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目标缘何选择中学生

2019-09-20王红燕

知识文库 2019年17期
关键词:中学生青少年文化

当前,一些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对我国青少年实施文化渗透,妄图从意识形态入手消磨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从而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时代中学生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新战略目标的原因,告诫中学生,在“互联网+”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时代,不能光靠国家和安全部门的“防火墙”,也不能被动地依靠学校和家长的监管,而应主动应对,在与反动思潮博弈中坚守思想阵地,筑牢爱国主义的“铁壁铜墙”。

近年来,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渗透西化发展到了全方位、全领域、全时空的程度,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反动的思想渗透、恐怖的网络暴力、害人的网络谣言、低俗的网络色情以及其他种种网络丑态,正在影响学生们的视听、玷污学子们的思想,腐蚀尚不成熟的灵魂,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避世、冷漠自私,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在中学校园的发生概率明显高于小学和大学,甚至在近年国家安全部门破获的间谍案中居然有中学生沦为间谍!有些中学生盲目追求所谓民主自由,一心向往西方生活,对自己的祖国毫无热爱之情,甚至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我们这才惊觉,在意识形态领域,先进的正义的思想与腐朽的反动的思想激烈对决,已博弈到了中学校园这一方净土,如果还不加以防范和反击,后果将不堪设想。正如习主席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那么,在网络时代,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对我国的战略目标缘何瞄上了中学生呢?

中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即青少年时期,不同于小学生的幼稚单纯,又少了大学生的心智理智,他们像急于飞翔的小鹰,还不能独自飞行却跌跌撞撞地扑向外面的世界。中学生不再信服既定言论,开始从自己的视角来观察、判断、思考社会现象和问题,其人格素养、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都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他们思想单纯,可塑性强,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来说,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是关系到人生观、世界观的大事。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和国家安全。中学生是青少年的组成主体之一,这也决定了中学生往往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战略的渗透对象。

而网络文化以信息量大、传播快捷、雅俗共赏、自由开放等特点,满足了中学生生活、学习和娱乐的需求。中学生无可争议地成为“网络文化”现象的主要传播者和参与者。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影响。西方敌对势力就是利用网络和中学生密不可分的关联性进行渗透和入侵。

1 网络开放性使得中学生价值观选择多元化,助推了渗透的干预效果。

网络是一个不分区域、没有国界的全球性媒体,有用与无用的、正确与错误的、先进与落后的信息充斥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齐全的信息功能使青少年逐渐放弃思考,习惯于凡事从网络上寻求现成的答案,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很容易导致青少年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侵害。

正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形成了网上信息的垄断和倾销,他们凭借在经济上、技术上的优势,利用信息网络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入侵,宣传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我们在长沙市的几所中学发放并回收了200份调查问卷,调查显示,有34.5%的中学生在网络上被动浏览过此类“文化垃圾”,还有11.5%的中学生或其家长接听过受境外反华势力扶持的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散布反动思潮的骚扰电话。

当前,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受到多元信息的冲击、挤压和挑战,对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必将带来双面影响。加之我国青少年民族文化根基不牢,因而在外来网络信息流的淹没中难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甚至有可能导致民族文化观被消解,这对思想活跃、“三观”尚未完全定型的中学生来说,无疑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少数中学生可能因网上“饥不择食”而遭致“文化中毒”,导致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淡漠,甚至沦为西方势力的追随者。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入侵是可怕而致命的。

2 网络虚拟性降低了中学生的现实社交能力,营造了渗透的神秘空间

网络将各个终端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空间,中学生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以互不见面的人机互动交往方式,排斥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相互交流沟通,这样生生地把青少年与现实社会隔离开来。互联网的虚拟性导致青少年在现实中的交往能力下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另外,网上虚假信息传播、数据篡改、网上偷窃、病毒传播、人身攻击、恶作剧等不道德行为,使青少年对社会交往产生了恐惧,遇事不愿向父母、老师和同学沟通、求助,因而容易封闭自己,为西方大国对我国青少年实施文化渗透营造了神秘空间。

3 网瘾损伤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创新能力,实现了渗透的人本目的。

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和网络游戏的新鲜刺激,使部分自制能力较差、分辨能力较弱的中学生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有的甚至不愿回到现实世界中来,患上了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综合症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我们回收的调查问卷显示,有58%的青少年因上网减少了户外活动,有23.5%的青少年认为上网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睡眠,有27%的人认为上网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在我们利用放学时间在一所中学门口发放调查问卷时,有同学居然因为要赶往网吧上网而拒绝了我们的调查。还有少数中学生经常通宵达旦地上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互联网丰富的内容,也制约和削弱了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互联网已成为了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信息宝库,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依赖思想,做作业时离不开手机或电脑,遇到需要的内容,只需下載、剪贴,轻轻松松就能为已所用,这种动辄“剪刀+浆糊”的学习习惯削弱了中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能力,人类创新能力需要广泛借鉴现有的科技文化成果,但绝不是这样简单模仿照搬所能形成。

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可西方却害怕这头“狮子”醒过来,也害怕中国强大起来,他们希望中国人仍是愚昧落后的“东亚病夫”,所以,千方百计地想要阻挠和破坏。网瘾损伤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创新能力,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他们渗透的人本目的。

4 网络造就了中学生的虚拟人格,加深了渗透的直接影响。

在网络环境下,部分中学生在网上常常表现出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人格不同的虚拟人格,出现生活幻想,甚至导致人格分裂。同时,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一串符号,任何人都可以以虚构的身份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觉察。这种网络认知也会对中学生的现实行为造成影响,导致中学生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我们的调查显示,大约29.5%的中学生承认曾浏览过色情网站。40%的中学生认为“网络的开放性与青少年的某些犯罪有关”,27%的中学生认为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与玩暴力游戏有关。中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很容易形成错误的暴力观念和帮派意识,混淆虚拟空间与社会现实的区别,误认为某些通过不择手段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游戏规则是合理的,许多中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犯罪,而把它看作是一种智力游戏。对于这种网络造就了中学生的虚拟人格,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增加的情形,西方是乐见其成的,因为无形中达到了扰乱中国长治久安局面的目的,加深了他们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直接影响。

可以说,西方大国利用互联网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动“和平演变”,已成为基本手段,且入侵力度越来越大、角度越来越广,对于中学生的冲击也更加明显。习主席指出:“我多次讲,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对于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形势,学校、家长和中学生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互联网+”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时代,互联网将与我们有更密切的关联,不要以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高枕无忧,中学生不能光靠国家和安全部门的“防火墙”,也不能被动地依靠学校和家长的监管,而应主动应对西方文化渗透,在与反动思潮博弈中坚守思想阵地, 筑牢爱国主义的“铁壁铜墙”。

作者简介:王红燕(1969.10-),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作者单位:湖南省人民武装学校)

猜你喜欢

中学生青少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谁远谁近?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