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的流量解药
2019-09-23老衬
上前半年弹指而过,整个互联网圈除了几个社交产品零敲碎打博取一点关注眼球,付费会员模式于寂然中发出一丝变徵之声,互联网公司普遍哀鸿遍野,诸如裁员、倒闭、股价跳水等负面消息络绎不绝,曾经的宏伟蓝图均已成为明日黄花。
5%的留存率
3天流失77%,30天流失90%,90天流失95%,这是当前所有App的平均流失数据。
除了那些把用户时间抢完的头部应用以外,市场上的多数产品都在面临留存难题,即便强如微信,公众号的打开数据也已尴尬到不能直视。
拉新1万,3个月后留下500,如果用户留存时间够久,放大规模其实也是好生意,想办法提升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值就可以了。
但是所谓祸不单行,互联网用户红利消失了,1季度移动端用户增量仅有760万,这对于450万款App来说,简直是头破血流的不够分。
拉新成本剧增,各家互联网公司顾不上再立“梦想”的牌坊,开始充斥深挖到五环外小镇的下沉金币和分销鸡汤,甚至用上“小姐姐”诱惑。
那些明星公司的队列产品,在存量市场也失去了“藏起来”的必要,全部选择以发布会广而告之,第1天凭借噱头吸引话题流量和用户留存,30天以后其实和普通产品的留存数据也没什么区别。
据说“金币的诱惑”已经可以媲美广场舞,老家县城的大妈微信群里,已经不再流行什么儿女话题,而是有组织地合作,在各种“头条”刷金币。
老衬亲眼所见,很多不怎么认字的大妈们,在App上刷金币的操作走位,那叫一个霸气,据说目前收入还不错,也许头条们的融资宣言可以换成“孝敬爸妈就投资某头条”。
找到新利基市场
公司曾经的一个运营同事,他有一个观点:广大群众基础代表着中低端用户,大多数用户其实都不太理会市场上的其他竞品,更不会做理性对比,很多用户都是遇到哪个就会一直使用那个产品,这种现象尤其体现在游戏和女性用户身上。
如果处于增量市场,这个观点具备合理之处,新用户不断拥入前提下,產品的设计可以假设用户第一次使用同类产品,因此先入为主,不用太过关注竞争对手。
而如果处于存量市场,这个观点逻辑就会漏洞百出,存量市场的老用户,此前肯定使用过类似产品,产品的设计假设必须对比竞品,用户会选择价值更高的那个产品。
“贴吧之父”俞军有个存量市场的产品公式:
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转换成本
所有市场到最后都会变成存量市场,因此这个公式甚至可以看作产品价值的终极公式。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存量市场,基本失去了大而全的平台机会,垂直赛道无论增量和存量,机会一直都在,比如今年的在线教育,明年也许就轮到其他行业了。
小而美的利基市场,深耕细分领域,也许才是当前的流量解药。
举个例子:存量市场会更加拼硬核,套用俞军产品公式,竖屏小视频领域去年竞争那么激烈,BAT和各大独角兽悉数入场,到最后所有巨头都失败了,只剩下更早布局的快手和抖音。
快手和抖音现在又开始对决,快手逻辑也一样,8年的产品优化,体验上肯定胜过抖音,那么主要就是竞争用户的转换成本。
所以快手从抖音优势的MCN机构(多渠道内容生产联盟)下手,因为内容生产端的KOL能够迁移粉丝,而且纯粹商业行为的内容生产端,只要盈利入驻哪个平台都没所谓,因此没有用户转换成本。
3种留存驱动逻辑
从大而全到小而美,从增长循环到留存循环,不仅是下半年的流量解药,也将是互联网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运营趋势。
1. 利润驱动规模。存量市场竞争格局大多遵循互联网行业的721定律—也就是一家独大,因此烧钱意义已经不大。
京东再烧钱也不会颠覆阿里,只有利润可以保障资源和服务质量。如同现实生活中,资源多的一方身边也有更多的便利条件。
苹果公认利润高、很赚钱,苹果各种用户体验和售后服务也很极致。
2. 优势驱动速度。一家独大的存量市场,新增用户大多也会根据前3名的占比瓜分,产品之间的用户渗透和重复比例也很大,因此瓷实的产品优势更加胜过用户增长速度。
比如京东从早期的垂直3C定位,到之后的物流速度,是形成忠诚用户的最大优势,如果没有这2个优势,用户占比可能早就被其他对手蚕食完了。
3. 盈利驱动融资。互联网寒冬,不断融资的烧钱模式,当前已经很少。烧钱补贴的用户价值不长久,停止补贴很可能用户就流失了。
其次烧钱模式必须不停融资,无论对于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多轮融资以后股权稀释严重,不仅ROE回报不高,甚至会失去决策权。
还有烧钱运营通常属于不太冷静的运营行为,当补贴杀红了眼,很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并且烧钱模式下还会聚集很多融资驱动的投机者,而非商业驱动的理性创业者。
无论产品优势还是经营利润,根本上都是思维转变,将产品运营从早期的增长驱动留存,转变为留存驱动增长。
老用户获取难度比新用户容易7倍,并且可以接受价格变动和产品新服务拓展,因此一方面增加老用户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用户满意度来获取新用户,是互联网下半场的产品逻辑。
拉长成功预期,找到契合点
流量是创业者的空气、水。流量红利的衰退,让创业的成功率进一步拉低。我认为创业成功=念头+产品+团队+执行+运气。
如果创业者要提升事业的成功概率,内心要从一开始就拉长预期时间—所谓的延迟满足,其次才是方法策略。
1. 创始人契合产品。企业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决策导致的—決策质量越高,成功概率就越高。因此决策有优势的创始人具备成功潜力,也一定是行业的资深玩家;再进一步,如果整个团队都是深度玩家,那么成功概率更高,因此自身选择和选人是关键因素。
所谓人与产品契合,主要是能力与性格。
每个人都具备某个领域先天的创造力和执行力,我们都在寻找真理,真理路径也许各不相同。
任何伟大的产品和发明,从0到1时都没有数据参考,大多都是凭感觉创造。
亚马逊从书籍到万物,贝佐斯Day One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一种感觉;乔布斯保持愚蠢和饥饿、纳德拉刷新,本质上都是去寻找本能的感觉。
2. 产品契合市场。找到感觉必然要关注数据,产品是感觉,市场是数据。
追风口的产品大多跟着数据走,属于坐顺风车的投机心态,可能在早期,产品数据很快增长;当之后增长变慢,经营困难,风口论者就会退缩。
跟着感觉走的产品,属于一种兜底心态,无论产品数据增长快慢,经营难易与否,都已然扎根市场,不会随意退缩。
3. 市场契合商业。商业模式很容易被过度关注,本质就是LTV>CAC—客户价值大于获客成本,市场数据很容易被忽略。很多时候做完市场才发现,用户价值和获客成本根本不成比例,市场和商业的契合度很低。
举个例子:老衬曾经切入家装SaaS领域创业,家装市场数据几万亿元,连家具市场都7 000亿元。
寻找利基市场,只能更加细分。从家装到家具,家具再分为北欧和现代风格。这2个品类的用户属于年轻人群,符合互联网特性;并且北欧和现代款式设计以简洁为主,建模成本很低。
随后细分客户类型,品牌、卖场、设计三类客户,酷家乐在设计领域布局较深,竞争难度很大,而品牌方流行会议展销,因此老衬主打AR导览,切入展销场景。
这样细分下来,从几万亿元的大市场就细分到十亿元左右的利基类目。
然后预估市场占比,全国大概不到1万客户,假设1年10%,签约1 000个客户和做到1亿元规模,那么每个合同金额平均需要超过10万元。因此产品定价应该每月7 000~15 000元之间,运营模式主要依靠线下的销售部门拿单。
4. 商业契合增长。确定用户价值和产品定价以后,开始做获客预算。
如果用户价值不高,比如小程序,就很不适合烧钱获客;如果用户价值很高,比如老衬当时的SaaS客户,ARPU值每年10万元,舍不得花钱获客反而不利发展。
而这两者的比例,ARPU值/CAC=3最佳,也就是老衬当时获取每个客户的平均预算3万元。
说下烧钱逻辑:前提是净现金增长必须是微笑曲线,也就是前期获客成本很高,但之后每月营收增长,同时成本逐渐得到控制,因此虽然前期可能亏损严重,但未来具备盈利机会。
趣头条、瑞幸咖啡们的烧钱策略如是,所以补贴肯定不会停,否则GMV就会瘫痪。
烧钱带动品牌规模效应,获客成本必然下降。看似成本正在降低,但并不代表企业可以盈利,这个故事还需要讲通用户量增长到顶以后,用户价值如何增长。所以头条们发布了多个队列产品,瑞幸咖啡貌似也开始进军烘焙了。
5. 增长契合产品。明确市场规模、商业模式、获客预算,之后是增长模式选择,根据不同产品,比较流行的增长模式有4种循环。
内容循环
适用内容型平台,使用产品同时鼓励用户生产内容,再根据内容吸引更多用户注册,以此形成内容循环。
抖音、快手、直播、公众号都是类似模式,平台鼓励更多KOL和内容观看者,然后制定内容分发规则,从而得到良性循环。
病毒循环
用户自愿分享朋友一起使用产品,使用者越多体验越好,以此形成循环。比如游戏组队,人数越多完成任务的难度越低;拼多多拼团购买,人数越多购买价格越低。
值得一提的是,病毒循环和病毒营销不同,病毒循环是长期经营模式,而病毒营销是短期的事件传播。
付费循环
新用户注册带来固定利润,然后再把利润的部分比例用于投放广告,以此形成循环。
用户价值较高的产品,比如游戏类产品毛利超过70%,内容、直播和游戏差不多,大多烧钱模式也都是这些高毛利产品。
销售循环
销售团队签订合同获得收入,然后把合同收入的部分比例用于销售团队扩张,以此形成循环。
To B类产品服务合同金额较大,大多需要线下成交,因此各个区域开城市分站是必然形式,所以大多To B产品选择销售循环,字节跳动和百度这种强运营团队,也是在全国开分站。
以上5种契合能够提升创业成功概率,涵盖了互联网公司主要采取的运营模式。回到当前的寒冬环境,增长循环普遍变慢,获客成本持续走高,生存能力更加依赖硬核,已经不再适合投机者生存。
拿外卖举例子:
美团外卖运营一单需要涉及3类用户,用户端选择和支付订单,骑手端调度和取/送餐,商家端结算。
这么长的流程,美团只拿不到2%的利润,主要依靠走量,一年60多亿单,抠50多亿元毛利,这种硬核不是什么公司都能做到的。管理水平毫厘之差,就是几百亿元水漂成本。
测量留存的3个方法
偏于理论化的内容阅读会很乏味,敲黑板形式的内容通常也不被读者待见。但日常工作的很多时候,总是越基础的部分犯错频率越高,而在基础部分犯錯损失最为惨重,所有已投入的工作都需要推翻重来。
留存驱动需要测量留存,测量方法有3个:
1.完全留存。每天返回产品的用户数据,对标DAU(日活),适合指导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产品。
比如微信、短视频和游戏类产品,用户不仅每天会打开,甚至还多次使用,高频需求的产品市场竞争最激烈。
2.经典留存。一段时间以内返回产品的用户数据,对标WAU(周活),多数产品不需要用户每天高频使用。
比如公众号,用户通常不会在一天内重复阅读同一篇文章多次,而且不会每天留意公众号的更新,通常内容发布一周后的阅读量增长就停滞了。所以类似性质的产品,经典留存的数据衡量比较具备指导意义。
3.滚动留存。一段时间以后返回产品的用户数据,对标MAU(月活),适合一些使用周期更长的产品。
比如化妆品、手机、SaaS、会员续费,用户超过1个月甚至更久才再次消费,因此滚动留存的数据衡量方式更加适合。
测量留存要结合产品属性,根据不同消费频率的产品,使用适合的测量方式,明确测量方式之后,才能画出正确的产品留存曲线,也是3种:
(1)微笑曲线
这是最理想的留存效果。新用户流失到一定比例之后便会停止,并且增长数据呈逐渐上扬态势。
典型的留存驱动拉新,代表用户不仅认可产品,还会主动传播,吸引和推荐更多新用户注册。
(2)PMF(产品与市场契合点)曲线
这是最重要的留存效果,新用户流失到一定比例,便趋于稳定留存状态。
很多时候会把产品分为两个阶段,产品契合市场的PMF之前和之后,达到这个曲线的产品,意味产品价值获得核心用户认可,可以放大规模或者继续优化服务。
(3)下滑曲线
这是比较失望的留存效果。
用户呈一定比例流失状态,留存情况糟糕。代表产品没有满足核心需求,业务还没跑通,需要继续优化和测量留存数据,不宜投入过多资源,直到产品曲线跑位达到PMF标准。
PMF是产品早期最重要的里程碑,表示团队努力得到了市场认可,没什么比失败更让人失望,尤其是没价值的失败。PMF代表价值认可和希望,无论最终结局如何,产品都走出了值得庆幸的第一步。
如同经典对比流行,《小苹果》受众数量超过《命运交响曲》,但《命运交响曲》生命周期远远长于《小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