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岸边的丁村古民居
2019-09-23撰文连达绘图连达
撰文 连达 绘图 连达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丁村对于我来说,是陌生又熟悉的所在。虽然之前没有去过,但在学生时代我便已经从课本上知道了著名的旧石器时代丁村原始人,再加上我的母亲也姓丁,所以当我奔向这片位于汾河之滨的古老村落时,心中竟然有一种回归故乡的亲近感。
《丁村民俗博物馆门前石狮》
连达
连达不是山西人,却比很多山西人还要了解山西的古建筑。他独自行走于山西大地20 年,只做一件事—画古建筑。他用钢笔写生的形式进行记录,足迹遍布山西众多市县和乡村,留下了千余幅写生作品。
《丁村民俗博物馆内古宅正堂》
《丁村民俗博物馆内古宅院落》
丁村在汾河岸边已经矗立了许多年。时间久远到目睹过那来自旧石器时代的“丁村人”曾在这里洒下文明的火种,久远到见证了古汾河水运给这片土地带来的繁华和喧闹。
远远望去,这个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小村庄,似乎和很多北方的村庄一样平淡无奇。但走近了,看到那灰瓦铺就的屋顶、密如蛛网的古老巷道、沧桑而不失富贵的高门大院,才真切感受到丁村历史和文化的厚重,以及这里的先民们对这片土地难以割舍的深情。
丁村是明清时丁氏族群的聚居之地。经商致富后,丁氏族人纷纷在故乡修建高大富丽的宅院。如今,这些古民居以保存完好、雕刻精美享誉晋南地区。
不同于晋中地区那些形如城堡的晋商大院,丁村的古民居多是一家一户的宅院。但每座宅院皆有很高的建筑水准,正房肃穆大气,两侧的厢房稍矮,体现着尊卑有序的传统观念。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装点着宅院的内外,让人望之惊叹不已。除了民居之外,村中还有观音庙、三结义庙等庙宇,村堡的南墙仍有残垣遗存。
岁月无情,大量古民居在时代的变迁中已经凋零,而丁村古民居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位于黄土台塬的深处,位置偏僻。随着近代汾河水运的衰落,丁村逐渐被人们淡忘,但也正因为如此,它得以在社会动荡和时代发展的大潮中保存下历史的原貌。
如今,村庄南部保存状况较好的一部分老宅被整合起来,变身为丁村民俗博物馆,成为展示当地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和老物件的场所。游览其中,在欣赏古宅建筑的同时,也会对丁村乃至古太平县的历史文化有更多了解。
丁村民俗博物馆所在的老宅是由丁坤、丁嘉伦、丁溪莲祖孙三代于清乾隆年间修建的,历时50年。大门前的石狮子体量不大,但形态可掬,几百年来蹲坐在门砧石上笑对世人。老宅的正房为三开间,从檐下的斗栱到雀替,再到最下面的柱础,皆布满精美的高浮雕或者镂雕图案,富丽奢华,足可见丁坤家族当时的富贵程度。
丁村老宅院中的正房一般都修建得富丽堂皇。古时,这里一般不住人,而是家中供奉祖先牌位和停放家中故去的老人灵柩的地方。按照当地习俗,老人故去后并不急于入土为安,而是要把灵柩停放在正堂中数月乃至数年。家中成员皆住在厢房。
《丁村第二十二号古宅第二重门》
而如今,丁村很多宅院里的厢房显得古香古色,正房倒显得比较粗陋,和整座宅院的气韵格格不入。这是因为在当地,一旦宅院的主人更换后,新主人往往会觉得正房阴气太重,一般都会拆除重建。随着时间的更迭,不断被重建的正房带着各个时代的特征被保留了下来。
我画民居有个习惯—对越是开放了的旅游区越提不起兴趣,喜欢走街串巷画那些保持着原本面貌的老房子。丁村第二十二号古宅就是一座保存着浓重生活气息的宅院。这座宅院不大,但门楼高耸,非常气派。拱形的门洞内是包铁嵌钉的门板。门洞上还建有一座硬山顶门楼,门楣上镶嵌着砖雕匾额—“敦厚”。
这座保存完好的院门让我对内院充满了联想和期待,但大门紧闭,我也不好贸然闯入,只好坐在门口写生。不久,一位大嫂带着孩子从大门内走出,看到我在门外画画,便热情地邀请我到院内参观。
如果说这座古宅的大门让我充满了期待,那院内的第二重门对我来说便是惊艳了。悬山顶的门楼上布满精美的木雕,柱础上雕刻着群狮、游龙及其他瑞兽,门砧石上雕刻着生动的花卉图案,门两侧的石狮子雕刻得活灵活现。木门扇上的嵌钉组成对称的宝瓶、马鞍等吉祥图案,门额位置有砖花环绕的“居易”匾额,门两侧的八字照壁上镶嵌着“门第清高元世德,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石雕楹联。当我再往里走时,又一次大为意外。这户宅子的正房竟是一座十分普通的砖房,原本精美的老堂屋早已经在岁月的流逝中不复存在。
丁村古宅众多,但很多大门紧闭,常年没有人居住,主人一家人不是迁居城市就是外出务工,因此,我在村中盘桓两日所见相当有限。望着那高高的院墙,想象着里面那无缘得见的老房子,我只能期待下次再到丁村与它们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