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晨在传承与创新中描绘城市风采
2019-09-23
文 本刊记者 郭 隆
吴晨表示,他将一如既往,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感受、用双手去实现,为北京这座他所热爱的城市竭尽己力,见证它一点一滴的变化与美好。
人来人往的大栅栏、川流不息的北京南站、结缘奥运的首钢园区……这些地方人们耳熟能详,也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它们的设计都出自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吴晨之手。
海外学习 收获颇丰
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都需要做出选择。1995年,吴晨来到了一个人生中重要的十字路口。
当时在国内事业发展十分顺利的他,思考良久之后,还是做出了出国深造的决定。“伦敦深厚的历史沉淀、非凡的创造能力以及在建筑上蓬勃的活力使我做出了这个决定。”吴晨口中的“这个决定”,一转眼就让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海外学习、生活、工作了十余年。
求学时期的吴晨十分刻苦。数不清的日日夜夜,他骑着自行车去学习和画图,除了凌晨五点到早上九点睡觉以外,其余时间几乎都在攻坚克难。再之后,他成为了首位获“英国皇家特许建筑师”“英国皇家特许规划师”等称号的中国大陆建筑师。“虽然辛苦,但那段海外时光让我收获颇丰,同时为我打下了坚实基础,让我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回忆往事,吴晨感慨不已。
在学习与实践的同时,英国的“城市复兴”理念也对吴晨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所谓城市复兴就是让一些已经在局部出现“城市衰落”特征的地区重新焕发活力,这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格外有意义。在吴晨看来,城市复兴与文艺复兴类似,都是人文精神至上,这个理念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回国以后的建筑思路和实践。“城市复兴理论是支撑我工作发展的核心理论。国外的建筑追求一种逻辑的存在,而中国的建筑强调思想的内嵌,通过文化和技术的融合实现社会和谐。设计的过程是我内在情感的流露。”从2002年开始, 吴晨在国内率先开始了“城市复兴理论”的研究,是我国第一个系统研究西欧城市复兴理论与中国旧城保护相结合的学者。
回国后,吴晨不仅对城市复兴项目做出了持久贡献,他还致力于公共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工作。作为我国交通枢纽领域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参与及主持了中国四大枢纽火车站中的北京南站、广州南站和南京南站的站房设计工作,这些中国第三代火车站的开山之作均获得了极好的社会反响。
城市复兴的中国时代
在伦敦工作时,吴晨就一直挂念着北京。彼时,外国建筑师主导着中国的地标性建筑,“大剧院”“大裤衩”等都是这一建筑文化思维的产物,而这些超现实主义的、外观新奇的建筑设计在吴晨看来,并没有眼缘,也没有“人气”,把城市的整体氛围和人的需求割裂开了。
吴晨讲解首钢旧厂区的升级改造规划
“中国因过于追求雕塑型建筑,正以丧失城市特色为代价,为外国建筑师的‘狂想’买单!这是多么让人痛心疾首的事实!”吴晨的这一观点影响极为广泛,引发了来自建筑界、文化界的大讨论。不仅积极发声,吴晨后来受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邀请,回到了中国,以行动来为中国尤其是北京的城市设计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他看来,回国是一个自然的选择。“北京是家乡,我更愿意在北京做建筑。”吴晨说,中国的建筑,就要中国人做主导。
吴晨的作品,与高速发展和变化的中国息息相关。
中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高铁车站及超大型交通枢纽日益重要。吴晨陆续完成了广州、南京、青岛等7座高铁站房设计工作,并提出了中国第四代火车站“站城一体”的设计理念,以城市设计为技术平台,构成以车站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空间网络。
工业遗产的复兴则涉及城市棕地的再开发和经济转型。自2009年起,吴晨带领团队持续在北京首钢地区进行整体城市设计研究工作。首钢旧园区是迄今中国最大的工业厂区改造项目之一。2014年年底,首钢厂区的规划工作处于探寻方向的状态,吴晨在首钢总公司、政府相关部门与合作单位的支持下,历经一年,带领团队,完成了关键课题的设计与研究。方案出台后,由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的评审意见认为,首钢课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最终选定首钢园区作为冬奥组委办公地。发展证明,陆续开展的首钢厂区改造与建设,使首钢园区成为国际工业区转型发展最重要示范之一。
“建筑更要承载地区文化、历史的传统风格,延续城市的肌理。”吴晨意味深长地说。
从2016年开始,吴晨又利用数学模型对复杂城市问题进行系统量化分析和模拟,在北京通州副中心建设中加以运用,实现了精准决策模型在中国的首次创新应用。为了缓解北京大城市病,在通州建成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将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北京空间格局。吴晨的数学模型研究成果为通州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注入了新观点、新证据。
“对于北京旧城来说,目前面临着最接近于文化全面复兴的历史机遇”,吴晨认为,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以及雄安新区的规划,为这一历史机遇创造了条件,作为建筑师和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应该充分珍惜和抓紧这一机遇。
“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
“中国新一代建筑师要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在吴晨看来,建筑师应该要继承“匠人营国”的精神。“传统是人们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对城市的现在和未来都有意义,尤其是对于北京这样一个在历史上有着灿烂、瑰丽的文化积淀的城市而言。”
本是建筑师的吴晨,逐渐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向城市规划师和城市学者转变。于是,对北京旧城的保护和复兴成了他又一项重要工作。如今,他作为建筑师和规划师已领衔并参与设计过大栅栏北京坊、前门东三里河地区、南锣鼓巷及周边胡同、什刹海周边环湖景观、首钢北京园区等诸多北京新地标。
2004年,吴晨参与到大栅栏整体保护区的规划设计中,对1.26平方公里的大栅栏保护区开展了长期的跟踪、设计和研究。在这片土地上,前后历经十五年,吴晨规划并设计了这片保护区的保护、整治和复兴规划以及如今著名的城市“金名片”——北京坊。
吴晨提出,大栅栏需要复兴,注入新的活力。从规划的格局上看,北京坊保留了原有街巷的肌理,建筑风貌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貌与当今时尚交相辉映。与此同时,设计又考虑到了人们的出行与逛街的习惯,地下预留了接驳的空间,未来可以通过前门大街直达地铁8号线,地面上则保留了胡同的肌理,胡同的走向完全和过去一样,空中采用连廊来串联。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年的努力,该项目最终入围了享有世界规划界最高奖称号的英国皇家规划学会优秀设计奖,是首次入围该奖的中国项目!
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吴晨肩负职责,积极履职。他充分利用政协协商议政平台,通过参加调研、座谈等活动,深入街巷实地调研北京旧城的保护与整治现状,持续研究文化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规划。同时,他撰写提案,对北京城市环境整治和老城风貌保护等提出了很多意见建议。如在《关于街巷环境整治工程的提案》中,他提出在街巷环境整治工作中,在时间紧、任务重情况下,街巷整治比较常见地仅局限于沿街第一层建筑或街巷入口,对街巷内部风貌及设施难以保障,环境及风貌整体提升困难。他建议,应重视街道空间体系的整体性,进一步扩大治理范围,不仅局限于沿街的外层建筑,应考虑以院落为单元或地块为群组进行整治提升,逐院逐层逐群组地延伸,最终达到街区整体提升。在《关于建设森林城市,加强河湖水系在北京老城风貌中的作用的提案》中,吴晨提出水系是一个著名古都的闪光点,“未来应当结合北京老城功能、人口纾解、环境整治工程和整体城市设计,尽快研究和分阶段实施北京旧城已消失的河道恢复的可能性。”他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恢复旧城护城河水系以及其他消失的历史河道,深入研究北京二环高架路局部下穿,局部路面建设环城公园的可行性,重现北京老城魅力。
在城市科学的道路上,吴晨和他的团队也在不断前行,探索用数学模型的方法来预测和模拟城市发展的前景。“最满意的设计永远在将来。”吴晨表示,他将一如既往,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感受、用双手去实现,为北京这座他所热爱的城市竭尽己力,见证它一点一滴的变化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