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019-09-20常旭
常旭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策略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神经外科2018年7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20例患者以及15名护理人员为观察组,2018年1—6月期间收治的18例患者以及16名护理人员为对照组,两组分别行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人员知识掌握及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对神经外科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可以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而优化临床护理质量,有利于获取更好地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 神经外科;持续质量改进;专业能力;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6(c)-0042-02
持续质量改进模式是以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为基础条件而诞生的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其在实际应用中以过程管理控制、环境质量控制为主要内容,认为通过持续不断强化的改进,可以动态性提高工作指标[1]。而护理持续质量改进顾名思义便是在护理服务全过程遵照相关规定持续优化护理服务,以保证护理质量与要求标准相符,避免患者产生落差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2]。该次为了探究持续质量改进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效果,选择该院神经外科2018年7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20例患者以及15名護理人员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而该院神经外科2018年1—6月期间收治的18例患者以及16名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进行了如下对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神经外科2018年7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20例患者以及15名护理人员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而该院神经外科2018年1—6月期间收治的18例患者以及16名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两组研究对象均了解该次研究的具体内容并对该研究进行授权,且通过了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7,年龄区间为38~78岁,平均(55.10±13.54)岁;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区间为24~36岁,平均为(30.17±4.33)岁。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4:6,年龄区间为39~78岁,平均为(55.32±13.49)岁;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区间为23~37岁,平均为(31.06±4.18)岁。比对两组患者、护理人员的基线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比性较好。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病房环境管护、饮食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注意事项指导、功能锻炼等等。
观察组护理人员接受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的培训,进而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具体内容如下:首先,由护理长就持续质量改进相关内容对护理人员进行宣教,包括所遵循的原则、定义、实施方案等等,并选择专业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构建护理质量改进小组,并对小组成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落实,并要求小组成员制备持续智联改进调查表,并相关护理工作的检查情况进行全面记录;并参考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或是护患纠纷事件等对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总结,并将其记录在持续质量改进记录表中,护士长需要定期对护理工作中出现问题的主要诱因进行总结,并通过召开小组会议的形式,共同探讨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以确保科室护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之处,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除此之外,还需要求科室护理人员每天自查自身工作质量,以帮助护理人员深入了解神经外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及培养护理人员形成良好的自主性与服务意识,在执岗期间可以通过自我约束达到自己改善[3-5]。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判定标准以本院自制调查问卷为参考,而护理满意度则以匿名投票的方式进行判定,维度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满意度=(满意+一般)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该次实验过程中择取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中涉及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比,计量资料的表达拟定为(x±s)方式,统计学设定为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拟定为[n(%)]方式,统计学设定为χ2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对比
观察组护理人员在理论知识、导管护理知识、出血护理知识以及健康教育知识方面的掌握率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即相应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0.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5.56%,数据对比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人员在理论知识、导管护理知识、出血护理知识以及健康教育知识方面的掌握率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即相应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0.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5.56%,数据对比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遵循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对神经外科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导管护理知识、出血护理知识以及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服务质量,获取患者更好地护理满意度。作为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理论,持续质量改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始终秉持服务对象为核心的原则,并通过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对神经外科护理人员的日常执岗情况进行科学评估、汇总,最后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要求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在日常执岗中贯彻落实,以实现临床护理质量的持续改建,是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在临床中应用的主要灵魂[6],总体而言,持续质量改进以执行过程为重点强调内容,要求护理人员通过总结当下护理工作的不足之处,对护理工作进行持续性改进,或是提出一些具有预防性的改进方案,以促使护理工作实现全面优化,更好地贴合患者的预期效果,进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因相对比其他科室而言,神经外科患者具有病情重的特点,患者病情一旦出现细微的改变,便会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效果[7],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高度重视神经外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而持续质量改进落实的主要途径,便是明确现阶段护理服务质量,进而确定护理服务改进目标,然后通过日常执岗探寻改进方案,并对其进行贯彻落实,以确保护理人员自身所具备的临床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健康提供良好的保障[8]。
综上所述,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理论的指导在神经外科日常护理工作中不断分析不足之处并制定、落实有效的改进方案,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改善神经外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其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有利于优化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陈锐.应用持续性质量改进降低神经外科动力系统坏损率[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1):154-156.
[2] 安慧娟.神经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应用品管圈的效果评价[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4):541-542.
[3] 孙林,张玲.基于根因分析法的持续质量改进降低神经外科ICU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作用[J].河北医药,2017,39(6):950-953.
[4] 安慧娟.品管圈对神经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21):3250-3252.
[5] 孟杨,杨康宁,安利杰,等.路径式检查模式在神经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7,20(9):1104-1106.
[6] 钟桂钦,许乐,肖春秀.分层培训在神经外科护士岗位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4):499-503.
[7] 葛东明,丁涟沭,王正梅,等.品管圈活动在神经外科护理科研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255-257.
[8] 汤云,雍海荣,吴红梅,等.PDCA循环法在神经外科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6, 35(5):510.
(收稿日期:201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