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物理特色的高中德育课程
2019-09-20胡振欢
胡振欢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前者主要以说理教育的方式传授德育知识;隐性德育课程则以微妙的影响形式出现,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按照德育的导向功能,笔者大致把德育课程分为三类:爱国主义系列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课程和人生品质类系列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物理特色的高中德育课程。
一、爱国主义系列课程
1. 古代物理学课程
16世纪以前,我国的物理学,包括力学、电学、热学、声学、磁学等,一直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如果能在物理课堂上对我国古代物理学成就进行介绍,无疑会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磁学方面,我国有大量记载着与磁有关的自然现象,如极光、太阳黑子的古代书籍。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管子》中就有“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铜金”的记载,东汉的《吕氏春秋注》也有类似的说法,《史记封禅书》记录了用磁石做成的棋子“自相触击”。我国很早就制作出了司南,利用的就是磁石的指向性,后来还通过利用地磁场进行磁化的方法制作出了更为精准的指南鱼。《武经总要》中已有关于磁倾角的记载,比欧洲发现磁倾角早了五百多年。
2. 爱国物理学家课程
谈及科学家,我们往往注意到的是其能力和贡献,其实他们为祖国奉献的热情,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同样值得我们敬仰。如赵忠尧先生,最早发现硬伽马射线反常吸收的科学家之一,他排除万难回到祖国,一生为祖国的发展呕心沥血,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物理学家: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我们应该收集这类爱国科学家的伟大事迹,在物理课上向学生弘扬他们的崇高精神。
3. 现代科技发展课程
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我国新时代的种种发展成果与成就,让国人热血沸腾。高中的物理教材上也有不少展示我国科技成就的内容和对我国重要科研成果的介绍。新时代,我国的科技呈现井喷式发展,取得了大量惊人的进步。如“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检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顺利完成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悟空”发现反常电子信号,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可燃冰试采取得重大突破,量子保密通信干线开通,“一箭双星”发射北斗三号,“复兴号”命名并投入运营,“造岛神器”“天鲲号”下水。教师可以结合高中物理内容,在课堂上介绍以上科技进步,增强学生对祖国科技发展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对物理学研究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唯物论课程
大到对宇宙、星系的探索,小到分子、原子,甚至更小物质的发现,看得到的实物也好,“看不到摸不着”的电场也是,都在证明世界是物质的。物理教学教会学生各个层次的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的各种形式和规律。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提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与物质分不开,没有无物质的运动,也没有无运动的物质,这种认知同样被物理學认可。比如,物理学在机械运动中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原子物理学中也指出,核外电子在绕核髙速旋转的同时,又在自旋;分子动理论指出,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而且与外界的扰动无关。可以结合物理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建立相关德育课程,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2. 辩证法课程
物理学中充满各种马克思主义辩证关系,如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量变与质变等。例如,教师在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三定律、吸热与放热、绝缘体和导体、光的波粒二象性等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规律”教育。比如在透镜成像规律中, 随着距离的逐渐改变,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摩擦力的累积会完成从静摩擦力到滑动摩擦力的质变;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而物态的质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比热等各种物理量的变化;原子核内部正电荷的量变会引起物质种类的质变,这些内容可以渗透量变、质变规律的教育。在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教学中可以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弊,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而物理学上对于光本质的认识很好地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历史上对光首先确定了光的粒子说,后来由于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否定了粒子说进而确定了波动说,后来爱因斯坦通过借鉴量子说,建立光电效应方程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又否定了光的波动说,在反复认识的曲折过程中,终于确定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利用具有物理特色的辩证法的德育课程,可以进一步提髙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研究与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至关重要,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因缺少正确的哲学思维习惯和方法而走弯路。
三、人生品质系列课程
1. 人生指南课程
物理学中有很多和人生成长有关的有趣类比,可以利用这些整合成德育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知识的同时启迪人生。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我们知道,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惯性。从人的发展来看,人成长的过程也具有“惯性”,总想保持原有的状态不想发生改变,甚至受到阻碍作用难以进步,怎么改变这种状态呢?在学习第二定律的时候我们知道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施加外力,也就是需要动力,当动力大于阻力时,人才能获得前进的“加速度”,朝着人生目标前进。而且不管加速度大小如何,只要和人的运动方向一致,必定会进步。在学习能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告诫学生做人做事也有这样的“规律”——付出和收获总是对应的,做事应该踏踏实实,总想不劳而获最终只会一事无成,学习上也是如此,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方能收获更多。
2. 规则法制课程
物理学科和生活紧密相连,生活离不开规则的约束,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引申出很多规则意识和法制意识的课程。如在圆周运动的知识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为什么过上拱桥和下拱桥时要遵守限速规定,在雨天路滑或者过弯时为什么要减速慢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六条提出:“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建筑物的搁板、悬挂物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其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计算可以证明条例的合理性。还可以结合声音特点的相关知识介绍《噪音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在市区噪声敏感的建筑物集中区,产生的各种噪音只要属于商业噪音,都会由公安部门进行管理,甚至可以进行处罚。”讲到紫外线和其验钞用途时,可以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购买伪造、变造的人民币或者明知是伪造、变造的人民币而持有、使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的,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五千元以下罰款。”
3. 人生规划课程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斗争史,每一个重要的科学发展和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的艰辛付出,有些科学家甚至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如法拉第研究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经历了长达近十年的时间,同期很多科学家都坚持不下去,只有法拉第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完成了这一伟大的科学发现;焦耳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于十几年内完成多达四百多次的实验,才为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基础;居里夫妇用了整整四年时间才从多达几吨的矿渣中提取出0.1克的微量镭;卢瑟福对恩师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提出质疑,大胆设置散射实验,在黑屋子长期坚持观察实验结果才分析得出原子核实结构;爱迪生为了找合适的灯丝材料,历经十六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一千多种灯丝材料,前后实验多达七千多次才找到了钨丝这种理想灯丝材料……踏实的奋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实现人生规划的必备要素。教师可以把各种科学家奋斗的例子整合成德育课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脚踏实地,实现人生规划。
四、物理特色德育课程的实施方式
物理特色系列课程成型后,可以采取灵活的实施方式,如针对上述内容,笔者把人生指南课程、规则法制课程渗透在平时的物理教学课程中,讲授到相关教学知识点时适时地进行拓展;结合学校发展的需要,把古代物理学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课程和现代科技发展课程开发成校本课程,丰富学校的选修课教学内容;把爱国物理科学家课程和人生规划课程开发成面向全校师生的兴趣讲座。物理学科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信未来还会开发、整合出更加丰富的物理特色德育课程。
责任编辑 罗 峰
实习编辑 蔡李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