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ASI与HRV的相关性分析
2019-09-23马艳梅马成秀
马艳梅,李 琳,房 珊,马成秀
(1.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西宁 810001;2.河北省新乐市医院心血管内科 050700)
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PH)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也是心脑血管意外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表现在心、脑、肾和血管等重要脏器。多数心血管病的早期病理表现为动脉硬化,而动脉弹性下降又是动脉硬化的初期表现,通常会出现于疾病临床症状之前[1]。高海拔地区寒冷、缺氧,居民饮食习惯普遍高盐,喜食牛羊肉、酥油等高脂肪食物,PH发病率较高。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是通过检测24 h动态血压获得不同生理情况下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与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经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的回归关系,进一步计算得出AASI。动脉硬化程度越重,回归斜率越接近0,AASI越接近1(AASI正常值为0.50~0.70)。有研究表明,AASI能独立于年龄、性别、吸烟、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心血管危险因素预测心血管疾病死亡[2-3],并且能预测致死性卒中。在我国人群中,AASI可能是PH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以上研究表明AASI可以较好地评价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程度[5]。
PH患者大多数有交感神经活性增强的现象[6]。有研究证实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心、脑、肾和血管等高血压靶器官损害[7]。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能够反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8]。HRV所检测的各项指标中,反映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指标为24 h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mation of NN intervals,SDNN)、每5分钟心搏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average of NN intervals,SDANN),间接反映迷走神经功能状态的指标为所有依次心搏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standara deviations of R-R intervals,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大于50 ms的心搏数占心搏总数的百分比(pNN50%),低频(low frequency,LF)反映交感神经的功能状态,高频(hight frequency,HF)反映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LF/HF可作为反映自主神经均衡性的指标[9]。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会直接影响血压的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are variability,BPV)。如果BPV增大,提示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交感神经兴奋性占优势,此时易导致及加重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近年来BPV作为一项能够间接反映自主神经平衡状态及交感神经兴奋性的指标,受到了广泛关注[10-11]。本研究通过对120例海拔2 500 m以上确诊为PH患者AASI与HRV的分析,探讨高海拔地区PH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评估高血压患者的病情,为早期防治动脉硬化、控制靶器官损害,减少病死率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符合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的PH患者120例,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30~80岁,平均(56.45±9.12)岁。根据AASI水平将120例患者分为AASI正常组(AASI<0.55,n=62)和AASI异常组(AASI≥0.55,n=58),AASI正常组中男34例,女28例,平均年龄(54.45±9.05)岁;AASI异常组男31例,女27例,平均年龄(56.75±8.01)岁。入选标准:在高海拔地区居住1年以上,符合2010年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无口服影响血压的药物且不同时间(>24 h)共3次测量臂部血压SBP≥140 mm Hg和(或)DBP≥90 mm Hg,或正在使用降压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7]。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伴有冠心病、血管炎、大动脉炎、糖尿病病史5年以上、未停用β受体阻滞剂、慢性心力衰竭Ⅲ~Ⅳ期、严重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心肌心包疾病、心脏瓣膜病,肝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恶性肿瘤及感染性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近3个月内口服精神类药物。AASI正常组与AASI异常组性别、民族构成、吸烟史及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方法
1.2.1记录患者一般资料 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身高、体质量、吸烟史、病程,计算出BMI值。采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脂、肾功能及血糖等指标。
1.2.2对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及24 h动态血压监测 24 h动态心电图采用美国生产的(Mortara H-Scribe)动态心电分析系统,24 h动态血压采用日本生产的(TM-2430)全自动血压监护仪。由同一检查者进行这两项检查。在监测期间,所有患者的活动
表1 两组患者间性别、民族构成等比较[n(%)]
与日常活动量相当。采集时间为晨起6:00至次日6:00。对24 h动态心电图进行时域及频域、心率分析。时域分析包括:SDNN、SDANN、RMSSD、pNN50%;频域分析包括:LF、HF、LF/HF。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指标:24 h内测得的SBP及DBP数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夜间血压下降率=(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100%。
1.2.3评价动脉硬化程度 以24 h动态血压监测中记录的DBP为因变量,SBP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斜率b,AASI=1-b,AASI<0.55为正常[12-13]。AASI越高提示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HRV相关指标比较 AASI异常组中SDANN水平较AASI正常组明显降低(P=0.00);AASI异常组中LF、LF/HF水平较AASI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0.03),其余各项指标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HRV相关指标比较[M(P25,P75)]
2.2AASI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将AASI作为因变量,RMSSD、SDANN、SDNN、pNN50%、LF、HF、LF/HF等因素作为自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到LF、LF/HF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后将这两个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F/HF是AA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AASI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3血压水平与居住地海拔、居住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患者血压水平与居住地海拔及高原地区居住时间均呈正相关(P<0.05),见表4。
表4 血压水平与海拔及居住时间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高海拔地区,受寒冷、低氧等地域因素影响,人体会产生一些适应性变化,包括红细胞增多,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11]。高海拔地区PH多见于高原移居人群,主要影响因素为居住时间和居住地海拔高度,高钰琪[14]认为SBP≥160 mm Hg和(或)DBP≥95 mm Hg即可诊断高原高血压,一般在海拔超过3 000 m时,血压会有变化。目前认为高原高血压是机体对缺氧产生的应激反应,缺氧导致反射性心搏增快、肺循环压力增高致肾缺血,从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代偿性红细胞增多使外周阻力增加,以上因素均可导致血压升高[14-16]。
AASI可以反映动脉系统的弹性功能,AASI水平越高动脉硬化的程度越严重[12-13]。有研究证实,AASI与高血压相关并发症如脑血管意外、左心室肥厚或扩大、慢性肾病等密切相关[2,4]。因此,AASI越高,靶器官损害的风险就越高[17]。
PH的发生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有关。有研究证实,PH患者存在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和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的情况,并易合并心脑血管、肾脏等重要脏器的损伤[8-10]。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直接影响着BPV,BPV增大提示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交感神经兴奋性占优势,这种情况会导致及加重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BPV能够间接反映自主神经平衡状态及交感神经兴奋性[10]。BPV通过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而影响HRV,加速靶器官损害进程。
HRV可以定量评估自主神经兴奋性及其平衡状态,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8-20]。自主神经的平衡状态与心脏平滑肌细胞的电稳定性密切相关,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很容易引起心脏恶性事件的发生[21-23]。本研究发现,AASI异常组中SDANN水平较AASI正常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AASI异常组中LF、LF/HF水平较AASI正常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3)。说明PH患者发生动脉硬化与自主神经功能有一定相关性。提示维持自主神经功能平衡,在保护靶器官、防止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LF/HF是AASI的独立危险因素(B=0.24,OR=1.27,P<0.05),说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PH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高海拔地区PH患者,血压水平与居住地居住时间和海拔高度呈正相关(P<0.0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PH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该研究,为进一步评估高海拔地区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及进展提供了临床依据,使临床工作者能够在患者疾病早期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控制动脉硬化、延缓靶器官损害,从而提高该疾病的控制率、减少病死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