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Q两优851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

2019-09-22蒋家平张玉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15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

蒋家平 张玉梅

摘要    Q两优851是安徽荃银高科用母本151S与父本YR851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区试中表现分蘖力强、结实率高、高产稳产、生育期适中等特点,已完成区域试验,目前在申请审定中。本文介绍了Q两优851的选育经过,概括了其特征特性,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Q两优851;选育经过;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5-0031-01

Q两优851由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合作,利用分子设计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推出具有划时代、突破性的品种。

1    亲本特征特性及选育经过

1.1    亲本特征特性

母本151S:系荃银高科种业利用以柱头外露高和抗倒性好的1892S为母本,与分蘖性好、米质优的新安S为父本杂交,然后再用1892S回交(即[1892S/新安S//1892S])选育的具有抗倒、优质、高异交率、强配合力等特点的两系不育系,2016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技术鉴定。该不育系在合肥种植,不育期株高为76.5 cm,穗长平均为26.5 cm,单株成穗数10~15穗,每穗总粒数195粒;柱头紫色,柱头外露率较高,未喷九二○其柱头外露率为73.5%,双外露率为38.5%。叶片直挺平展、中长,叶色绿,株型好。

父本YR851:系安徽荃银高科种业利用五山丝苗与自育抗病恢复系YR0822杂交后系统选育而成的抗病、高产、优质恢复系。

1.2    选育经过

Q两优851是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春季用常规稻YR851与不育系151S进行测配的两系杂交水稻,2014年在合肥正季种植观察,表现双亲优势互补,综合性状好。2015年、2016年该组合参加本公司组织的生态测试试验,表现突出。2018年参加南方稻区企业区试联合体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B组水稻品种试验,并已完成试验程序,正在申请审定。

2    特征特性

2.1    生育期

Q两优851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栽培,全生育期2年区试133 d,较对照丰两优四号迟熟0.4 d。

2.2    主要经济性状

Q两优851株高适中,株型紧凑,分蘖力强,长势繁茂,穗大粒多。平均有效穗数252万穗/hm2,株高114.8 cm,穗长25.3 cm,每穗总粒数223.7粒,结实率78.4%,千粒重23.3 g。

2.3    产量表现

Q两优851于2017年初试平均产量8 956.2 kg/hm2,较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2.8%,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65.22%。2018年续试平均产量10 075.5 kg/hm2,较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8.08%,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100%,较组平均增产4.88%。2年区试平均产量9 515.85 kg/hm2,较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5.44%,增产点比例82.61%,较组平均增产1.5%。2018年同步生产试验产量9 609.3 kg/hm2,较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5.23%。丰产性和稳产性好。

2.4    抗性

稻瘟病综合指数2.9级,穗瘟损失率级3级;白叶枯病平均级6级,最高7级;褐飞虱平均级8级,最高级9级;孕穗—抽穗期耐热性5级。抗倒性强。

2.5    米质较优

Q两优851米质好,口感佳。整精米率64.5%,长宽比3.3,垩白度2.8%,碱消值5.3级,胶稠度71.0 mm,直链淀粉含量13.7%,达部标优良3级。

3    栽培技术

3.1    适时播种,培养壮秧

Q两优851属于中籼类型组合,生育期相对稳定,作单季稻栽培,4月20日至5月20日播种,秧田播种量控制为90 kg/hm2,大田用种量为11.5 kg/hm2;秧田基面肥施用尿素75 kg/hm2、过磷酸钙300 kg/hm2、氯化鉀75 kg/hm2、腐熟农家肥15 000 kg/hm2作为基肥。1.5~2.0叶时施断奶肥,施尿素45 kg/hm2;3~4叶时施壮苗肥,施尿素90~105 kg/hm2;移栽前4~5 d施送嫁肥,施复合肥45~60 kg/hm2,同时施送嫁药,用50%杀虫双水剂2.3 kg/hm2兑水900 kg/hm2防治三化螟[1]。

3.2    合理密植

Q两优851株高适中、分蘖力强,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强,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确定合理株行距与基本苗数是高产的重要基础。叶龄4.5~5.5片移植为宜,一般栽插规格为22.3 cm×23.0 cm或17 cm×20 cm,基本苗120万~150万株/hm2。

3.3    科学施肥

该品种耐肥抗倒,应保证前期早生快发,后期不缺肥,利于形成大穗,增加籽粒充实度,提高结实率,不早衰。采用前重、中轻、后补的施肥原则[2]。移栽前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插后5~7 d第1次追肥,施尿素75 kg/hm2;插后10~12 d第2次追肥,施尿素120 kg/hm2、复合肥225 kg/hm2、钾肥112.5 kg/hm2,促进多分蘖、早分蘖、早够苗;第3次追肥在幼穗分化期,施尿素45 kg/hm2和钾肥113 kg/hm2,促进大穗大粒,提高分蘖成穗率[3]。另外,在幼穗分化末期补施复合肥45~60 kg/hm2,同时要视苗情,管理和防止后期氮肥过多影响结实率和诱发病虫害。

3.4    合理排灌

移栽时田内保留不超过10 mm的微水层。返青期水层30 mm左右,分蘖期保持浅水层10~30 mm,播种后70 d左右开始晒田,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阶段维持10~40 mm浅水层,乳熟和黄熟期采取间歇活水灌溉,收割前7 d左右排水落干[4]。

3.5    综合防治病虫害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当地植保植检站的预测预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时进行有效防治。播种前应进行种子消毒,以防种子带菌;插后5~7 d结合施肥施用水田除草剂,并保持3~5 cm深水层,以充分发挥除草效果且保证禾苗安全。大田期主要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和稻瘟病。

4    参考文献

[1] 刘善德,包富生,程建平.优质两系杂交中籼稻两优825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6):3030-3033.

[2] 黎绍波.霍山县单季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7):40-41.

[3] 许俊勇,马国华,荀飞琼,等.杂交稻Y两优689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2):185-186.

[4] 夏莉莉,相同德.宝应地区有机水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58.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
兰山区义堂镇简易大棚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