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永红:练磨技 筑匠心
2019-09-23张娜
张娜
倘若要在尘世中获取生活的乐趣,让生活不至于一潭死水、刻板而无聊,就需要寻觅一生都愿追寻的光,因为这一生,从来到去的路上,会很孤单。
在太重榆液液压泵分公司,荣获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山西省劳动模范、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的常永红就是这样一位不断追寻光的人,而这束光便是练就一手精益求精的好“磨技”。
“想当年,刚刚走出校门,进入厂门,在拥有人生第一份工作后,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用心、努力,做企业最需要的人。”行走在常永红工作的车间里,聆听着他年轻时的梦想,记者的内心悸动不已。
当踱步到几台大型设备前时,常永红告诉记者,这些机器就是平时和自己相依为伴的兄弟,它叫转子槽磨床,是太重榆液液压泵分公司专门加工转子槽的关键设备。当年,国内技术落后,生产转子槽的设备效率低,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公司先后从德国、日本引进两台设备供其使用。虽然设备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生产时必须使用立方氮化硼砂轮,然而进口一片砂轮需要4万元,不仅价格昂贵,供货周期还长。为了节约成本,公司联合中国第一砂轮厂、中国第二砂轮厂研制立方氮化硼砂轮替代进口。接到试制任务后,常永红根据多年的磨工经验,编写数控操作细则,针对新砂轮的试制,提出13条合理化建议。经过一年多的试制加工,国产立方氮化硼砂轮不仅达到了国外进口砂轮的加工精度要求,砂轮价格也降到4000元一片,为公司节约了开支。在后来的转子槽工作中,常永红又继续钻研,修整砂轮、磨削参数,使国产砂轮原单片加工500余件提高至1000余件,提高了转子槽磨床的加工效率。
“磨外圆最重要的是在矫正偏摆仪上找到轴的同心距,要保证它的粗糙度,同时也要保证它的垂直对称度、尺寸、精度……”常永红一边讲述,一边忍不住在外圆磨机床旁动手演示起来,只见他满脸都透露着自豪的表情,“这个机床的卡具也是经过我手改良的,当时这个机床卡具使用起来步骤繁杂,仅这一道工序就耗费太多时间,我就琢磨着如何能使外圆磨床的操作更为简单。”于是,常永红大胆创新,设计出了成套卡具,让外圆磨机床使用起来简直就是小菜一碟。虽然现在车间已经全部采用数控机床来代替以前的传统机床,但是这台珍贵的历史产物还有着它独特的价值。
2015年公司成立以常永红命名的创新工作室,4年来,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完成了公司高端产品柱塞泵系列的工艺攻关和进口新设备的维修保养。其中缸体熔铸工艺的攻关是关键,熔铸工艺合格率大幅度提升,单台40缸体熔铸成本一年降低成本约35.7万元;柱塞泵125、180规格柱塞滚包工艺稳定性技术研究,解决了柱塞泵的加工瓶颈,滚包工艺攻关后,按年产1000台柱塞泵直接节约成本约27万元;柱塞泵变量机构的装配工具,装配速度提高了一倍,人工减少了一倍,效率提高了至少200%,而且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于装配现场使用、能够保证装配精度和能提高装配效率等优点。
公司引进的进口设备由于维修费用高,国外零配件供货周期长,直接影响公司新产品的加工。还有就是柱塞泵球头超精机设备内置的是瑞士在线检测系统,经常出现故障,需返瑞士本部维修,而且维修价格贵、周期长。他与工作室人员通过大胆创新,决定采用国产系统代替该损坏模块,同时对检测单元电路做局部改造,经过反复试机在没有任何先例参考的情况下,他成功地完成了对该系统的修复,完全匹配该设备使用。同时该项目的实施也为今后同类型故障的排除提供了可行性依据,缩短了进口设备的维修周期,节约数量极大的隐形资金。
《論语》载五十而知天命,年过半百的常永红已经不需要再摸爬在生产一线,但生产一线仍然常常可见他的身影。他深知,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他积极发挥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和培训的职能作用,将自己20多年的磨床加工经验编制成一本《磨工操作法》,并在生产一线得到广泛应用,在同行得到实践推广。同时带领创新工作室人员积极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结成10对师徒关系,通过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年轻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操作者,他本人在外圆磨、平面磨、转子槽磨带徒弟30多人,如今都已成为公司骨干人才。
见到常永红徒弟,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师傅的敬慕之情:“常师傅不仅工作时一丝不苟,技术也数一数二。”“常师傅对我们在工作上要求甚严,在生活中平易近人。”“当常师傅的徒弟,学到了手艺,也学会了做人做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一个故事,看似平凡简单,却能点燃许多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常永红是太重榆液的劳模,是工种带头人,更是徒弟们心中学习的标杆。他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企业最需要的人,也在追寻光的道路上绽放着迷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