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或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2019-09-23
编者按 2019年的春节注定不同以往,原因是有两部春节贺岁档大片——《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在全国上映,一下子点燃了国人的想象力和科幻激情。被誉为中国首部大型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上映后,不但实现了票房与口碑双逆袭,更是在国内国际引发极大关注,众多媒体评论称:中国科幻片的春天来了!
的确,日新月异的中国,为科幻作品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正如《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所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中国有这么强烈的未来感。谁说中国没有科幻?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创新的脚步永不停顿,中国科幻电影的精彩才刚刚开始,好戏还在后头。
那么,对于中国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的发展,对于这两部科幻电影的原作者刘慈欣,您又了解多少呢?本报今日推出“中国科幻特辑”,请大家跟随编者一起去“探索”一番吧!
新华社电 记者王秉阳 大年初一正式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片中刘慈欣式恢宏的想象被具象,营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据悉,同在2019年上映的国产科幻影片还有《疯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垒》等,《流浪地球》有望率先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科幻影视市场渐启
根据南方科技大学最新发布的《中国科幻产业发展报告》,2017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超过百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13.8%。呈现蓬勃发展之势。2018年上半年,国内科幻电影整体票房为95.06亿元,但其中国产影片仅为8.9亿元,占比尚不足十分之一。
国内科幻影视市场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但是国产科幻电影仍处于弱势。
几年前,在《三体》获“雨果奖”后,业内曾热议制作出一部高品质的科幻电影,可成为中国科幻下一个里程碑事件。刘慈欣也曾说:“我最想做的事莫过于把我写的哪怕一个东西变成一部电影,这个梦想已经很久了”。而科幻电影作为一种高难度、高成本的独特类型,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标准。
《流浪地球》的横空出世圆了刘慈欣的梦想,也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姬少亭说:“《流浪地球》在电影制作层面的成功打破了很多的‘不相信,让电影人、投资人都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在今天可以达到的高度。”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电影《流浪地球》证明我们可以制作出足够好的重工业科幻大片,该片“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标志性作品”。
科幻作家韩松介绍,目前中国科幻电影版权交易热烈,科幻电影制作潜力巨大。接下来多部科幻电影陆续上映,“极有可能开启科幻全产业发展的链条”。
本土文化是科幻的基础
在以资金和技术为基础的电影工业逐步走向成熟之后,科幻电影中更重要的文化与价值观意义则更加凸显。
中国科学技术尤其是空间技术的发展与赶超,为我们从宇宙视野审视地球和自身提供了想象力基础。韩松说:“这促使我们仰望星空,开始关注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生存,想要知道我们究竟是谁。”
深化自我认识的过程,也伴随着自我表达意愿的增强。
有人说这是《愚公移山》的故事,这确实是中国人视角下的关于亲情、英雄、故园、家国乃至全人类的故事。
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进入国际视野、引起热议类似,科幻电影作为通行于国际话语体系的类型片,以看似跳脱现实的独特叙事,用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超越日常经验的命题,正在为融通中西、文化交流构造语境、搭建桥梁。
在希望、亲情等人类共通情感之外,本土文化的表达也成就了這部电影的特殊性。
电影导演郭帆说:“将地球本身带走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情感,这在美国科幻电影中是很难见到的,而文化内核是我们科幻文化的基石。”
科幻终将照进现实
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中国科幻电影,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科幻作家陈楸帆说:“这是以中国人所熟悉的情感结构与审美方式去讲述一个关于科技、时空、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在电影中,当人类面临种群消亡的极端情景时,凭借集体合作拯救了地球,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变得真实可感,展示了重建共识、打破藩篱、合作共赢的积极意义。
同时,作为现代文明副产品的科幻,讲究的是逻辑自洽和科学精神。而这也正是我国由农耕文明转型进入现代社会过程中所欠缺的。韩松直言,科幻是在给中国“补钙”。
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而科幻电影对想象力的影响和塑造是显而易见的。但从《2001:太空漫游》到《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人们耳熟能详的基本都是国外科幻电影。
提及他选择拍摄难度最大的科幻电影的原因时,郭帆的回答朴素且真诚:“我特别希望孩子们能看着我国文化背景的科幻电影长大,这也许可以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放开他们的想象力。”
姬少亭相信,科幻是当今中国影视行业乃至文娱领域最具价值的突破点,《流浪地球》很可能成为引领行业演化突围的作品。但仅有一部好作品是不够的,郭帆认为,接下来需要接连不断的好作品承接。
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逐步推进,韩松对本土科幻的发展充满了期待:“中国科幻是迅速复兴的古老文明对未来的大胆想象,它的征途将是星辰大海和广阔未来。”
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教授吴岩认为,《流浪地球》让我们在追赶好莱坞大片的路上“绝对看到了希望”。但在矛盾冲突、场景创新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弥补差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众多导演、编剧继续努力,追赶状态仍然是进行时。
干喷湿纺制备碳纤维技术实现突破——山西煤化所一成果打破国际垄断
科学导报讯 记者张娜 通讯员王玉芳 2月13日,记者从山西煤化所获悉,由该所张寿春团队承担的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即制备聚丙烯腈基超高强碳纤维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的验收,并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发了聚丙烯腈基新型中空碳纤维。该技术采用干喷湿纺路线,开展了前驱体链结构优化设计、纺丝液流变性调控、纤维微纳米结构控制及关键装备技术系统研究,实现了干喷湿纺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所制备的T1000级超高强碳纤维同时兼具高拉伸强度和高弹性模量特征,经第三方机构检测,性能指标均达到业内先进水平,成功打破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垄断。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是航空航天、国防和民用高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战略材料,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生产技术主要有湿纺与干喷湿纺两种技术路线,其中干喷湿纺技术具有生产效率高、碳纤维品质好、生产成本低等优点,世界上高端牌号碳纤维主要采用干喷湿纺技术生产,然而这些技术长期被日本和美国公司垄断,特别是T-1000及其以上级别的超高强度碳纤维更是高端产品,是对我国封锁的重中之重。
针对当前碳纤维应用正在从单一的结构承载型,向结构—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张寿春团队用了两年时间,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发了聚丙烯腈基新型中空碳纤维,然而在此前聚丙烯腈基中空碳纤维技术仅有德国巴斯夫公司和日本东丽公司掌握。
随着应用领域的迅速增长和应用要求的日益提高,高端碳纤维和新品种碳纤维已成为当前各国竞相开发的热点。新型中空碳纤维不同于普通的中空碳膜材料,其连续长丝具有细旦化和高强度特点,可编织性和缠绕性良好;也不同于传统的实芯碳纤维,其芯部具有连续规整的中空结构。高强度中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既满足结构增强又具有隔热、填充改性等特殊功能,是一种结构功能一体化的新型碳纤维。张寿春团队的此项研究将有助于我国高性能碳纤维多品种、系列化发展,对结构轻量化和多功能化应用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