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再生产图式理论视野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9-09-21胡莹
胡 莹
当社会化商品经济新的历史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之后,抛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资本、劳动力商品和剩余价值也成为了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马克思用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对于理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四个环节的交互关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始终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供给”问题的实质就是生产问题,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调结构。调整供给结构时应遵循何种原则?调整哪些方面的供给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对这两个问题都给出了指导性、方向性的答案。在《资本论》第2卷中,马克思论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图式理论,尤其是关于两大部类产品供给结构比例、产品供给结构与技术供给结构之间的关系分析,对于推进我国现阶段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再生产图式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资本论》第2卷第三篇中,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一章提出的再生产图式理论,构成了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流通过程的主要理论,是《资本论》第2卷的核心内容。《资本论》第2卷,以个别资本的流通(包括循环和周转)为分析起点,重点阐述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运动。单个企业的资本就是个别资本,由于每个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需要的生产资料都要从其他企业购买,同时又都要向其他企业销售本企业的产品,因而,各企业的资本又是互相联系的,这些相互联系着的单个资本的总和,被称为社会总资本或社会资本。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资料(Ⅰ)和消费资料(Ⅱ)。从社会产品的价值形态来看,无论是哪一个生产部类,都是由c+v+m构成的。所以,顺利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价值补偿是指社会生产投入的所有资本,即c+v+m所代表的货币值要再收回来,实物补偿是指资本家能够用补偿来的货币再去购买新的生产资料,这样才能开始新一轮的生产。在《资本论》第2卷第三篇的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一章中,马克思对维持一定生产规模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以及不断增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再生产分别进行了分析。
在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中,马克思设定两大部类各自的价值形态构成分别为: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41页。
Ⅰ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 2000c + 500c + 500m = 3000
首先是第Ⅰ部类的内部交换。本部类的4000c产品在实物形式上由各种生产资料构成,在价值上代表本部类已经消耗掉的不变资本。为了保证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已经被消耗的4000c的产品需要由新的生产资料补偿。这部分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可以通过第Ⅰ部类内部的相互交互完成。其次是第Ⅱ部类的内部交换。本部类的500v+500m产品,在实物形态上由各种消费资料构成,在价值上代表本部类已经消费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为了保证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需要,500v+500m的产品需要用消费资料来补偿,这种补偿通过第Ⅱ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购买本部类的各种消费品而得到实现。最后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完成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的内部交换,第Ⅰ部类还剩下工人和资本家个人生活消费的1000v+1000m的产品,它们在实物形态上表现为生产资料,无法在第Ⅰ部类内部得到实现。因为它们不能作为生活消费品,只能和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相交换。而第Ⅱ部类所剩下2000c产品在实物形态上正好表现为消费资料,它们也不能在第Ⅱ部类内部得到实现,只能和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相交换。所以,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Ⅰ(v+m)=Ⅱc。②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46页。经过上述的三次交换之后,社会总产品全部得以实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也能够顺利进行。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再生产常常是不断扩大的。在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中,资本积累作为追加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用于追加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另一部分是用于追加劳动力的可变资本。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第Ⅰ部类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所以,实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条件是:Ⅰ(c+v+m)>Ⅰc +Ⅱc
即:Ⅰ(v+m)>Ⅱc
资本家个人消费在剩余价值中所包含的部分:m/x。资本家并未将全部的剩余价值用于消费,而是将其中一部分留下来用作积累,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去。因此,实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条件就是:Ⅱ(c+v+m)>Ⅰ(v+m/x)+Ⅱ(v+m/x)
即:Ⅱ(c+m-m/x)>Ⅰ(v+m/x)
根据以上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第二篇的第二十一章中将扩大再生产中两大部类的价值构成预设为:③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74页。
Ⅰ 4000c+1000v+1000m=6000
Ⅱ 1500c+750c+750m=3000
我们对两大部类的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c)和劳动力(即可变资本v)按比例分别进行追加投资,以实现扩大再生产的目的。于是,两大部类原有的价值构成被改造如下:④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76页。
在新一轮的扩大再生产中,如果剩余价值率依旧为100%,那么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变为:
因此,到下一年的年末,为了实现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规模就由上一年的9000扩大到9800。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为,也可以表示为x)。这些实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表明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没有按照这样的规律来生产的话,就会造成供给不足或者生产过剩。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运用再生产图式来解释现实经济运行中过剩危机出现的直接原因:某一部类的产品生产得太多,就会造成比例失调、生产过剩,商品遭遇销售危机,其剩余价值无法实现,也就无法顺畅开展下一轮生产,经济危机随之爆发。
二、产品供给结构
在分析社会的简单再生产运动时,马克思指出:“这个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态的制约。”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38页。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是简单再生产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两大任务,Ⅰ(v+m)=Ⅱc是简单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的条件,反应了在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供给和消费资料供给在价值构成、使用价值两方面均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马克思认为,社会扩大再生产实现的两个基本前提是:Ⅰ(v+m)>Ⅱc,Ⅱ(c+m-m/x)>Ⅰ(v+m/x)。要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不仅要求第Ⅰ部类所生产的剩余产品能够为社会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还要求有追加的劳动力,因而还要求第Ⅱ部类的剩余产品能够提供追加的生活资料。
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中,列宁提出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论。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要在技术进步条件下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绝不能脱离消费资料生产的孤立增长。既然Ⅱ(c+m-m/x)>Ⅰ(v+m/x)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那么,它自然也是技术进步条件下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要使这个基本前提不断地被当作扩大再生产的结果被保持下来,从而使扩大再生产得以不断地进行,就要求第Ⅱ部类必须同第Ⅰ部类按比例地、相适应地发展。绝不能认为,第Ⅰ部类增长的速度越是高于第Ⅱ部类的增长速度,就越能够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如果出现Ⅱ(c+m-m/x)=Ⅰ(v+m/x),甚至是Ⅱ(c+m-m/x)<Ⅰ(v+m/x)的情况,就会没有追加的生活资料,从而使得扩大再生产成为不可能。但是,如果生产的消费资料过多,远远超过了追求劳动力的生活需求,则又会造成消费资料的过剩,从而导致消费资料价格下降、劳动力价值和价格下降,由此引发出一连串的后果甚至危机。劳动力价格的下降虽然有利于提升对劳动力的需求,但第Ⅱ部类的过剩和衰退又会减少该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反,如果生产的生产资料过多,生产资料的价格下降虽然有利于生产性投资的扩大,但第Ⅰ部类总体上的过剩和衰退,又减少了对生产生产资料的资本的需求。可见,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之间的供给比例关系对整个社会生产来说是十分关键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与此同时,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内部各部门的产品供给结构也需要保持相应的比例关系。
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主要涉及到工业部门的生产,这与他所处的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机器大工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占据了整个社会生产的主导位置,而服务业所占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在提出再生产图式理论时,为了研究的需要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构成多样化,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在第三产业的众多部门中,服务产品的种类虽不同,但基本上可以分成为生产服务的部门和为生活服务的部门。同理,我们也可以将第四产业即信息业,从总体上大致分成为生产活动提供信息的部门和为生活消费提供信息的部门。至此,马克思再生产图式中的第Ⅰ部类可以被称作为生产活动提供物质产品、服务劳动和信息资料的部类,第Ⅱ部类可以被称作为生活消费提供物质产品、服务劳动和信息资料的部类。
煤炭、石油、有色金属、机械工业,以及为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信息业是第Ⅰ部类中的主要产业。以机械工业为例,一个国家的机械水平高低,是衡量该国家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处于不可替代的支柱地位。我国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和技术升级的源动力,正处于产业改造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机械工业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仍然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领域。在机械工业领域,部分产品产能过剩的现象较为突出,要通过市场配置和政府措施逐步调整和转移。要充分重视和积极支持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开发,提高国产智能产品、智能装备的制造能力,为农业、服务业提供更加节能高效的设备。①郑国伟:《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机械工业面临的任务》,《中国设备工业》2015年第3期。
农业、消费品工业(涵盖轻工、纺织、食品和医药等工业门类)和生活服务业是第Ⅱ部类中的主要产业。以承担重任的食品工业为例,它为我国13亿人口提供营养健康、安全放心的食品,既是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6年,我国食品工业资产占全国工业的7.1%,主营业务收入占10.4%,利润总额占12.0%。食品工业在保障民生、拉动消费和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柱产业的作用。②数据来源:《2016—2017年度中国食品工业发展报告发布,行业增速回升》,食品商务网,https://news.21food.cn/33/2821127.html。从食品工业的内部构成来看,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农副食品加工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26 473家,2017年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为2.43亿元,较2016年下降8.72%;企业平均利润总额为0.119亿元,较2016年下降10.21%。③数据来源:《2015—2017年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运营指标分析》,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m.china1baogao.com/data/20180516/6236134.html。但是,粮油等农副食品加工行业也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要建立健全全社会粮油加工业产能检测预警机制及产能过剩退出机制,加快粮耗能耗高、出品率低的落后产能退出。
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不仅每一产业内部,而且两大部类之间在产品供给上都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上仅仅列举了机械工业和食品工业两个具体的产业部门。单单是优化这两个产业部门内部的产品供给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品供给效率,使其与居民生活需求的增长保持一定比例,业已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国民经济中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各个产业产品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的提升,就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了,此时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的优越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技术供给结构
产品供给结构和技术供给结构是马克思再生产图式在生产(供给)结构调整上所关注的两个主要方面。产品供给结构体现在两大部类产品的数量比例上,技术供给结构体现在两大部类产品的生产条件上;前者是结果,后者是原因。因此,对技术供给结构的调整是影响产品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的直接原因,也是我国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应关注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旨在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均衡条件,因此,在《资本论》第2卷中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了抽象,假定技术条件、积累率和剩余劳动率不变。从社会再生产尤其是扩大再生产的具体过程来看,随着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剩余劳动率也会提高,积累率也可能加速。在再生产图式的基础上,从生产的技术关系变动入手,发现两大部类内部和两者相互之间比例关系变化的规律性,进而研究可供追加投资的生产资料的分配,才能紧扣住技术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一旦两大部类内部的技术关系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两大部类之间和整个再生产运动中比例关系的变化。Ⅰc/v和Ⅱc/v分别处于提高、降低或不变的情况时,则按上述三种条件中的两种条件重新组合,具有各自不同的变化方向和幅度。有学者对各种组合下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以及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四者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详细探讨,以说明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①徐正祐:《关于扩大再生产图式中积累率的问题》,《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这表明,技术供给结构与产品供给结构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它的变化不同,会影响两大部类和整个社会的再生产,表现为不同的再生产速度和规模,从而改变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
技术进步牵引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这使得保持两大部类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技术供给与产品供给的平衡、保持两大部类之间的总体技术供给结构与总体产品供给结构的平衡成为一项愈来愈复杂的任务。今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有必要沿袭马克思再生产图式的思路,探讨实现技术供给结构与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供给结构平衡的现实路径。
20世纪30年代,列昂惕夫提出投入产出分析法,其思想来自于魁奈的经济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市场相互依存理论,以及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再生产图式理论。波兰经济学家兰格认为:“列昂惕夫的产业间联系的理论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发展”,②[波兰]奥斯卡·兰格:《经济计量学导论》,袁镇岳,林克明译,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43页。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此外,兰格在形式上对列昂惕夫投入产出表和马克思再生产图式进行了相似性论证。马克思再生产图式认为,两大部类生产产品的总价值等于整个社会国民经济的总价值(见表1)。兰格认为,从列昂惕夫表式横行的分配方程式和纵列的费用方程式中,很容易推导出马克思所表述的基本关系,即国民最终产品等于国民收入。而且,列昂惕夫表式的费用方程式是一个部类的总产品等于c(i)+v(i)+m(i)(i=1,2),这就是马克思的关系式。因此,可以非常容易地把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见表1)改写成列昂惕夫表式(见表2)。表1正是一个简单再生产的列昂惕夫表式,表2的均衡和表1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为分析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提供了奠基性的理论工具。
表1:马克思再生产图式表
表2:简单再生产的列昂惕夫图式表
技术供给结构与产品供给结构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就是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促进经济的持久增长,经济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有序演变的过程。技术发展不均衡通常发生在一些密切相关的生产部门,某一部门率先进行技术创新很有可能诱导其他部门进行创新。
在科学技术凯歌行进的今天,资本(c)和劳动力(v)的比例关系不断变化。产业视角下的技术供给结构,正是通过资本和劳动力边际产出的产业差异,改变各产业部门间的要素流动,进一步引导生产要素向高回报的产业部门流动,进而达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我国各产业部门技术进步方向如何,技术进步偏向性强度是否存在产业差异?有学者指出,要将各个产业资本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变动效应分解成效益影响和结构影响两部分,分析要素结构变动趋势的来源。该研究将我国国民经济分成八大产业,分别利用1978~2010年的面板数据测度各产业的技术进步偏向性,其中八大产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简称“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研究结果发现:
(1)要素禀赋不同引致产业技术进步偏向性呈阶段性变化趋势,多数产业技术进步偏向性表现出前缓后峭的变化特征,而且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技术进步偏向性方向及偏向性强度差异明显。(2)产业投资结构变动主要来源于投资效益影响,资本投资效益决定新行业投资结构,而劳动力结构变动则源于效益和产业结构的共同作用。(3)技术进步偏向性和要素间结构对要素边际生产率的交互作用效应分解发现,资本和劳动相对边际生产率都在下降,这主要来源于要素结构效应的下降,表明当前我国工业资本积累过多形成要素拥挤,且资本与劳动间配比结构不合理加剧了资本相对于劳动边际生产率的下降,而技术进步偏向性效应的趋势线总位于要素相对边际生产率之比的趋势线之下,具有缓和资本与劳动相对边际生产率下降的作用。①董直庆,王林辉:《技术进步偏向性和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128页。
其中的第三点结论进一步佐证了在工业部门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于,各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和要素结构的优化,这也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技术供给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技术供给结构的变化将引导生产要素(c和v)的配置结构——即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并进而影响经济产出效率。考察技术进步的产业偏向性和生产要素结构的交互效应,有助于依据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合理调整要素投入的方向和规模,制定适当的产业政策,从而优化产品供给结构。
四、完善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供给体系
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理论中,包括了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这两大部类。其中,与劳动者的生活资料密切相关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提高社会扩大再生产速度的重要因素,一来这有助于降低劳动者的生活成本,二来也有助于扩大社会积累的比重。生活资料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的生产,第Ⅱ部类的发展离不开第Ⅰ部类的支持。但是,当前从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及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角度来说,提高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是我国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应该吸取前苏联“重生产、轻生活”的教训,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落到实处,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再生产时指出:
年商品生产的第Ⅱ部类是由种类繁多的产业部门构成的,但是,按它们的产品来说,可分成两大分部类:(a)消费资料。它们进入工人阶级的消费,但因为它们是必要生活资料,所以也构成资本家阶级的消费的一部分,虽然就其质量和价值来说,往往和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不同。……(b)奢侈消费资料。……Ⅱb(v+m),是以奢侈品的实物形式存在的,就是说,这种奢侈品,同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商品价值Ⅰv一样,工人阶级是无法购买的,尽管这种奢侈品和那种生产资料都是这些工人的产品。因此,这一分部类预付的可变资本以它的货币形式再回到资本主义生产者手中的那种回流,不能直接进行,而是像Ⅰv一样,必须间接进行。②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48~449页。
首先,按照马克思对第Ⅱ部类两大分部类的区分,我们考察一下我国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供给。虽然奢侈品消费开始逐渐走进劳动者的生活,但对于大多数以工资收入为主的劳动者来说,必要生活资料仍占据其消费需求的主导位置。在我国,农业是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因此,提高农业生产部门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对于改善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从供求情况看,谷物产需基本平衡,棉、油、糖库存高企,再加上进口,市场供应基本充裕。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但是,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粮食大省均为财政穷省,多年来粮食主产区获得的补贴收入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在农民增收方面并没有取得显著效果。因此,应进一步提高对粮食主产区的种粮补贴。
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必须用先进技术装备农业,这就要求把发展农业和发展工业结合起来。尤其是第Ⅰ部类中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工具、信息资料和相关服务的部门,要紧扣住提高农产品供给效率、优化农产品供给质量和供给结构的目标,辅助农业发展,提供劳动者所必需的优质农产品。国家相关部门曾多次出台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以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特别是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粮食生产。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提出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已成为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有学者设计了衡量农业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农业科技创新潜力环境是影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两个最重要因素,并指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综合指数总体上升趋势明显,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区域不平衡情况明显。①详见左 停,旷宗仁等《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以农产品功能区为基础。农产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各地区的重复率较高,因此,做好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和分工,是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的基本前提,同时也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
住房也是劳动者所必需的主要生活资料,购房支出在劳动者的生活资料支出中占到了极大的比重。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解决劳动者的住房问题不能仅靠房地产市场自身的发展,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和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也非常重要。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速度之快超出了社会预期,市场已经成为住房供应的主体。但正是由于市场发展过快,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部分城市供需矛盾突出,以及市场不规范行为等问题。国家出台的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调控方面的主要政策,把满足普通劳动者的住房需求放在首位,显示出鲜明的政策倾向性。②例如,200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控制高档商品房建设;2006年《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提出“90/70”政策;2010年《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提出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并优先保证供应;2013年《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提出,按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部署,实施三年计划;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指出,要研究住宅建设用地等土地使用权到期后续期的法律安排,推动形成全社会对公民财产长久受保护的良好和稳定预期。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在短期,通过金融和税收手段调控,以引导市场需求为主;在中长期,把稳定房地产市场与土地供应、人口流动、收入分配、资本市场的完善等决定住房需求的基础性因素结合起来,优化住房的供给结构。2007年以来,国家推动落实住房保障工作,各地在已有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基础上,分别实施了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等多种形式,在保障范围上,也开始从户籍人口逐步扩展到常住人口。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是两个相互关联的体系,二者共同服务于我国的住房发展目标,即“住有所居”。未来的住房发展应该更多地关注住房自住率和住房空置率,避免浪费住房资源。
其次,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我们对两大部类中可变资本的价值补偿与实物替代进行具体分析,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Ⅰv、Ⅱ(a)v和Ⅱ(b)v的回流。Ⅰv的实物形式表现为第Ⅱ部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它与第Ⅱ部类提供的生活资料相交换。这一过程对于第Ⅰ部类的工人来说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出售其生产的产品,从而获得工资;二是用工资购买必要的生活资料。Ⅰv的回流分两步完成,因而是间接的。Ⅱ(a)v的实物形式直接表现为第Ⅱ部类的工人所需要的必要消费资料,其回流是直接的。
工人用他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作为买者去购买他自己所生产的商品的一部分。……当他为了自己的消费而把这些货币作为收入来购买自己生产的消费资料的一部分时,他就再把这些货币实现了。这是工人的货币形式的收入同工人自己以商品形式再生产的资本家的商品组成部分500v的交换。因此,这些货币作为第Ⅱ部类的资本家的可变资本的货币形式,回到第Ⅱ部类的资本家手中。在这里,等价的货币形式的收入价值,补偿了商品形式的可变资本价值。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5页。
Ⅱ(b)v的情况和Ⅰv的情况是相同的。“为Ⅱ(b)的资本家更新货币形式的可变资本的那些货币,经过Ⅱ(a)的资本家之手,迂回地流回到Ⅱ(b)的资本家手中。”②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7页。
从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v是可变资本;从分配过程的角度来看,v是劳动者所得的工资。v的这种双重特性既决定了其回流路径的特殊性,也提出了工资水平的高低对于社会再生产的重要影响。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因此,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本质上取决于生产劳动者生活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即Ⅱ(a)的劳动生产率。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提高剩余劳动率,首先必须提高生产劳动者的生活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这样就能够直接降低生产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提高积累率,提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但是,必要劳动时间的相对缩短,并不意味着劳动者工资水平的绝对下降,也不意味着劳动者所享有的生活资料的物质内容有所减少。抛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马克思再生产图式中关于可变资本与工资的分析启示我们,如何协调好提高劳动者物质生活水平和推进社会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平衡好工资增长率和积累率之间的关系,是新时代经济的一个难题。马克思指出:“把工资还原为它的一般基础,那就是,还原为自己的劳动生产物中加入劳动者个人消费内的部分”;如果“把这一部分从资本主义的限制解放出来”,它就会“扩大到一方面为社会已有的生产力……所许可,另一方面为个人的完全发展所必要的消费的范围。”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91~992页。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劳动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五、结 语
当前我国供给方面的问题突出体现在产能过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三去一降一补”,努力做到资源配置的优化存量,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资本论》第2卷中的再生产图式理论突出强调了经济结构的协调问题:产品供给结构的协调、技术供给结构的协调,以及产品供给结构和技术供给结构两者之间的协调。基于经济理论和经济规律,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和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必将起到新的促进作用。④伍茜溪:《供给侧视角下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探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必须澄清的是,我们不能仅仅从字面出发,将供给学派的理论作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思想。供给学派承袭了萨伊的观点,认为供给会创造出它自己的需求,只看到了买和卖统一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货币的出现带来了两者在时空上可能分离的一面。而马克思指出,恰恰是货币这一媒介形式中隐含着买和卖相分离所导致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里根经济学”作为供给学派经济思想的实践版本,以“劫贫济富”式的顶层设计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实现预算平衡,使得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⑤胡 莹:《从收入分配看“美国式”的公平效率观——以里根时期美国的收入分配政策为例》,《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6期。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这是现阶段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这一改革旨在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产品供给结构和技术供给结构进行双重维度的优化整合,从而在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矛盾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劳动本位思想,将劳动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理论原则,把人民作为经济发展成效的最终评判者,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原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