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交流和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上的交流整理
2019-09-23
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各地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
北京:探索出“以农广校四级网络办学体系为基础,以农职院为依托”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推荐农广校优秀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创新形成的“半农半读,农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
河北:平泉市以特色产业村、示范园区、示范合作社、农业企业为载体,探索了“产教融合校社(企村园)”联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巨鹿县、围场县发挥“四大课堂”作用,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形成了组织高效、务实管用、农民欢迎的培育培训模式。元氏县总结提炼出“四个三”(即三个选对、三个结合、三个到位、三个监督)的培育模式。唐山市探索开展“3个+”(即“授课+答疑,理论+实践,观摩+指导”)培育模式。省农广校承担了省级高端示范培训,先后开展了休闲农业专题、家庭农场骨干等培训,总结的“农广校+农业职能部门+田间学校(实训基地)”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模式在全省广为应用。
内蒙古:培训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引导学员提高素养,树立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增强学员的荣誉感。培训采取双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通过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把培训班办到田间、大棚和牛舍,有效地解决了产学脱节的问题,提高了培育效果。在培训中,还拓展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新模式,运用“互联网+”思维,开通“新型职业农牧民”公众微信号、微信群,及时发布新闻、动态、致富信息,推广农牧业生产实用新技术、新品种和新产品,展示新型职业农牧民风采,为农牧民学习、提高、交流、互动提供了立体式学习交流平台。
浙江:创新“理论教学+导师指导+基地实践”的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的作用,将农业生产实践教育与农时季节紧密结合起来,使农民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促进学用结合。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高级研修班,围绕作物整个生长周期,以导师制的形式开展小班化教学,并提供长期的跟踪服务。近年来,浙江省每年举办全省农业职业技能大赛,磨练“技”、培育“能”,并以赛促练、以练促进。通过大赛,激发农民学技能、用技能、增才干的热情,也进一步挖掘一批懂技术、有本领的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山西:山西省现代青年农场主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开设粮改饲、杂粮生产、蔬菜绿色生产、有机旱作农业、水果加工出口等专题培育。试点开展特色农业示范培训,促进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供给。
安徽:在分类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础上,建立了县级主要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市级主要负责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和省级主要负责现代青年农场主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的分层培训制度,初步建立了省级统筹,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培育工作机制。省农委在开展青年农场主培育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开展以市场为导向,以保障就业为根本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工作,人均补助资金2万元,培训周期为2年,科学合理设置培训课程,邀请专业培训老师,按照“理论培训、实习训练、实战演练”3个培训环节和“培训、发证、上岗、服务”4个步骤,每年培育100名农业职业经理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上海:遵循成人学习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推行“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实训服务”培训形式,把农民喜不喜欢、满不满意,作为评价衡量培育质量的关键。按公共基础、专业技能、能力拓展和实训操作等模块构建培训课程框架,丰富培训内容,突出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精神、绿色发展理念、信息化应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发展能力的培育,重视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坚持按需施教,推行启发式、互动式和案例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试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以及更高层次学历教育在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成果和路径方式等方面有机衔接,全面提升农民学历层次和职业能力。
福建:加强培训需求调研,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在提升培育质量和效果上下功夫。为此,福建省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摸底调查,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库,精准选调参训人员。通过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参与遴选推荐培育对象,扩大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围绕提升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科学设置培训模块和专业课程,把农民喜不喜欢、满不满意,作为调整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突出强化职业素养、质量安全、绿色发展、经营管理、信息化手段应用等模块化培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河南:提升创业创新能力方面,河南农业大学等涉农院校实施“专家教授+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模式,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满足高层次示范培训需求,培育一批“科技达人”。
湖南:提升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强化分类指导,对三类人员分类分产业开展培训,做到“一班一案”,建立指导员制度,注重实践技能操作。
广西:全面构建农业农村厅、地级市人民政府、高等院校(农业职业院校)优势互补、联合共建的“厅+地+校”职业农民学院体系,合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挥高等院校优势,与广西大学合作建立现代青年农场主学院,与广西师范学院联合推进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提升培养档次。同时,创立职业农民学院,打造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名师和精品课程。
贵州:一是“三育一体”的凤冈模式;即,第一个“育”是开展产业技术的培训,第二个“育”是实行一对一的跟踪技术服务,第三个“育”是优先享受项目或政策的扶持;二是福泉的“132222”新模式,即“1个通知”“3个精准、2个突出、2个结合、2个严格、2个平台”。“1个通知”:就是针对招生難的问题,将培训任务指标通过行政通知下发到乡镇办事处,乡镇办事处再根据任务,将培训名额分配到村。“3个精准”:即“培育对象精准、培训内容精准、授课教师精准”。“2个突出”:即“突出提升思想素质、突出转变经营理念”。“2”个结合:即采取“教师讲授与课堂互动相结合、集中理论学习与参观实践相结合”。“2”个加强:即“加强授课教师管理、加强参训学员管理”。“2”个平台:创建一个“班级微信平台”,教会学员使用“云上智农”平台。这些模式的形成,推动了全省的培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政策引导方面,各地有哪些利好政策和制度?
重庆:设立现代青年农场主扶持项目,在市级层面,由市财政每人每年给予1万元创业扶持,连续扶持2年,进一步激活农村青年创造活力,提高创业兴业的能力。创建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每个给予15万元的创业孵化支持,提高现代青年农场主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工艺的能力。开展小额信贷融资贷款,南川、开县、武隆等区县,加强与重庆市农业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合作,加大新型职业农民信贷融资力度,向新型职业农民发放小额信贷,缓解了新型职业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探索新型职业农民保险试点,渝北区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试点,从认定当年起,按照个人缴纳部分,每人每年按初级1000元、中级1500元、高级2000元的标准对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进行补贴;对本区内评定“十佳”新型职业农民每人给予5000元的生产物资奖励。新型职业农民享有项目申报优先政策,涪陵、合川、南川等区县,优先给予新型职业农民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小型水利、基地道路、农业保险、农村社保、农业项目、科技推广和名优农产品认定和农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给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安徽:省级层面:强化政策设计和指导,建立和完善每名新型职业农民都由一名农技人员跟踪服务3年以上制度。结合全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将所有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纳入科技示范户,给予重点扶持。2017-2018年评审认定了80个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并将从资金和政策方面重点扶持。市级层面:积极开展激励表彰,逐步探索开展将获取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作为评选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和其他有关推荐表彰的必要条件。全省已有3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优秀新型职业农民表彰奖励活动。县级层面: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全省92个主要农业县(市、区)都以政府或政府办名义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将高标准农田整治、农业贷款、农业保险、购机补贴等农业项目和惠农政策优先落实给新型职业农民。
河北:创新改革本省实施方案,转变资金管理办法,细化资金使用范围,将资金拨付方式由报账制改为拨付制;建立开班申请制度和“双班主任”制度,要求培训基地将培训时间、地点、专业、人数、课程设置等信息报同级农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开班,并由同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培训基地各指定一人跟班管理。做好全省培育管理系统平台的管理和维护,搞好全省信息管理员培训,指导基层会用、用好平台;督促各地认真抓好第一堂课、公示、信息月报、台账登记等制度落实;强化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督导考核,随时解决培育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能不断提升。
山西:试点开展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生产技能水平评价工作,积极响应省政府实施的“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加快培养适应乡村振兴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根据山西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组织专家制定职业农民生产技能水平评价标准,开展评价试点工作。2018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山西省农业农村厅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省分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金融服务的意见》,农业银行为符合基本信贷准入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按初、中、高三级给予相应级别的信贷支持,提供优于同业、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缓解职业农民融资难问题。
河南:推动4个示范市及65个示范县政府相继出台专门意见,落实和创设了支持产业发展、创新创业、金融保险服务、表彰奖励“四类并行”扶持政策。
上海:配合市人社局等四部门制订《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指导意见》,提出“摸清底数,供需对接,精确培训”和“一区一计划”的具体要求。一是加强与市人社局沟通,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参加社会保障的开户与缴费问题,确立职业农民的职业属性。宝山区对职业农民缴纳职工社保,给予单位缴纳费最低基数全额补贴。奉贤区、金山区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缴纳职工社保,给予单位缴费最低基数80%的补贴;闵行区、嘉定区给予职业农民700元/月的就业补贴。二是开展职业农民激励计划试点。金山区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试点工作被列入全国改革创新五个试点之一,从稳步提升职业农民群体的收入水平,激发职业农民群体活力以带动城乡居民实现总体增收,为上海市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三是支持职业农民信贷融资。组织金融机构,对职业农民的创业项目进行调研,调查不同项目的信贷需求,与金融机构协调沟通,开展信贷支持服务;联合邮储银行上海分行推出“职业农民综合金融服务计划方案”,为职业农民提供金融支持。
青島:青岛市农委制定了《青岛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建立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各区市分别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绩效考评等各环节制度;各区市财政分别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平度政府出台了国家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试点方案,新型职业农民激励制度建设有序进行;西海岸新区、即墨区和胶州市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西海岸新区还制定了《黄岛区乡村工匠和新农人认定实施细则》,其他区市也相继制定认定扶持政策。
湖南: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表彰奖励机制,调动农民参与认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各地争取财政资金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人才奖励激励,组织农民开展产销对接、创业创新项目路演、技能比赛等活动,引导成立协会、联合会、联盟等组织,鼓励新型职业农民联合发展。
在信息化方面,各地有什么好做法?
北京:建立全市新型职业农民注册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对登记注册进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管理系统的培育对象,建立培训台账制度,详实记录每次参加培训时间、培训内容、授课人员、授课地点、培训学时、教育培训机构名称等相关信息,实行培育过程动态管理。建设完善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培育工作的在线管理、监督和考核。完善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网络体系,充分利用“221”信息化平台、农村远程教育、“12316”服务热线、“12396”服务热线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培训工作。
上海:与市统计局协商,在系统统计数据中重点监测新型职业农民,及时了解收入和就业情况,逐步将职业农民就业率纳入调查失业率范畴。对正在运行的培训管理平台升级,完善功能,提高操作的便捷性,确保教育培训、认定管理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筹建“职业农民之家”展示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宽带传输、互联互通、智能互动、海量处理等独特技术优势,使参观者可以通过电子沙盘,了解上海市新型职业农民和青年农场主典型人物、实训基地分布、各区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及政策扶持情况,通过信息化手段应用,大力宣传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内蒙古:充分利用全國农业科教云平台,对培育全过程实行在线动态管理,确保各个环节实现信息链接互通;充分发挥云上智农APP的作用,开展线上评价及其他功能运用。定期举办全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信息员培训班,针对各层级信息员统一培训和指导,以提高信息员对项目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系统操作技能。目前,师资、基地、教材、课件等培训资源已全部进入平台,全区承担培育工程的11个盟市、85个旗县区的行政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全部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项目管理。
吉林:建立吉林农网,这是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的官方网站,开辟了政策法规、市场行情、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等8个主栏目和多个二级栏目,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建立电话端信息服务平台,设立12316和12582电话和短信平台,聘请436名专家为农民解答各种农业问题,到目前电话呼入量达35万次。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网》平台,设立教育培训、农技学院、风采展播和跟踪管理等板块,为农民提供各产业专项培训服务。建设手机App应用平台,开发建设了吉农科教云平台,实现了同云上智农App的有效对接,为农民培育提供线上报名、在线学习、在线评价等服务。同时在吉林省14个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县市优先开展了线上培训试点工作。
山西:近两年,山西组织全省农业科教信息化管理“千人大培训”,分期对全省11个市115个县(区)近1000名科教信息管理员全部进行轮训,使大家熟练掌握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云上智农APP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功能。在所有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开班第一天开展手机应用培训,教授农民安装使用云上智农APP,鼓励职业农民通过云上智农APP、e农e通APP等官方客户端平台在线学习,提升了信息化教学和服务的能力。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组织科研教学单位、培训机构等上线服务,通过信息平台和云上智农APP为农民提供线上服务,为农民提供在线跟踪服务。
山东:前几年,尝试利用“12316”“知网书屋”“农技宝”等快捷、便利的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农民技术培训,科技服务直接到户。后重点选择临沂市和济南长清区、枣庄滕州市、烟台招远市和德州齐河县等1市4县,试点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管理应用。2016年以来,实施农技推广信息化应用示范项目,研发“山东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推出“山东农业科技网”和农技汇APP,建设25个重点应用示范县,在齐河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初步打造了全省农业科教工作、应用、交流、展示和服务平台,构建了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农民培训与农业生产各环节上下贯通、优势互补、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现代农业科教管理与服务系统。按照农业农村部对农业科教云平台建设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工作的要求,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陕西:在大力推广“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应用的基础上,累计投资2000万元,建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网、农村视频网、农业信息监测网“三网合一”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其中“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系统”是“三网合一”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实现了学员在线报名、培训、考试、咨询、调查等多样化学习需求。2018年共开展视频教学10期,5万余人接受教育学习,效果良好。
重庆:已续两年投入财政资金450万元,开发重庆市智慧农民云平台,正在争取建立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网络学院。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线上培训与传统培训方式无缝衔接、网络教育资源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持证农民全面覆盖、大数据平台对新型职业农民动态管理全程贯通的信息化培育管理体系。
河南:在省级出台多项政策框架基础上,推动4个示范市及65个示范县政府相继出台专门意见,落实和创设了支持产业发展、创新创业、金融保险服务、表彰奖励“四类并行”扶持政策。
湖北:黄冈等地全力打造“农民培育+大数据”相结合的培育模式,在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的培训班上开展了“农业好帮手手机APP”应用培训,利用这一平台,让学员了解种什么、怎么种、种出来的产品卖向哪里提供政策引导、技术指导和交易平台,不断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真正做到“科教兴农”。如今,黄冈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摒弃“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走向依托手机、互联网高度智能化、生态化的种养管理模式。2017年,黄冈市“农业好帮手APP”拥有新型经营主体9700余户,农业订单交易额达到1.97亿元。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与隆平高科联合开发了湘农科教云平台,目前已具备2000多门视频课程,基本覆盖不同农作物生产的各个环节,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方便、快捷地享受在线学习、专家在线指导、农产品农资产销供求对接发布等服务;平台联合省内优势涉农院校和龙头企业,实现平台与专家和成果的对接,做到专家在线答疑、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展示。2018年,全省借助湘农科教云平台手机客户端APP,开展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在线培训教育,鼓励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和广大农民群众从云平台获取知识和专家支持,改善了农技人员尤其是基层农技人员的信息化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目前,湖南省已有水稻、生猪、蔬菜、柑橘、茶叶、旱粮和棉花7个省级产业技术体系。按照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模式,共遴选7名首席专家,32名岗位专家,29个试验站为主构建7个创新团队。湘农科教云平台启动实施以来,所有专家全部要求上线,率先在线服务。
在体系建设方面,各地如何加强自身条件能力?
天津:遴选、组织13名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包括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以及成绩突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参加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带头人经验传授师资培训,建立、扩大、优化天津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确保优秀讲师进入课堂,提升培育效果。2018年预计投入资金96.32万元对教学基地的硬件条件进行改造,建立第二批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另外,给予毛家峪培训基地82万元的资金支持,用于更新培训教室、学员讨论室的桌椅,安装室外全彩显示屏,讲课相关设备等。按照工作要求,2018年还投入200万元的资金用于1000个困难村配备书柜和新型职业农民、农业实用技术等培训教材。
河北:依托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统筹农业、教育、科研等单位的专业教师、农技推广人员和各类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组成精锐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专兼职师资队伍。先后组织550多人次参加各类师资培训,有效提升了师资政策水平、教学水平和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能力。
山西:依托国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粮食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省、市、县分级认定300个集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实践实训为一体的高标准实训基地,初步形成一个基地网。2017年,省级认定并公布了60个专业优势明显、培训效果突出、能够开展全产业链培养和后续跟踪服务的示范培训基地,实行挂牌管理。2018年,组织认定40个省级示范基地,初步形成具有山西省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訓体系。
黑龙江:印发《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结合粮食市长责任制考核工作,每年对全省承担任务的各市(县)在年度培育任务完成、资金使用、信息化手段应用、材料报送以及基础性工作等方面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建立师资库,将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专家、教授及新型农业经营主骨干纳入档案管理,入库师资达1570名。组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已编成《寒地浆果优质化栽培技术》等4部省级培训教材。
上海:建立特色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加强以田间课堂为主的答疑式培训。建立特色师资库,将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田秀才”和“土专家”纳入师资队伍。建立特色教材库,市级负责全市教材开发,各区负责特色教材开发,形成以通用教材为主,地方特色教材衔接配套的教学资源体系。
江苏:统筹利用农广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健全完善“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江苏省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体系健全,农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数量多力量强,农业科技推广系统网络全等优势,形成以“农广校为基础,农业高等院校为依托,科研推广部门为支撑,农民合作组织等为补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在农广校的统一协调下,在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对需求调研、学员组织、培训开展、过程管理和延伸服务等具体工作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团结合作,形成合力。重点建设一批示范性综合培育基地、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强化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推进职业农民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围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生态环保等打造一批职业农民便捷易学的在线精品课程,开展职业农民在线学习、在线服务试点,支持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支付培育对象线上学习的费用。积极组织专家、教师和农技服务人员上线服务,探索农业专家和农技推广人员通过在线服务获取相应的课件补助与激励。
浙江:编写具有特色的培训教材,按照“实用实效、通俗易懂”的要求,突出地方特色,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发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系列教材10多本。以行政管理部门、农业院校、科研机构等专家学者为主,结合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土专家和农民师傅,打造一支理论知识强、专业技能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师资库人数近2000人,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有力保障。
山东:建起了5000多人的省市县三级农民培训师资库,定期开展培训交流,优化了师资结构和管理聘用。积极选用全国统编教材、编写6本省编教材作为培训主教材,各地根据本地产业情况和农民需求选编了通俗易懂的实用教材100余册。建设了一批视频教室、网络课堂和物联网实训基地,提升了培训基础条件和信息化水平。
宁夏:强化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自治区财政每年预算400万元,依托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园,把农民田间学校建到产业村、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和农民合作社,打造“一村一校”“一园一校”“一社一校”“一企一校”,高标准建设20所农民田间学校,全区达123所,构建出了“校村园社企”培育模式。认定挂牌37个自治区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41个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实操基地。进一步完善了“农广校+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的“1+X+N”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立起“学员基地来组织;教室基地来准备,设备基地来提供,课程广校来安排,专家广校请到位,教材广校来提供,信息统一来管理,培育共同搞起来”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培育基地共建模式。充分发挥培育基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基础作用,让农广校体系找到了行走在田间、穿行于产业的“腿”,延伸了培训机构“臂长”,形成“一主多元”培育体系,强化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