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纪念堂坐像背后的传奇与智慧
2019-09-23刘创
刘创
进入北京毛主席纪念堂,迎面看到的便是一座面容慈祥的坐像。坐像高3.45米,宽超2米,全部由房山汉白玉雕刻,栩栩如生地再现了高瞻远瞩的伟人的形象。这尊雕像的制作也像伟人的一生一样带着传奇色彩。
中国自古尚玉,这种白色的大理石温润如玉,软硬适中,常被用来作家居装饰。产自新疆和田(旧称“和阗”,1959年更名为“和田”)附近河床上的被称为水白玉,而北京房山的则被称作旱白玉,这种石料自汉代起便被征为皇家御用,故又称汉白玉。1988年中国石材协会评出83种新特石材,房山汉白玉被命名为国标M1101号,又称“中国一号”。这种石料产量少,开采困难,自唐以后便只供皇家专用,普通人家用不起,也不敢用。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保和殿,天安门的华表都是以房山汉白玉为基料制作的。
1976年,中央决定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并成立毛主纪念堂雕塑组,由著名雕塑家盛扬教授任组长,聚集了20余位国内知名学者、专家和老雕刻匠人,其中包括四川美院院长叶毓山、北京画院雕塑家张松鹤、中央美院白澜生等。设计人员仅用3天时间便做出了10多份25厘米高的样品交中央筛选,其中有坐像、立像,手指远方的、穿军大衣的等各种造型。
由于雕像最终要放在室内展出,故而站立的、手指远方的等造型因为不符合室内展览和观赏要求而被淘汰,留下来的都是坐像。这些样稿像再放大成1.4米和2.8米的样稿进一步待审。最后叶毓山设计的坐像人选。
由于汉白玉单块体积无法达到雕像尺寸要求,整座雕像被分成5部分雕刻。汉白玉有着天然的纹理,为了保证主席面部色彩和谐,避免瑕疵,同时为了保证工作进度,不耽误工期,头部由八级雕刻工刘润芳和高元生精选两块石料一起制作。完工后经专家组评定,刘润芳的作品色彩好、形象逼真,只有鼻子处略需处理。后期精加工后,雕塑各部分之间用银扣和螺丝联结,缝隙间填充环氧树脂,再经细致打磨,1977年8月10日,毛主席坐像竣工。
接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安装了。纪念堂已基本竣工,门扇的宽度只有2.05米,而坐像的最宽处已达2.005米,为了避免碰撞损伤木质门扇,还要在门上包裹保护材料,如此一来雕像通过门扇时就要保证绝对的精准;同时,重达7吨的雕像还要经过已经铺好的大理石地面而不对其造成划伤,为此,安装组特地招来多名龙门吊、轨道车操作员进行实地专项培训,并多次修改安装方案,最终圆满地完成了安装任务。
众多难关被一一克服之后,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设计时只有“室内”一个要求,而与布置好的纪念堂整体环境和参观者的视觉感知是否和谐,人们又出现了分歧。专家组就对坐像交叉双腿提出过一些质疑,有人认为腿部交叉的坐姿亲切和蔼,而有些人则觉得与纪念堂的气氛不够贴切。经过专家组和中央领导的慎重权衡,决定重新制作一尊毛主席的平腿坐像。
但是接下来又有了新问题:坐像进馆已经经历了一次浩大工程,再移出去重新雕塑安装,会不会对纪念堂的设施造成不必要的损坏?几吨重的雕像拆解运输,新雕像的制作还要漫长的周期,而纪念堂已经对市民开放了,广大市民已经见到了坐像,媒體报纸也刊登了照片,临时更换坐像会不会造成社会上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如此大的动作,势必要闭馆停止瞻仰活动,无论从民众心理上还是社会影响上都不合适。
专家组经过多轮讨论后,周恩来的原警卫员、时任毛主席纪念堂雕刻创作主任的韩福裕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坐像腿部周围摆上鲜花,在视觉上遮挡住交叉腿的坐姿,可以给纯白的坐像增加鲜活的颜色,视觉冲击力更强,且无形中贴合了毛主席诗词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意境。
大家都觉得韩福裕的主意妙。经邓小平首肯,这尊毛主席坐像时至今日仍然端坐在纪念堂中——毛主席坐在沙发上,左腿压在右腿上,右手轻抚着膝部,面容平和,神态亲切自若。
(责任编辑:叶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