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2019-09-20文发俊

商情 2019年38期
关键词:黑龙江资金

文发俊

【摘要】通过对黑龙江农业水平与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现状的分析,找出黑龙江财政支农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财政对支农的资金渠道较为单一,财政对支农资金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建议扩大支农资金的规模,拓宽支农资金的来源渠道,.调整、优化支农资金结构,健全支农资金的监督、管理体制。

【关键词】黑龙江   财政支农      资金

一、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是国家极度重视的问题,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新世纪中期以来,党中央持续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级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了14个指导“三农”的“一号文件”

指出需要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步伐加速,使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有效且有保障,努力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绿色发展的目标,使得农民收入稳定地且较快增长,使缩小城乡差距的理念加快贯彻落实,确保在目标期限内实现全面小康。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人们的生活保障。黑龙江省是全国的粮食产出大省,承担着亿万人民口粮的责任,“十二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强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凝聚广大农民群众,带动他们奋发进取,由此现代化农业的建设获得了可观的成绩。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粮食连续多年实现增产,产量的数目更是连续三年都超过了12000亿斤。肉、奶、水产品、蛋等“菜篮子”产品的产量可观,可以说是丰产丰收、供应充足。虽然在国家政策下,黑龙江省财政对支农力度有相当的提高,但是在财政对支农的规模上还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支农政策仍有优化的空间与价值。

二、黑龙江省农业水平以及支农支出规模现状

1、黑龙江省的农业水平现状

黑龙江省拥有着广袤的畜牧业和土地养殖资源,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土地总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为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根据《2017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黑龙江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3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5%。从全国视角而言,最具有发展大农业的潜力。

2、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现状

自1978年开始,黑龙江的财政对支农规模逐年扩大,而现代化农业的兴起更是对支农资金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主要通过两类指标来分析:绝对指标(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和相对指标(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选取2013-2017年黑龙江省财政支农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及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进行深入探讨(见表1)黑龙江省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支农支出也保持稳定增长,从绝对指标来看,财政支农的份额从2013年的461.70亿元增长到了2017年的815.16亿元,翻了近一番的增长,说明了财政支农规模的大幅度提高。而财政支农支出所占比重在2013-2016年实现了增长的趋势,但是在达到18.97%之后,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反映出该省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有所下降。

三、黑龙江财政支农主要存在的问题

1.财政对支农的资金渠道较为单一

虽然可以从政府报告以及统计年鉴中查询到,近年来的黑龙江省财政对支农总额一直呈增长状态,同时,相比起其他省份,黑龙江省财政对支农的资金总额也是较高的,然而由于黑龙江省的下属乡镇农村数量较大,每平方米耕地的资金占用率相对来说就小了,也低于其他省份,即支农项目缺口较大。笔者认为这与其资金渠道单一有关,多年来,支农资助成了支农项目的主要渠道,大多数社会或私人部门的闲置资金没有融入该体系从而发挥良好效益。

2.财政对支农的管理體制不完善

目前除了《农业法》以外,黑龙江并未对资金使用原则外的管理办法进行严格约束,对实际操作方式、准则等缺乏明确的法规指导,不能保障资金的有效足额的使用。

除此之外,由于政府部门对这方面的缺乏致使农林牧渔业工作者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同时长时间的资金缺乏会使农民对财政支农失去信心,造成更多的民生问题。

3.财政对支农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

财政对支农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仍是提高资金效率的必要方式,当前从宏观上而言,黑龙江省政府对本级以及下级财政的支农资金的落实缺乏严谨的监督,从微观上而言财政对支农的投入的预算、绩效、审核等缺乏足够的多环节的监管,这使得上级部门的政策无法高效的实施到下级单位和部门,农村的财务关系混乱,以及农民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

四、完善黑龙江省财政支农的对策建议

1.扩大支农资金的规模

农业自身的性质和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现状决定了支农支出的重要地位,支农资金对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发展是影响深远的一项保障。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工业反哺农业成为让黑龙江财政对支农资金提高的又一项因素。但是如前文所述,财政对支农资金每年都在增长,但是其相对规模却相对滞后甚至有减少趋势。自2009年以来财政对支农的情形仍不乐观,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农业的提高才是提高全省经济的重要方向。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也是重要的经济基础,地方财政不应重视非农业领域的发展,而忽视农业的地位。再者,农业的公共产品特性往往会由于政府的非市场机制下的补助带来更好好的经济发展效果。

2.拓宽支农资金的来源渠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的资金有限,更要兼顾不同产业的发展,同时支农资金又对农业的产量提升的影响显著,拓宽支农资金的来源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若在支农资金的引导下,大规模的资金能够投入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这对农业的产量的提升会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能对农业的产量产生影响的除了来自财政的支农资金还有三个主要渠道,分别是来自农村金融机构的定向融通资金、来自农村的非财政以及金融的资金(民间资本)和其他社会资金。从中可看出,除了重视政府的支农资金,还应逐步提高其他各部分的所占比例,才会形成不闲置社会资金使其能够发挥最大效应的局面。

3.调整、优化支农结构

根据黑龙江省的发展特点,无限量的提高支农的支出是不现实的,故而对于黑龙江省的农业的产量的结构优化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对农业的选择投入,可以达到将钱用在刀刃上,使支农资金发挥最大效用的目的。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黑龙江省的水利设施建设不均衡为例,黑龙江地处山区的地带,水利设施建设滞后,造成农田人工灌溉率低的, 再者农田水利的经济性困难使得这方面的技术难以创新,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虽然每年都有提升,但是在黑龙江省内的部分山区仍然产量较为停滞,笔者认为可以建立试点进行水利灌溉,起到先锋以及为未来带来经验的作用,同时加大对水利灌溉相关科技的投入力度。

(2)加强农业科技的投入

加强农业科技的投入,对于农业的产量的提高将带来积极影响,从国外的农业发展中借鉴经验,可知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都是国际领先的。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将会对现代化农业发展以及农业的产量的提高带来显著的积极效果,因此政府应该优先列出投入到农业科技的资金,加大科技创新的比重。

4.健全支农资金的监督、管理体制

黑龙江省的支农资金管理体系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监管财政对支农是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的重要步骤。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支农使用资金竞争机制的建立

通过多个部门竞争,来确定最终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这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同时实现供需平衡的分配方式。

(2)财政支出周转金制度的完善

由于财政周转金是一种有偿分配,该部分资金不再是政府的单方面补助,而是需要占用的下级政府支付相应的费用,这会使得占用资金的下级政府有提高当地GDP的动力,从而达成当年预期目标同时也避免超额申请财政资金。

(3)支农资金监控体系的完善

支农资金的透明化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必不可少的环节,政府可通过加强宣传,让社会共同监督;财政监管部门对资金各环节检查、审核、审批确保资金的最终使用对象都是支農;同时务必对贪污受贿截留的行为严厉惩处,对举报人公开嘉奖从而进一步完善支农资金管理监督体系。

(4)支农资金分配流程的严厉管控

对于各部门竞争中产生的“寻租行为”严厉打击,避免腐败。支农资金需要在透明公平的环境下通过完善健全的程序分配拨付,除此之外,向社会公开资金分配动向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郭军,孔祥智. 新形势下我国财政对农业支持问题研究. 江淮论坛,2015(04):20-25.

[2]侯石安. 中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与财政投入政策选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04):35-38+142-143.

[3]林森,张亚斌. 我国省际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的实证研究. 湖南社会科学,2011(03):132-135.

[4]于苗苗,刘清军. 中国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实证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2014(20):188-192.

[5]王立飞.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农业经济,2012(07):61.

[6]付洪垒,徐莹.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与支出结构研究[J]. 农场经济管理,2016(08):29-31.

猜你喜欢

黑龙江资金
国画《五福临门》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羡慕等
获奖名单
铅笔长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