式;针对导师经验明显不足,李菲等倡导创客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创意成果难转化,杨欢耸提出以“一库四平台”为基础走向“二库六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技能教学内容单一,李爱民等强调以“市场导向、技能建设”为基础的教育结构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以供给侧教育需求方大学生为主要切入点,从生态学的角度探索基于“政府—高校—企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Government-University-Enterprise-Student模式,即G-U-E-S模式)的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具有指导价值的理论及方法。

二、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的运行机理

基于上述分析并结合供给侧教育需求端的痛点,本文通过对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和宁波财经学院等应用型高校的实地调研,构筑包含政府(Government)、高校(University)、企业(Enterprise)及大学生(Student)在内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从“学校—学生”“企业—学生”“高校—企业”“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切入,提出生态化的培养模式,减少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供需错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的运行框架如图1所示。

(一)高校—学生(U-S):打造一站式的特色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大多以商学院课程为主干,围绕创业活动的核心环节,开设“创新思维训练与创造能力开发”“商业价值发现与项目选择”“商业计划书”“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商业模式案例分析”“网点与微店运营管理”“网络营销策划与实务”“商务谈判”和“企业发展和公司战略”等创业基础课程。但是,创业过程涵盖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创业机会识别、工商登记注册、记账社保、产品进货、经营推广等一系列主题。因此,有必要在构建“广谱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范式基础上,按照大学生团队开展创意性创业活动的时间顺序,从创意构想、公司创设和经营管理三个阶段,细化创业机会识别、创新创意孵化、启动资金募集、创业团队组建、创富空间选择、创业项目启动、物资设备采购、策划包装宣传、商贸交易促成、货品存放运输和沟通反馈实现等创业步骤,以此打造一站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除提供创新创业全过程的基础课程外,需考虑产业行业对所需具备核心专业技能的差异性,异质地设计特色课程,“量身定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应嵌入有利于专业衔接和交叉的特色课程学习模块,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领域和专业特长,在环境学院、体育学院、教育学院、文传学院和建筑学院等院系进行辅修,同时在创业基础类的课程作业中也有所体现。另外,创新创业特色课程的设置应结合时代特点。例如,平台赋能时代涌现的“机会之窗”比比皆是,网红制作和分发创意性内容聚焦网络直播平臺、小学教师利用微课创业有赖在线教育平台、医生开展在线卫生关注医疗服务平台等,因此可根据行业属性设置平台资源学习课程,确保培养的人才能精准把握行业趋势,娴熟掌握新型创业工具,成为顺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意性创业人才。

(二)企业—学生(E-S):提供多元化的创新创业专业实践锻炼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供给侧教育改革的施力主体不仅包括学校本身,还需要得到教育生态系统中其他创业支持机构的支撑。虽然目前部分高校已建成各类众创空间,但仍没有与外部企业形成一体的流动机制。人才培育模式与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导致培养的学生难以将课堂的知识所学孵化成市场需要的创业项目。因此,必须为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专业实践锻炼,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渠道是策划组织创新创业类竞赛。一方面,企业发布感兴趣的孵化主题鼓励在校大学生进行商业设计,以比赛形式让其将优秀的创意思想呈现给企业,便于企业进行招募。另一方面,收集富有挑战的创意型项目,通过展示、评估、发布、互动、褒奖等,将其真正运用到产业实践中;同时,把比赛过程中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作为人才储备的重要培养对象,推荐给企业。例如,北大科技园组织的“创启未来”国际青年科技创业赛自2014年首次创办以来,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行业赛等新兴业态为主题,举办了50场次的双创孵化活动,吸引逾3000个国内外优质项目参赛,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从创意孵化到创业经营的全方位支持。

除企业界的商业辅导和技术支持外,投资机构及其他行业性组织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专业的融资服务。例如,由中国投资创业协会、创业联盟等共同发起,联合红石诚金、众生资本等投资机构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创业实战大赛,就是在大学生中选拔优秀的创业项目并予以资金支持。他们举办的“寻找百名校园创业之星”提供了20万元创业大奖,帮助大学生开启创业实战之路。此外,也出现了一批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非营利机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大学生创业基金”,通过开设创业大讲堂、开发创业实习项目和构建创业项目数据库等方式,以此培养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高校—企业(U-E):搭建资源互通的校企合作共享平台

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资源互动的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有赖于“双师”队伍建设、企业师资招募和校企平台搭建前述三个方面的有力支持。

一是建设高水准的“双师”队伍,安排高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涵盖了产品和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故应用型高校对创新创业导师的综合要求较高,需制订计划要求相关教师参加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如开设全校性的创新创业导师成长工作坊、KAB课程培训和创新创业导师高级研修班等,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参与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专题培训、赴斯坦福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高校进行经验交流,要求从业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做好认定工作。同时,安排相关教师以脱产锻炼、柔性挂职等形式参与企业实践,了解企业运营和产业发展,熟悉岗位设置和管理制度,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内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二是招募优秀的企业师资,举办企业家论坛和创业沙龙等活动。一方面,邀请优秀的企业实践家、创业校友、众创空间负责人、相关协会及俱乐部负责人等,围绕创业流程、共性服务和行业特色等主题,以讲座、论坛、沙龙、工作坊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传递产业切实需要的前沿资讯,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创意孵化和无缝对接市场。以世界一流大学斯坦福为例,邀请各界领袖以及行业代表,通过体验式的讲座与在校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共同讨论“社会创业与全球贫困”“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思想”等。另一方面,以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围绕公共支持服务,设置天使投资和私募股权、知识产权风险和防范、项目孵化与运营管理等实践性较强的技能专题,有助于支持引导其开展创业活动。例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下设的创业英才班,就围绕如何构思、创办、融资和运营等主题设置实践课程讲座,以此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视野。

三是构建校企合作平台,联动社会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尽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就目前的情形来看,绝大多数都局限于学校内部的专业课程和学科竞赛,与生态系统外部的联系甚少,形成相对较高的信息壁垒。为加强与社会外界之间的联动机制,有必要构建资源互通的校企合作平台,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从学术研究层面,通过搭建实践与研究相对接的实验室和研究站,助力高校研究者挖掘企业案例和数据价值。例如,阿里研究院2009年开始启动的“活水计划”,目前共连接300多名学者超过200项的合作项目,产生诸多基于该共享平台的数字经济理论创新。从企业实践层面,通过建立实训实习与创业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基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帮助大学生接触更多的社会资源与创业机会。例如,落户硅谷的高新科技企业谷歌和网景等,就与美国斯坦福共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四)政府—高校—企业—学生(G-U-E-S):构建生态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对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最主要的施力主体即应用型高校。而在供给侧改革中,必须综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等整体关系形成的合力,因此有必要从战略层面对宏观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进行优化。

首先,提供以大学生为中心、鼓励其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保障。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成立“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定期举办学科竞赛、讲座论坛和模拟实践等,提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在专业实践强化方面,教育部门和科技部门联合牵头,依托高等院校和大学科技园,建设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为实训、实习及创业孵化提供支撑。在激励政策扶持方面,结合典型经验和地方约束,从准入门槛宽松、公共服务支持、科技人才引进、奖励和财政补助、创新创业辅导、促进创新的税收优惠、创业投融资支持等方面,相继出台系列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自主创业的政策制度。

其次,结合专业特色推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尤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针对文化、工程和醫学等少数专业的精英式教育,而是以全面普适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的、面向各类层次及各个专业的广谱式教育。因此,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基于培养定位,挖掘出各专业创新创业的重要资源;如何基于课程建设,设置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基础类、特色及交叉课程;如何基于实践应用,全面考核大学生的知识运用与问题解决能力以此替代传统课堂的标准化测试等。

最后,围绕创新创业全过程提供商业指导、创业支持及第三方服务等政策支持。事实上,实际的创新创业过程关乎工商注册、创业扶持、企业融资、知识产权申请和技术转移等一系列问题,涉及产业孵化园和技术创新服务机构、金融企业及投融资机构、创业辅导及人才中介服务中心等第三方服务企业,需从顶层设计上为优化商业生态环境提供一站式的政策支持。例如,根据融资用途提供信用贷款、债权融资、天使投资和应急周转等经费补助;根据创新类型设置技术改革和模式创新、科技惠民和应用示范、两化融合和电子商务销售类的专项补贴;允许大学生创业团队利用企业创新券抵减一定比例的发明专利申报和检验检测支出费用等。

三、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G-U-E-S的实践路径

供给侧背景下的G-U-E-S人才培养模式从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痛点出发,依托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政府、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创业者之间的整体互动,从供需匹配的角度优化多元主体的内在关系以实现生态化推进。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G-U-E-S的实践路径参见图2。

(一)宏观层面:精准发力,促进融合、协同和共享的双创教育生态环境

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制定政策法规鼓励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其中,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应基于意识形态建设、专业实践强化和激励政策扶持等,提供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应引导高校结合学科专业,推进面向高等院校各个层次和各大专业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科技、财税和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应围绕创新创业的全过程,从工商注册、记账社保、项目融资、产品进货、营销推广和知识产权维护等方面提供一站式的政策支持。

(二)中观层面:多方联合,搭建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校企合作平台

行业性组织和高等教育机构联合,共商共建资源互通的共享平台。重点将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建设高水准的“双师”队伍,以脱产锻炼、柔性挂职等形式安排高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二是招募优秀的企业师资,围绕创业流程、共性服务和行业特色等创办体验式的企业家论坛,以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开设实践技能提升类的专题沙龙;三是从学术研究和企业实践两大层面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打通产学研用的全线链条,联动社会各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共同体。

(三)微观层面:以大学生为主体,提供多渠道、多路径的综合性试练场

借助企业和高校两大主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一方面,应用型高校结合专业教育,围绕创新创业活动的核心环节及产业行业对核心技能掌握要求的差异精细化地进行课程设计,从而打造一站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及投融资机构等第三方创新创业服务支持组织,通过策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开设创业讲堂和实习项目、构建创新创业项目数据库等,以期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多元化的创新创业专业实践锻炼。

[参考文献]

[1]安宁,王宏起.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集群化模式构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2]曹俊娜,王成强.创新创业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6).

[3]李爱民,夏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9).

[4]李菲,张润昊.高职“创客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6(28).

[5]李儒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6]李霞,戴胜利,肖泽磊.基于“政策—规范—认知”模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3).

[7]刘彦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5(9).

[8]马永斌,柏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

[9]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

[10]田贤鹏.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6(7).

[11]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

[12]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3).

[13]严子淳,赵桂红.供给侧改革驱动下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路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8(2).

[14]杨欢耸.“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17(S1).

[15]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16]赵会利.“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

[17]朱亚宾,朱庆峰,朱杨宝.基于SIYB与KAB创业培训模式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6).

[18]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3).

猜你喜欢

应用型大学生教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