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评价助力学生写作能力提升
2019-09-20刘小洁
刘小洁
摘要
恰当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好“四个结合”:简约点评与精批细改相结合,“统一着装”与“量体裁衣”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小组互评相结合,“写引”循环与多元展示相结合。在这样的多元评价中,学生的写作兴趣会得到激发,潜能会得到唤醒,进而提升写作能力。
关键词
写作教学 能力提升 多元评价 “四个结合”
作文占有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怕写作文,或抓耳挠腮,无从下手;或胡编乱造,应付了事;或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究其原因,固然有表达能力欠缺、阅读范围狭窄等因素的影响,但也与教师评价引导不得法有一定的关系。语文教师要将对学生的作文评价变成一场持久的启迪心智的旅行,让自己成为一个眼界高远、心灵温暖的“摆渡人”,把学生成功渡到爱写、能写的青青彼岸。
一、简约点评与精批细改相结合,让作文评价有的放矢
《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时,香菱三作其诗,黛玉只评不改,且每次点评简练精当,充满了赞赏之辞,引得香菱爱诗成魔。以此推之,语文教师如果能化繁为简,以片言只语给予学生有益的提示,诸如“不错呀,把四五两段调个序,思路就更清晰了”“对妈妈生气时的神态、动作写得太少啦,好好回忆一下,把这些细节尽可能地描写出来,你可以做到哦”等,既能让学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又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何乐而不为?
尽管简约点评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必要的精批细改也不可或缺。
首先,教师要有全局意识,做批改的有心人。精批对象要兼顾全员,一作一评,并区分等级。这样一个教学周期下来,就能形成精批系列。
其次,精批对象的选择要和每一次作文训练点结合起来,做到指向明确,有的放矢。例如,一次作文课上,我重点指导学生掌握环境渲染的作用。一名学生在习作中写道:“寒风凛冽,吹在我的脸上,就像千万把刀子在我脸上刻字。虽然天气十分寒冷,但它冻不住我的心!因为我有一个十分强烈的意图:回家!”这名学生有环境渲染的意识,但是没有把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有机融合,遣词造句也不够精准。结合他想要表述的内容,我做了精批。后来,他进行了如下调整:“又是一个凄惶不堪的冬天的夜晚,寒风肆虐,像刀子在我脸上刻字一般,刺得我生疼。可比天气更冷的是试卷上的分数。走在空荡荡的街头,我倍觉孤单,只有路灯把我的影子拉得老长。我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想起了家中温暖的灯光,还有那可口的饭菜,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向家的方向飞奔……”
精简结合,有的放矢,能够让学生在比较中豁然开朗。
二、“统一着装”与“量体裁衣”相结合,让作文评价“种下春风”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约定俗成的评价标准还是适用的,例如内容上的“切合题意”“思想健康”“感情真切”,语言上的“语言顺畅,没有语病”,篇章上的“结构完整”“条理清楚”等。但如果仅仅对照这些标准将文章的优缺点罗列出来,“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留不下什么深刻印象,更谈不上改进了。
不是所有学生都会走上文学之路,不是所有学生都必须舞文弄墨,对于写作方面确实有天赋、有才情的学生,教师应当关注其个性,引导他们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且很多时候,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会看到文章里跑出个“林黛玉”,跳出个“马云”,或出现了一个“传道者”……这是因为作文是学生丰富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个人意识的自由发挥,有着鲜明的个性烙印。因此,“统一着装”式评价固然不可或缺,但“量体裁衣”式评价更有针对性。
“量体裁衣”式作文评价的方法之一是面批。例如,我曾经布置学生以“我也是一束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一个语言功底很好的学生选择了她在美国游学期间帮助一个异国学生学中文这个题材,审题、结构、语言等都没有问题,文中热情、耐心地帮助别人的自己就像一束温暖的陽光。这样的立意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她这样一个写作天赋不错的学生而言,就显得过于大众化了。面批时我问她:“你在国内帮助过其他同学吗?”她点点头。“你在异国做同样的事情时,有没有觉得哪里不一样?”她有些讶然。我追问道:“你教她写的是中国字,念的是中国诗,你不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吗?”“哦,中国的传统文化!”“你有没有觉得你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就像一道明媚的阳光,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在这样的对话中,她的思维得到了拓展,思考变得深刻。后来,她完成了一篇不错的升格文。
面批时,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或幽默或激扬或中肯的点评,都可能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在一次次的面批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渐渐地会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三、自我评价与小组互评相结合,让作文评价丰盈高效
作文评价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这也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常常大而泛,他们喜欢引用“中心尚明确”“描写尚不够充分”等套话,却不明白这些套话的真正含义。为此,我给学生的自评设定了三条规范:一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即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是怎样发展的,结局又是怎样的,目的是帮助他们梳理写作思路,进而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升格文章;二是赏析自己文章中的两段文字,目的是寻找到文章中的小亮点,提升自信心,并做好积累;三是说出文章表现的中心是什么,每个部分与标题之间是什么关系,目的是避免中心不明,发生偏题、跑题情况。实践表明,这三条规范让学生在自评文章时,语言充实了起来。同时,评价能力的提升也推动了他们作文水平的发展。
而在小组互评时,我要求学生尽量以鼓励的姿态评价同伴的习作,努力发现他人文章中的可圈可点之处。例如,遇到别人写得特别好的词句,可以写几句鼓励性的旁批。如果觉得别人文章中使用的语言不甚恰当,也要以商榷的口吻指出:“××这个词换成××是不是更恰当?”“这样的句子可以用比喻句来表述吗?”……我还要求学生为他人的文章加上总评。总评时,首先根据教师的提示写出自己阅读这篇文章的总体印象,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文章需要调整的段落、需要充实的细节点出来。例如,有一名学生写了《那芬芳的日子》一文,就有其他学生提示小作者将外公为自己摘那个最大的葡萄串的过程写得再细致、饱满些,这样才更能体现出有外公相伴的日子的温暖与芬芳。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互评都是经过小组成员充分讨论的,可以由一名学生主评,他人补充,最后形成意见。这就有效地避免了评价偏颇。
实实在在的自评与实实在在的互评相结合,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状况,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做示范和精准点评,有效地发展了学生写作的内生力。并且,互评机制也让学生由“运动员”过渡到“裁判员”,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四、“写引”循环与多元展示相结合,让作文评价引爆热情
作文评价只有引发了学生修改的热情,才算是真正落地生根。学生在教师评价的指引下明晰了构思,锤炼了语言,有了重新表达的欲望,甚至想推翻前文,生成新的篇章,评价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写作→评价引导→再写作→再评价引导”,这样一个良性“写引”循环有助于学生写出较为优秀的作品。而如果将各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去激励学生、鞭策学生,激发他们的写作动力,引领他们体会写作的乐趣,这样的循环就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为他们铺就了一条提升写作能力的绿色通道。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学生经过努力写出了好作文,都希望有发表的渠道。因此,教师要积极帮助他们拓展发表空间,除了传统报刊之外,也可以充分利用校报校刊、板报等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还可以在班会课或家长会上朗诵,甚至可以推荐到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在这样的展示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会得到他人的赞扬,另一方面也可能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进而督促自己再一次审视习作,看到不足,做出调整,不断提升。
作文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这就决定了教者对学生的作文评价也一定是综合性、多角度的。运用多元评价点评学生习作,学生将会收获方法、收获自信。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