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不同覆膜方式对马铃薯集雨保墒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2019-09-22周庆玲
周庆玲
摘要 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研究通用全膜垄上栽培、全膜双垄侧播、单垄双行微沟侧播、单垄双行侧播、露地栽培等5种栽培方式对土壤含水量、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之间,马铃薯生育期有一定差别,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均较露地栽培提前;地膜覆盖栽培耕层土壤含水量均优于露地栽培,不同起垄方式覆膜后均有较好的增温保墒效果,使马铃薯发苗快、出苗整齐、苗壮色深、根系发达、生育期提前,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通用全膜垄上栽培、单垄双行微沟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单垄双行侧播;不同起垄方式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单垄双行微沟侧播 、单垄双行侧播、通用全膜垄上栽培、全膜双垄侧播,均较露地栽培明显增产,增幅达到54.6%~56.3%。在今后马铃薯栽培中,应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尤其是单垄双行微沟侧播。
关键词 覆膜方式;马铃薯;集雨保墒;产量;干旱区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7-5739(2019)15-0073-02
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区,是全国最适宜马铃薯种植的三大区域之一,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1]。近年来,安定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马铃薯生产已成为安定区的主要产业之一,在全区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保湿效应,可加快马铃薯的生长进程,增产效果显著[2-4]。为进一步提高安定区马铃薯单产水平,开展了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试验,以期为干旱区马铃薯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安定区鲁家沟镇小岔口村旱川地中进行。当地海拔1 750 m,年平均降雨量340 mm,年平均气温6.3 ℃。试验地土壤类型为黑麻垆土,肥力中等,地力均匀,前茬作物为马铃薯。
1.2 供试材料
供试马铃薯为陇薯10号,由定西市百泉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提供;供试地膜为黑色聚乙烯地膜(厚0.012 mm),由甘肃宏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通用全膜垄上栽培(地膜相接覆盖,地膜相接于垄沟处,膜间不留缝隙,垄底宽32 cm、垄面宽18 cm、垄高8 cm,依次起垄,每3垄覆膜,马铃薯播于垄面)、全膜双垄侧播(地膜相接覆盖,地膜相接于小垄中间垄脊处,膜间不留缝隙,大垄宽70 cm、高10 cm,小垄宽40 cm、高5 cm,马铃薯播于大垄垄侧)、单垄双行微沟侧播(地膜覆盖,大垄宽70 cm、高15 cm,垄沟宽40 cm,垄脊微沟10 cm,马铃薯播于垄侧)、单垄双行侧播(地膜覆盖,大垄宽70 cm、高15 cm,垄沟宽40 cm,马铃薯播于垄侧)和露地栽培(垄作方式栽培,不覆盖地膜,大垄宽70 cm、高15 cm,垄沟宽40 cm,马铃薯种植于垄侧)。其中,以露地栽培作为对照(CK)。3次重复,随机排列。各处理小区面积44 m2,5月5日覆膜,5月9日播种,播种密度为5.7万株/hm2。田间管理措施与大田一致[5]。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1.4.1 马铃薯生育期及产量调查。调查马铃薯生育期,包括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及收获期;并在马铃薯收获期调查小区产量,计算折合产量。
1.4.2 土壤水分含量测定。在马铃薯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各小区分别取种植带2行间0~10、10~20、20~30 cm土层土样测定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采用烘干法。计算公式为:
土壤含水量(%)=(土壤鲜质量-土壤干质量)/土壤干质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处理马铃薯生育期具有一定差别,与露地栽培(CK)相比,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出苗期提前4 d、现蕾期提前7 d,开花期提前2~4 d。其中,通用全膜垄上栽培处理马铃薯开花期较其他覆膜栽培处理推迟2 d。
2.2 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处理间耕层含水量表现为地膜覆盖栽培土壤含水量较高。其中,土壤含水量最高的为通用全膜垄上栽培处理,苗期平均含水量为22.8%、现蕾期平均含水量为21.1%、薯块膨大期平均含水量为17.2%;单垄双行微沟侧播处理土壤含水量次之,苗期平均含水量为21.5%、现蕾期平均含水量为20.8%、薯块膨大期平均含水量为16.5%;全膜双垄侧播处理土壤含水量居第3位,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平均含水量分别为21.2%、20.6%、16.4%;单垄双行侧播处理土壤含水量居第4位,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平均含水量分别为20.5%、19.8%、15.1%。其原因是通用全膜垄上栽培和单垄双行微沟侧播开沟后集流面加大,降雨后蓄水较多。
2.3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各覆膜栽培处理马铃薯产量均明显高于露地栽培(CK),增幅在54.6%~56.3%之间,说明露地栽培保墒效果最差,不利于马铃薯增产。各覆膜栽培处理中,单垄双行微沟侧播处理产量最高,达到26 431.8 kg/hm2,较露地栽培(CK)增产9 522.7 kg/hm2,增幅达到56.3%。
3 结论与讨论
地膜覆盖技术具有良好的增温保墒增产作用,是旱作区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尤其是黑色地膜覆盖马铃薯栽培技术,更是在干旱区马铃薯产业发展中表现出巨大的增产效果[6]。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种植马铃薯耕层土壤含水量高于不覆膜种植,不同起垄方式覆膜后均有较好的增温保墒效果,使马铃薯发苗快、出苗整齐、苗壮色深、根系发达、生育期提前,耕层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通用全膜垄上栽培、单垄双行微沟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单垄双行侧播;不同起垄方式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单垄双行微沟侧播(26 431.8 kg/hm2)、单垄双行侧播(26 295.5 kg/hm2)、通用全膜垄上栽培(26 272.7 kg/hm2)、全膜双垄侧播(26 136.4 kg/hm2),均较露地栽培明显增产。另外,据观察发现,大垄开沟后形成2个小垄虽然能增加雨水收集量,但在长时间日照后小垄更容易晒透、蒸发量更大、锁水效果更差,导致马铃薯产量降低。综上分析,在今后马铃薯栽培中,应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尤其是单垄双行微沟侧播。
4 参考文献
[1] 陈小花.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性状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8(4):76-77.
[2] 刘五喜,董博,张立功,等.半干旱区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2018,32(1):13-18.
[3] 李丰先.不同覆膜方式对马铃薯集雨保墒效果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7(18):51.
[4] 牛力立,张鹏,范金华,等.不同覆膜方式对马铃薯产量性状的影响[J].中国种业,2016(11):40-42.
[5] 薛俊武.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及马铃薯的影响[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6] 李继明.安定区地膜马铃薯不同覆盖方式集雨保墒增产试验[J].中国马铃薯,2011,25(5):27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