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就业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2019-09-20刘守威

北方经济 2019年7期

刘守威

摘  要:伴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推进,中国经济面临高质量发展问题,中国经济能否快速转入质量轨道关乎未來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本文基于经济质量转型对新疆就业与产业结构发展质量进行讨论。首先浅析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就业与产业结构研究内涵;然后从指标分析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两个角度对新疆整体就业与产业结构协调程度、结构变动、劳动力吸纳能力及三次产业内部就业结构具体分布状态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新疆就业与产业结构实际情况给出新疆就业与产业结构发展质量提升面临的问题;最后从不同视角切实给出提升新疆就业与产业结构发展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质量转型  就业与产业结构  协调程度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运行状态并不是单就质量问题研究而推进,而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要求,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解决途径。同时,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无法脱离经济结构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其中最主要的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问题;另一方面,实现微观层面有活力、宏观层面调控有度,作为连接微观和宏观的中观结构问题尤为重要。从产业与就业的关系上讲,产业发展带动就业结构转变,就业结构合理分布又会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这种协调关系是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处理好产业部门与就业结构之间协调关系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新疆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开放程度滞后、含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西北边境,就业与产业结构质量发展关系到能否取得最后“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但新疆实行跨越式发展模式,直接跨越到重工业发展阶段,导致产业发展不能有效带动就业结构调整。因此,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成为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动力,伴随新疆作为新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质量问题的解决更为迫切,解决好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协调问题,从就业质量视角带动经济增长的“就业扶贫”发展方式,将成为新疆“十三五”时期经济有效转型的动力之源,同时也为新疆2020年实现南疆地区10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提供理论指导。

二、新疆就业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质量测度结果分析

本文为测度就业与产业结构协调关系,选取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6年全国与新疆统计年鉴的就业与产业部分数据,从具体测度指标(协调系数、Moore值、劳动生产率)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两个角度对新疆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发展质量出现的问题进行测度。分析结果如下:指标分析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具有一致性,从结构表现上看,新疆就业与产业结构协调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就业与产业结构内部分析来看,新疆整体就业水平的良好状况从深层表明新疆农村就业空间大,劳动力剩余比例大,就业潜力大,劳动力输出方面较全国具有竞争力,这是经济落后的表现。新疆就业的竞争力优势,并不代表新疆就业人员素质技能高、就业渠道广,而是相对于全国就业水平而言,在新疆经济低均衡状态下,就业的饱和度较全国水平较低,剩余空间劳动力输入可能性大,构成了经济落后状态下就业的竞争力优势。第二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有待提高,说明第二产业较综合素质低的第一产业滞留的劳动力无法实现输入,造成了第二产业越发展,就业与产业结构偏离度越大,产业结构变动幅度远超就业调整步伐,差距逐渐扩大,就业与产业结构协调性无法得到收敛,进而影响新疆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第三产业虽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但是产业内部就业空间处于饱和状态、服务型部门缺乏创造性,无法扩大就业空间,也导致剩余劳动力无法实现输入,反而具有输出的可能,产业内剩余劳动力输向第一、二产业的可能性较大,进而增加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压力,导致劳动力剩余的恶性循环。

三、提升新疆就业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处理新疆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问题,提升新疆就业与产业结构发展质量,我们需要从就业制度创新、就业人员创新、创业视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业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社会关系视角、五大发展理念角度考虑未来新疆就业与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及具体的发展策略,为自治区实行“就业扶贫”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一)就业制度创新视角

无论从何种角度推动就业与产业结构发展质量,就业制度创新都是提升就业质量的保障,也是实施其他政策与措施的基础,就业制度创新不仅可以从就业在产业中分布的宏观角度实施,整体引导各产业内部就业人数与就业岗位的有效配置,同时宏观制度创新对其他部分外部正向效应明显,不仅以就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并且统一部门资源有效分配与利用,带动整体经济健康有效发展;真正发挥制度作用的是微观就业制度创新,微观层面制度创新设定主要包括就业人员素质创新培训、就业通道的高效布局、就业岗位的协调合理配置。就业人口素质的提升是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基础,是剩余劳动力获取就业机会的资本;就业通道布局是从就业外部环境而言的,扩充就业绿色通道,对减少就业压力,提升各产业内部就业有效输入具有重要意义;就业岗位是关乎整个产业健康稳定运行的必要保障,实现就业岗位与就业人员素质、就业人数的信息的双向透明,对实现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就业人员创新、创业视角

随着经济质量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特别是新疆粗放型经济的进一步转型,致使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面对这样的经济转型模式,应积极发挥剩余劳动力的主观能动性,自发地进行创新创业,就业保障部门应对创新创业人员提供创业的良性环境,提供创新创业的意识、技能培训,进而保障创新创业的质量;对于创新创业个体应不断提升自身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素质,以满足创新创业的客观需求。对于新疆南疆第一产业大量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技能较差,不能满足创新创业的要求,应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优势,包括和田棉花种植、特色杂交毛驴养殖、大枣种植、杏干附加产品生产、特色毛驴肉食品的生产等,以低端绿色产业实现基层农产品创业,促进就业岗位的基层化;同时,乡村旅游对于农村低素质技能的就业人员而言是一个良好的创业机会,充分利用国家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利用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开展农村农家乐服务,实现足不出户的创业模式,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进而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困难的问题。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就是提升经济质量,重新合理配置劳动力在产业结构中的分布,调整各产业部门劳动力剩余或者劳动力短缺的不合理布局。具体应对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无法输出问题,扩大第二产业内部的劳动力吸纳能力,重组第三产业内部空间,扩充就业岗位,为吸收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动力。去产能运用到就业问题上,是指新疆农村综合素质技能较低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即农村人口自然生长率较高,对就业产生较大压力,剩余劳动力基数产能过剩问题,就是要解决低素质技能人员的合理安置与劳务对外输出问题,在控制人口数量在合理区间变动的同时,要提升人口质量,进而为劳动力的有效输出奠定基础。去库存指对于三次产业内部无闲置就业人员、不合理就业岗位设定的去除,实现就业与产业结构高效对接。去杠杆指就业人员在获取就业资源时摆脱第三方人员的控制,严厉制止收取大额中介费用,使就业人员获取平等就业机会、对于工薪杠杆应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利用合理薪资设定、薪资有效发放等要素调动就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成本在就业问题中具体指降低岗位招聘成本、就业人员培训成本、劳动力获取就业资源成本,归根结底是要提升就业人员素质技能,提供就业良好制度保障。补短板是指实行就业制度创新,有效处理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失调问题,实行剩余劳动力创新创业能力,对存在创新创业想法的就业人员提供创新创业平台,精准帮扶有效创业,高质量创业,提升就业人员之间创新意识带动作用,扩大基层创新创业基础,最终提升就业质量。

(四)就业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社会关系视角

传统研究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主要在三次产业如何具体吸纳劳动力、如何扩大就业空间等具体问题,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环境下研究就业与产业结构的社会关系尤为重要,处理就业与产业结构的社会关系是立足于社会经济环境,摆脱研究具体问题而固化的思想,基于研究就业与产业结构的目的在于提升经济体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体落脚点是以人为本,劳动力不仅以生产资料的方式存在,而且应以就业与产业关系的最终受益人身份存在。从社会网络关系視角对就业结构进行分析,不仅扩充了人力资本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于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的有效对接关系意义重大,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十分密切,奠定了基于社会网络关系获取多渠道就业基础。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外,就业渠道与就业平台之间,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三次产业之间、涉外行业与就业之间等一系列社会网络关系统一可以作为扩充就业平台、增加就业通道的社会资本,借此社会网络关系有力扭转就业与产业结构间严重失调问题,摆脱传统就业观念,获取新时代就业理念与就业途径。

(五)五大发展理念视角

对于新疆就业与产业结构协调性陷入瓶颈区间、变动幅度不同步、提升竞争力优势问题,可以构建创新与协调两大就业发展理念。首先,要实行产业内部创新,创建就业岗位,推动剩余劳动力产业内输入;实行就业制度创新,不断提升就业效率和质量,缩小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幅度;还要鼓励和帮扶剩余劳动力创新创业,减少就业压力,提升就业素质。其次,要协调产业间、产业内部与就业结构的平衡性,产业间要控制劳动力不合理的输出或输入,产业内要依据劳动、资本与资源行业类型,协调就业人数分配,实现就业与产业结构合理配置,提升整体就业产业质量;对于不平等就业、贿赂性就业输入、岗位与人员素质不匹配问题,可以引用绿色就业发展理念。从绿色角度对就业输出通道和就业分配制度上给予规定,构建绿色就业通道、绿色岗位配置的新型就业管理理念,解决就业机会不平等问题;对于剩余劳动无法输出,就业与产业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构建开放与共享发展就业理念。开放劳动力思想,不断吸纳与共享就业技术技能,提升劳动力自身综合素质,解决劳动力素质与新型产业无法匹配的矛盾,实现剩余劳动力有效输出。开展劳务境内外输入与输出,促进技术技能交流,缓解区域内就业压力。实现产业间与产业内部就业人数与行业岗位信息透明,及时实现剩余劳动力分配,提升就业效率,整体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H·钱纳里,S·鲁宾逊,M·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新1版)[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Kuznets,S.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M]. Boston: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3]Kuznets,S. Modern Economic Growth: Findings andReflection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73,( 12) .

[4]刘伟,蔡志洲,郭以馨.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研究[J].经济科学,2015,(4).

[5]蒋冰冰.我国工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演进与现状[J].中国集体经济,2012,(10).

[6]朱世英,董长瑞.山东省农业结构与竞争力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7).

[7]王颜齐,郭翔宇,曹玉昆.黑龙江省农业结构与竞争力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