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重视细节与主题的三大作用
2019-09-20刘宇林
刘宇林
摘要:细节的表现是电视艺术空间经营的拍摄法则。这种认识法则的运用既可增强电视主题内容的概括性、含蓄性和象征性,又可使电视思想更趋鲜明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关键词:电视 细节 主题 作用
《话说陶瓷》是一个以瓷都千年历史为文化背景,以电视语言为表现手段,以展示当代瓷都人前进轨迹为宗旨的全新的系列节目。该节目共有三十集,每集一个话题,由“瓷路”“瓷韵”“瓷趣”“瓷缘”四个板块组成,每集播出时间为20—25分钟。整个节目有张有弛,轻松而严谨、忠实而典型地以视觉形象和艺术语言去游历“瓷路”风景,点评“瓷韵”英华,笑谈“瓷趣”百事,畅叙“瓷缘”真情,是一部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景德镇陶瓷史话。笔者拟就拍摄《话说陶瓷》节目中细节和主题的均衡作用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细节对主题的醒题作用
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和五花八门的文化形态,都是电视工作者通过摄像头表现的对象。这些从社会生活中撷取和积累的尚未经过加工的原始材料叫做素材。有了丰富的素材作基础,才能取精去粗,进行选择、集中和提炼,才能形成创作的题材,而题材是作品主题创作的基础,形成了“细节——素材——题材——主题”的组合关系。由此可见,全部题材中显示出来的思想意义叫主题,也就是每个作者对题材的认识和态度,对素材的选择和撷取,对每个细节表现的揣摸和掌控。细节是每个作品中最小的构成形式,不能忽略它的存在和轻视它的作用。
细节来自于生活,其本身具有客观性。从《话说陶瓷》来说,细节就来自陶工每个繁重复杂的工艺流程中。以《坯房揽胜》一集为例,其中有一个“踩泥”的操作画面;踩泥是制瓷原料细加工的传统工序,目的是为了消除泥料中的空气和内应力,提高成型的可塑性。在拍摄这个场景时,焦点始终在陶工的一双赤脚上,画面中的这双脚,一脚紧跟一脚、一圈沿着一圈地向泥团中心循进。这种劳作看似轻松洒脱,实际上通过细节拍摄,可以看出陶工脚下的力道和泥型的变化。细节的把握,恰到好处地衬托出“莲花蕊,荷花瓣,三道脚踩两道铲”的工艺难度和技术含量,从细节中反映了“揽胜”的主题意蕴。
细节虽说是作品的最小构成要素,是反映主题的基础材料,但也不排除它对主题内容的一个“醒题”作用。如在拍摄《薄胎玉瓷》一集时,就着重拍摄了“利坯”这个细节过程。薄胎瓷成型最艰难、最细致又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就是手工利坯,“利”就是用刀削的意思。“利坯”就是要把一件瓷坯在辘轱车上取下装上反复近百次,要经过“粗修、细修、整修、精修等九道工序,才能将1至2毫米厚的粗坯壁,修成蛋壳般的薄坯,其精细严谨的工艺难度可想而知。无怪乎古人感慨说:“争胜负于一煞一忽之间,决成败于一刀一息之上,少一刀则嫌其厚,多一刀则全功尽瘁。”为了把“利坯”效果完整体现在观众面前,又特地加摄了“走水验坯”这个环节。只见陶工用“鸡头笔”饱蘸清水在瓷坯口沿上一刷,那水渍浸透坯体,能均匀有序地沿壁而下,就说明坯胎厚薄一致,否则就要返工重修。这种细节的补充,不仅说明这种沿袭千年的检测手段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更确切地说是既经济又实惠的实践真知,形象而生动地阐释了“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的主题意含。
细节对主题的佐证作用
细节是局部的瞬間片断的生活描写,是进行式局部动态的记录,但从电视的拍摄技巧来说又不止于此,它还具备较高的概括性。电视中任何形式的局部形象都是从现实整体中撷取的一角,它对于现实生活不应该是孤立的,应有着有机的联系。所谓“一滴水珠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就说明了细节的表现能对主题意蕴有着不可估量的佐证作用。
在拍摄《陶塑瓷雕》上集时,在“瓷趣”板块中选取了一个故事,说明了一件瓷雕工具的来历和作用。故事是说在清代同治年间景德镇雕塑同业会举办竞技比赛,福建德化人游长子临时应赛,他没有携带雕塑用的铁制工具,只是顺手捡起一根竹片。三天后大家去看烧后成果,只见三十多座站莲观音几乎都成了“麻脸观音”,唯有游长子雕的观音洁白无瑕、秀丽传神。许多人不理解,问游长子什么原因,游长子指了指竹片,笑着说:“我也不知道,问它吧。”有人说:“它是哑吧,不会说话。”游长子连声回答:“对,它是哑吧!”从此以后,陶瓷雕塑工人都把铁刀换成了竹片,并把这个竹片叫做桠杷,只不过把“口”字换成“木”字旁。究其原因,是因为铁刀在使用时,不可避免会有磨损的铁屑粘附在瓷坯上,在窑温烧制过程中,铁元素起了化学变化,就会出现黑色斑点。而竹制的桠杷就没有这种现象。
这集电视的拍摄,通过塑像过程及成品的检测和动画演示的细节描绘,不仅强调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也佐证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历史感和现实性,有力地烘托了主题思想和艺术形式的魅力。
主题对细节的反制作用
如果说主题是一座大厦的话,那么细节就是一块块基石;如果说主题是一条奔流的大河的话,那么细节就是一簇簇激越的浪花。从作品结构比重来讲,必须注意“三求三忌”,也就是主题对细节的反制作用。
求精忌琐。细节的拍摄并不是随心所欲、无目的地任意裁剪生活,而是挑选并重新组织一个相对具有独立性同时又能服务和服从主题思想大局的局部和瞬间片断,使人可以从这个有限的局部联想到更为广阔的主题空间。
《话说陶瓷》是一个大的主题,每一集又有一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主题。每集电视中的细节表现,首先要符合每集的主题内容。而这种细节表现必须是概括性、精典性的,这就必须是“宁精勿滥”“求精忌琐”。好比烹饪中的用盐,盐用得恰当,就能起到“提鲜”的作用,反之,则会糟塌食材,令人反胃。电视细节要依靠主题思想,包括对拍摄的机位、角度、景别,以及推、拉、摇、移、升、降、跟等技巧的运用,把细节的对象尽可能地融合于主题内容之中。任何细节运用都有一个“度”的选择,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愈繁琐越好。不能像堆积木、玩七巧板一样,成为一种纯构图游戏,而是要把多样性的细节按主题内容需要加以更明确更有条理地组织。
求真忌假。细节是在真实生活中高度概括的瞬间局部的过程表现。这里所说的真实生活,是人所共知的,不是臆造的,更不是凭空想象的。在拍摄《镇窑春秋》一集时,有人建议为了增加看点,让开窑工人不仅提桶浇水淋(湿)衣(服)进窑,还设计了出窑时窑工头上草帽也燃烧的情节,借以说明窑温灼热和劳动艰辛。由于窑工们都说有悖于窑场的规律,拍摄人员没有采用这种场景设计。电视剧《督陶官唐英》就采用了这种场景设计,引起了强烈的反感,许多观众批评它“太假了”。有一位资深陶瓷评论家坦言说,明清衙府在审讯犯人时有一种酷刑,就是用布紧裹犯人身体然后用水浇湿,裹布在吸收人体热量的同时,由于热胀冷缩,也就紧绷犯人的身体,严重的甚至能使人窒息而亡。开窑浇水搬瓷,看似热闹,实际既不真实也有悖常理。
求美忌丑。电视是一门视觉艺术,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为生活美比起艺术美,有其自己的弱点,生活美是分散的,不充分的。它常常被不美的、偶然的、虚假的、多余的东西所掩没,生活美是受时间空间条件限制的。陶瓷艺术不仅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有单色的,也有艳丽多彩的。在传统的“七十二道”工序中,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形象、有些动作甚至有些瓷俗风情是丑陋的,如窑俗中女人不准擅入窑内,否则就会拿来“祭窑”,此类种种,我们在瓷路中也仅略述一二,引用影视片中的场景转述而已。
综上所述,细节的表现是电视艺术空间经营的拍摄法则。这种认识法则的运用既可增强电视主题内容的概括性、含蓄性和象征性,又可使电视思想更趋鲜明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当然,由于每个摄制者的修养、学识、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的不同,既便是拍摄同一件物品、场景也会因采用的方式形式不同,所展示的影视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尽管有技法上、风格上、创意上的不同,但重视细节表现的法则却是共同的。
(作者单位:景德镇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