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实生苗叶面施肥方式及效果研究
2019-09-22桂汪兰
桂汪兰
摘要 本文对油茶实生苗叶面施肥方式及效果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间隔10 d,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3次,能有效促进油茶实生苗生长,明显提高一年生油茶实生苗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和Ⅰ级苗比率。油茶苗木生产者应该按照相关技术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以产出更多的优质苗。
关键词 油茶;实生苗;叶面施肥;标准化生产
中图分类号 S7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5-0147-0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安徽省潜山市国营苗圃,位于季风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6.2 ℃,平均相对湿度77%,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488.9 kJ/(cm2·a),平均无霜期242 d。
在潜山市国营苗圃内选择适合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育苗地块作为试验圃地,共6块,总面积48 829 m2,海拔35~49 m,如图1、表1所示。
1.2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为油茶实生苗。复合肥为山东省临沂市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第四元素复合肥料(17-17-17),总养分含量≥51%。叶面施肥选择河北德沃多肥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德沃多肥料磷酸二氢钾(优等品),质量分数≥99%。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0个处理(表2),其中含1个对照(CK),每处理重复3次。共设置27块试验样地和3块对照样地,磷酸二氢钾浓度喷施浓度为0.1%、0.2%、0.3%,喷施次数分别为1~3次。对照区不进行叶面施肥,基肥施用量以及其他管理措施与试验区相同[2-4]。
1.4 试验实施
所有试验圃地于试验前一年冬季翻耕做垄,并施入基肥,基肥施用量为75 g/m2,基肥为1∶1复合肥+腐熟菜籽饼肥[1]。为防止鼠害,采取春播方式,于2月中旬催芽、播种。播种方法采用点播,株行距为10 cm×15 cm。播种后加强管理,及时除草、排灌和防治病虫害[5-7]。当苗高达到5~6 cm时,开始按试验设计进行叶面施肥。
1.5 数据处理
1.5.1 数据采集。试验指标选择苗木平均高(cm)、平均地径(cm)和Ⅰ级苗比率(%)。数据采集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油茶苗木质量分级》(GB/T 26907—2011)进行采集[8],分别计算试验样地和对照样地的一年生油茶苗木平均高(cm)、平均地径(cm)和Ⅰ级苗比率(%)。
1.5.2 差异性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各试验对苗木生长影响的差异性,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对9组试验和对照苗木的平均苗高、平均地径、Ⅰ级苗比率进行差异性分析,代码如下:
SAVE OUTFILE=′D:\油茶育苗試验数据\油茶实生苗叶面施肥研究.sav′
/COMPRESSED.
DATASET ACTIVATE 数据集0.
SAVE OUTFILE=′D:\D:\油茶育苗试验数据\油茶实生苗叶面施肥研究.sav′
/COMPRESSED.
GLM 平均苗高 平均地径 Ⅰ级苗比率
/METHOD=SSTYPE(3)
/INTERCEPT=INCLUDE
/PRINT=DESCRIPTIVE ETASQ OPOWER PARAMETER TEST(SSCP)RSSCP TEST(MMATRIX)HOMOGENEITY LOF GEF
/PLOT=SPREADLEVEL RESIDUALS
/CRITERIA=ALPHA(.0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叶面施肥方式对油茶实生苗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可见,处理I叶面施肥方式下油茶实生苗的生长情况优于其他处理。
2.2 差异性分析
对表3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如表4~6所示。表4描述性统计表明,所有样地平均苗高为21.52 cm,平均地径为0.24 cm,Ⅰ级苗比率为24.57%,其中平均地径标准偏差较小,为0.081 38,这与平均地径值较小有关。表5中显著性值均为0.000,接近0,小于α=0.05,表明不同试验值之间差异显著。进一步进行不同试验措施主体间效应差异检验,如表6所示,平均苗高、平均地径、Ⅰ级苗比率3个指标的F值分别为92.103、86.980、27.022,且其显著性值分别为0.000、0.000、0.001,均小于α=0.05,表明不同叶面施肥措施对油茶一年生实生苗的平均苗高、平均地径、Ⅰ级苗比率影响较大,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以上分析表明,对于油茶实生苗而言,除了施足基肥、加强圃地管理之外,适当叶面追肥可以促进苗木生长和提高优质苗比率。本试验表明,间隔10 d叶面喷施3次0.3%磷酸二氢钾溶液具有更为明显的效果。笔者结合多年来生产实践认为,油茶苗木生产者应该按照《油茶播种育苗技术规程》(LY/T 2447—2015)等技术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有利于生产出更多的优质苗[9-15]。
4 参考文献
[1] 王四元.油茶饼肥施肥效益实证试验分析[J].吉林农业,2018(20):52-53.
[2] 张敏.油茶苗木的培育和栽培管理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24):12-13.
[3] 朱先魁,朱磊.油茶育苗及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7(24):59-60.
[4] 莫宇涵.油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5(15):115.
[5] 罗布,马放中,陈月芳.油茶育苗造林技术研究[J].吉林农业,2012(2):167-168.
[6] 张国庆,丁颖平,汪雪玲.林木育苗新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2004(7):61-63.
[7]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84-8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油茶苗木质量分级:GB/T 26907-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9]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
[10] 国家林业局.油茶播种育苗技术规程:LY/T 2447-201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11] 王志鹏.林业标准化研究文献统计分析[J].吉林农业,2018(19):104-105.
[12] 张国庆.标准的分类与命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0.
[13] 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7.
[14] 梁斌.浅谈油茶的种植与管理[J].吉林农业,2011(7):222-223.
[15] 陈秀坤,孙国山,张斌,等.桐柏山区油茶育苗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7(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