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寿险精算视角解读IFRS 17准则

2019-09-20黄向阳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上海保险 2019年8期
关键词:寿险

黄向阳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黄向阳,1970年出生的湖北黄梅人,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对养老精算和寿险会计有浓厚兴趣,主持完成两项有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或参与过多项寿险市场的满意度调查和消费者信心调查项目。在精算专业的教学中大量使用Excel建模、VBA编程和随机模拟。

一、导论

你们身上原涂着过去的记号,又盖上了新的记号:

这样,所有的解密者都不能解释你们!

各个时代与各种民族都隔着你们的面罩混杂地偷看着;

一切习惯与一切信仰从你们的手势里混杂地谈说着。

——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文化之邦》

IFRS 17的实施压力,在业界已经算是黑云压顶。笔者2018年11月25日在成都参加“2018保险财会会议”,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既然吐槽者无数,自然也不多我一个。

基于笔者在过去一年时间里讲授《精算建模》课程中对IFRS 17的一点学习心得,结合在成都会议上的交流报告整理成文,抛砖引玉,希望对IFRS 17的解读和实施有所裨益。

笔者对IFRS 17的总体评价可以用下面这首打油诗来描述:

服务边际难,履约现金牛。

溯游从之乎,新瓶装旧酒。

第一句说的是作为“泔水桶”(请原谅我的措辞)的合同服务边际(Contracture Service Margin,简记为CSM)。合同服务边际能够为企业在保证偿付能力和合理释放利润的两难冲突中争取到更大空间,值得认真挖掘其潜力,但它也是IFRS 17的主要难点。“履约现金牛”的意思是,各种现金流是建模的基础,它的作用是比较牛的。后两句可以按字面来理解,对很多概念和原则进行一番知识考古式的追根溯源,就可以发现IFRS 17的基本策略。这种策略是:将寿险会计这个大题目分解成若干子问题,每个子问题都是老问题,而且拥有很多相互冲突的答案,IFRS 17试图从IFRS的若干基本原则出发,为每个子问题挑选一个合适的答案,最后将这些答案组合起来。必须承认,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庞大工程,而要真正理解IFRS 17,就必须付出相当的心力,动员所有的知识和技能。说到这里,笔者必须向Robert Posnak致敬,他在1974年领导团队完成了一本寿险会计领域的大著作,这本书是700多页的A4开本,既有深奥的会计理论探讨,又有各种方案和产品的计算表,几乎覆盖了寿险会计的所有重要议题和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IFRS 17的完整文件包括导论(Introduction,缩写为IN),正文及其附录、立论基础(Basis for Conclusions,缩写为BC),示例(Illustrative Examples,缩写为IE)。为便于对照原文,本文采用IFRS 17的引用方式,比如BC1指文本中的BC1段,IE17指文本中的IE17。此外,为了避免翻译可能造成的误解,本文会直接引用英文文本,然后加以解释。

在解读IFRS 17的过程中,可以综合使用三种基本方法:追根溯源、概念辨析、逆向工程。这个排列次序是从研究者的习惯出发,即从文献回顾入手,整理研究对象的演变过程,然后是比较和分析各种概念,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最后是在具体场景下应用这些概念和原则。本文是阶段性总结,所以也采用这个次序。但这种次序比较消耗时间,对业界显然不合适,所以不予推荐。笔者推荐的解读路线是:逆向工程→概念辨析→追根溯源。如果一个人自学,最好还是从对示例的逆向工程入手。借助逆向工程的原因是:IFRS 17的示例仅仅提供数字结果而不是工作表模型。具体操作是,根据示例的条件和解说,用Excel工作表逐步实现整个计算过程,如果数字都能对上,就可以认为理解正确(笔者遇到过最后一位有效数字差1的情形,由于后续的计算结果也会偶尔出现类似问题,所以就认为算是通过)。至于示例在解释中出现的各种原则和算法,暂时不需要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此外,由于概念上更困难的是寿险会计,所以本文仅讨论寿险会计的部分议题。在讨论中还必须融合寿险精算和寿险会计,因此在文中可能会在两个学科之间穿梭,其中可能会出现逻辑脱节或者牵强附会的毛病,希望读者注意,批判地阅读。

二、溯游从之

如果按照IFRS 17的文本次序,从前往后读,就会不断遭遇需要深入解读的概念。本文仅选择若干重要概念,通过文献回顾,揭示其源流,从而部分地证明IFRS 17“新瓶装旧酒”的特征。展开论述之前,先看在导论之前的解读注意事项:

The Standard should be read in the context of its objective and the Basis for Conclusions,the Preface to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and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IAS 8 Accounting Policies,Changes in Accounting Estimates and Errors provides a basis for selecting and applying accounting policies in theabsence ofexplicitguidance.

这段话表明,BC部分和IFRS的概念框架构成了理解IFRS 17正文条款的语境或者上下文,因此原则上要从BC部分入手进行概念的文献回顾和辨析。不过我们还是采用更简便的速成法吧。下面以IFRS 17的三个重要概念为例做一番知识考古,这三个概念是:服务(Service)、合同服务边际和风险净额(Net amount at Risk,简记为NaR)。

(一)服务

会计标准都是字斟句酌的成果,因此选择高频词作为突破口是自然的选择,首选高频词应该是服务。追溯相关文献就可以看到,服务一词有两个来源,一个是IFRS 15为顾客合同确立的原则,另一个是在部分国家的寿险精算和会计实务中的作用。不过主流教科书基本上都没有反映这一现象。主要的解释可能是,大部分国家的寿险会计还是围绕准备金展开的,主要区别是采用净保费、毛保费还是修正值,所以不必关注服务这个更通用的概念。一个旁证是:在推出IFRS 17之前,各国的寿险会计实务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是除少数国家以外,大部分国家的寿险精算课程却是高度一致的,这种精算的一致性与寿险会计的多样性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

那么,该如何界定寿险公司提供的服务呢?从文献中可以找到两个流派,不妨根据其国别命名为“美国派”和“澳洲派”。美国派的贡献是风险释放(Release from Risk)概念,对风险释放的解释可以参考精算师Horn 1971年发表的论文,它也出现在IFRS 17的导论部分的IN6(e)中,可见其重要性。提出风险释放概念的背景是,美国在1960年代末围绕寿险GAAP展开了为期数年的研究,其中一个议题是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是什么?该如何计量?Horn(1971)认为,提议的是传统方式,即把未来的风险隐藏在评估假设中,即隐性方式,而IFRS 17要求采用显性方式,主要通过非金融风险调整(Risk Adjustment for non-financial risks,简写为RA)来实现。此外,Horn的精算假设包括利率风险在内,IFRS 17的RA不包含金融市场风险。澳洲派的主要贡献是服务边际法(Margin on Services,简记为MoS),从字面就能看到它和IFRS 17的核心概念之一——合同服务边际存在密切联系。澳大利亚的寿险精算有一个比较独特的传统,就是和会计保持密切互动,这一点也体现在MoS体系中。服务边际法形成于1980年代后期,因为采用当前假设和更复杂的利润载体,所以计算量很大,以至于很多澳大利亚精算师都会用Fortran编程(这是在30年之前,英国和美国的精算协会最近几年才要求精算专业学生掌握编程)。在2000年之后,澳大利亚的服务边际法开始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工作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在2009年执行的寿险会计准则是这条线索上的一个节点。从逻辑上来说,我国的精算和寿险会计人员更容易接受IFRS 17。令人遗憾的是,正在试运行IFRS 17的险企表示,系统实施涉及太多的数据和细节,所以对这点优势不能抱有太高期望。

风险释放和服务边际表面上差异很大,但是两者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这些联系与IFRS 15和IFRS 17都取得了一致。第一,两者都是以整个保险期间上的时间模式为关注焦点,而IFRS 15所强调的,就是随着服务进度逐渐确认业务收入(Revenue)。第二,两者计量利润的基本路线相同,都是建立一个存量,然后逐期考察存量的变动,将存量的变动计入期间报告利润。会计中有两种计量利润的基本路线,资产负债法和配比摊销法,寿险会计传统上就采用资产负债法,IFRS 17在BC37的结尾部分确认了这个原则:

The total change in the liability for remaining coverage that represents revenue therefore faithfully represents the amount of insurance revenue that theentity isentitled to.

就计量保险业务收入而言,这种计算原则继承了传统的准备金提转差,其中的“剩余保障负债”概念上可以类比于准备金。

可能精算专业和IT专业的人会感到疑惑,为什么IFRS 17要大费周章,在BC部分讨论使用资产负债法而不是配比摊销法?这个问题Posnak的书中已经讨论过,它本质上是一个会计的理论问题。用类似准备金提转差概念计算当期报告利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期利润的计量依赖于对未来责任的估计结果,在很多行业不是这种情况。从服务进度的角度可看得更清楚。比如修地铁的进度当然是基于已经完成的工程量,而不是对未来工程量的估计。这种疑惑在传统的准备金评估方法下可以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传统的准备金评估方法会锁定评估利率,因此过去法和未来法可以得到相同的数字。如果按IFRS 17的要求,每年末的剩余负债评估利率和现金流估计都采用当前假设,过去法和未来法的计算结果就会出现差异。从实务角度来看,这种理论探讨始终无法提供新算法,真的算是纯会计理论兴趣。

(二)合同服务边际

用日常语言来说,合同服务边际就是在比较保守的营业假设下,企业在0-时刻预计在整个合同期内能够获得的年度利润的折现现值之和。合同服务边际是在获得保费收入之前通过估计形成的存量,因此需要找到合理的释放机制把它转化成各个保险年度上的期间报告利润。由此看来,合同服务边际的复杂程度不在传统的毛保费准备金之下,即便如此,IFRS 17还是让合同服务边际承担了更多任务。下面以IFRS 17文本示例中的例1来澄清在起保确认前后与合同服务边际有关的更多细节,为了强调时间差异,我们可以引入0-和0+时刻来放慢镜头。

在0-时刻和0+时刻,根据IFRS 17的原则,可以得到表1中的计算结果。

▶表1 IFRS 17下合同服务边际计算

其中,PVFCI是未来现金流入的期望现值,PVFCO是未来现金流出的期望现值。0-时刻表示评估时刻在收到首期保费之前,因而在这个时刻不应该确认任何资产和负债,首先引起注意的可能是正负号的选择。注意到现金流入用负号而现金流出用正号,在寿险精算中,传统的未来损失随机变量L就是这样使用符号的,L的期望值就是广泛使用的准备金,它等于未来流出现金流的期望现值减去未来流入现金流的期望现值。因此,表1中的PVFC和准备金遵循同一计算原理,这表明IFRS 17继承历史的一面。不过,IFRS 17要求采用现时假设(Current Assumptions),就相当于每年都要重新做一次准备金评估计算,这样就给系统和精算实务造成了不小的数据管理和计算量负担。

在寿险精算中,期望现值的计算是通行法则,它的使用效果取决于目的和为目的服务的场景(Scenarios)。比如仅仅使用死亡率和评估利率,得到的就是净保费准备金;如果加上费用和退保假设,得到的就是毛保费准备金;如果使用比较中性的假设(即最佳估计),得到的就是测试产品利润的资产份额计算表。IFRS 17在建模方法上认可这种做法,更多细节请参考本文第四部分第一节。表1中的PVFC的计算原理更接近毛保费准备金,它所使用的是比较乐观或中性的假设。这样做当然不合适,有违审慎和保守的基本精神,该如何体现审慎呢?IFRS 17在这一点上用显性方式替代了传统的隐性方式。

传统的准备金体系,如Horn(1971)的描述,采用的是隐性方式,即采用相对悲观的场景来计提准备金,然后随着业务过程的展开逐期释放利润。这种做法让很多人感到不满,基本原因是两个:其一是对未来的风险准备隐藏在假设中,这是一种很间接的方式;其二,在这个体系下,准备金必须同时实现两项功能,一个是用审慎原则维持偿付能力,另一个是以合理的速度释放利润。IFRS 17的解决方案是:除PVFC之外,再引入非金融风险调整,在0-时刻,两者合并就得到了合同服务边际。可以设想的分工是,RA负责调整风险导向的要求,CSM负责调整利润释放速度。由此可以得到合同服务边际的一个通俗说明,它计量的是在相对悲观的场景假设下,险企对这个合同组的盈利能力的估计。PVFC代表的是相对现实的利润估计,非金融风险调整代表的是审慎原则,它是一个负债项,通过逐期释放来实现Release from Risk原则,同时维持合理的偿付能力水平。这就是在表中的0+时刻完成的资产负债表,刚刚收到的毛保费900是资产,对应的负债项有三个:PVFC、非金融风险调整和合同服务边际。IFRS 17对非金融风险调整的规定很少,笔者感觉到这个做法赋予险企以相当大的自由度,用来控制利润释放速度。

合同服务边际已经足够复杂,但是IFRS 17还是给它压了更多担子,让它吸收未来的很多波动,关于这些细节这里不再赘述。只能表示,CSM就是一个“泔水桶”,它是一个很灵活的工具,其灵活性和潜在的能力也许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范围,但笔者认为不宜指望它能够简化险企的财务报表。

(三)风险净额

分割寿险产品的保障成分和投资成分,这是IFRS 17确立的一项原则,也符合“保险姓保”的大趋势。问题在于,IFRS 17的文本中仅仅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例子并没有直接回答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传统的两全寿险和终身寿险是否应该把退保现金价值和风险净额区分开来?

回顾文献,至少可以看到在一个世纪之前,美国寿险教育领域的主要人物侯百纳就提出过分割保障和投资成分的观点:各种对比表明从资本化的角度,保单与股票和债券是相同的……人寿保险的安排本身没有什么秘密,唯一不幸的是由于其命名引起的神秘性,而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也许用“债券”比用“保单”更合适方便。“法定准备金”这个词也应避免使用,而应改用“偿债基金”,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更简单易懂。“存款”也许应用来替代“保费”更具有表达力上的优势。

侯百纳的观点自提出以后,并无多少人响应,即便到今天仍然显得很激进。背后的原因恐怕不是学理和逻辑,而是这种分割的观点会破除寿险产品的神秘性,提高销售渠道和普通消费者的产品认知能力和议价能力,从而损害寿险行业中若干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这次IFRS 17的立场与侯百纳的有相通之处,自然也就激起相似的反应。之所以说相似,是因为许多国家的寿险市场上的产品构成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的捆绑式寿险产品的地位有所下降。

细读IFRS 17在BC33和BC34中的解释,可以发现IFRS 17的论证方法与侯百纳接近,强调了寿险产品与存款的相似之处。首先是与银行业务进行类比,银行不会将存款确认为业务收入;其次是指出有些寿险产品包含类似存款的部分,这个部分是否返还保单所有人和是否发生保险事件无关。这个逻辑看起来可以套用在传统两全和终身寿险的现金价值上,因为在清算假设下,保险公司就必须向保单所有人支付现金价值。但是BC34的上下文似乎是在针对某种具体的寿险产品,即设有独立账户且给付金额取账户余额和定值金额的产品(比如投连险),也许他们无意把结论推广到所有带有储蓄成分的产品。表达最清晰的是B34的最后一句:

In the Board’s view,the insurance benefit is the additional amount that the entity would be required to pay ifan insured eventoccurs.

委员会认为,保险给付是在发生保险事件的时候,实体将被要求支付的额外金额。如果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可以套用在所有寿险产品上,就可以认为,对于两全险和终身寿险,“真正的”保险给付等于保额减去现金价值或者金额相近的准备金,即相当于传统的风险净额(NaR)。这种做法的逻辑后果就是,这些保单的保费收入必须分割为保障保费和储蓄保费两个部分,而后者不是保险业务的收入。

看来在“保险姓保”的背景下,侯百纳的观点有复活的趋势,不过IFRS 17却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真正的保险给付在概念上就是风险净额,也没有专门论述退保金的计算方法。此外,委员会在BC18中表达了不宜去捆绑(unbundle)的基本原则:

The Board developed requirements to account for both the financial and service componentswithoutunbundling them.

传统两全和终身寿险都是典型的捆绑式产品,对它们不做去捆绑处理的边界在哪里?这是一个不甚明确的问题,只知道在估计未来盈利能力的时候,寿险产品的投资和保险成分是不会分离的。

三、众口难调

寿险业务给会计准则造成的困难源自其自身特点,突出表现是:长期性、不确定性和绑定保障与投资。这些特点及其困难是长期存在的难题,可以说,都是逻辑上不存在最佳答案的问题,加之会计信息牵涉众多利益相关方的切身利益,因此任何以寿险业务为对象的会计准则,都会招来众多言之有据的批评意见。在这个意义下,虽然经历了20年的讨论和斟酌,但IFRS 17只能是寿险会计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不是终点。考虑到这一点,从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尺度来看,具体概念和计算规则恐怕都是可变的,因此基于原则的基本思路更加合理。我们在解读和实施IFRS 17的过程中,也应该适当地关注一下稍微玄虚一些的议题。通过有些务虚的讨论,去理解这些原则,以及可能隐藏在原则之后的“原则之原则”,即各种原则和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当然,这部分工作可能需要高校的研究者来承担。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如果充分讨论了各种意见,并形成足够清晰的文档,则下一次的大调整就不至于反复提出老问题和老答案。笔者认为,如果Posnak的著作得到了充分重视,寿险会计领域就不会出现这么多重新造轮子的讨论。

(一)BC BC部分是各种方案的战场

在IFRS 17的文本中,导论的IN6列举了7个主要原则,不过要想吃透用好这些原则以及稍微次要一点的原则,还是需要更多解读和辨析。这项工作从BC部分(IFRS 17的Basis for Conclusions,即论证基础)入手比较简单。BC部分设立了很多议题,每个议题之下都有对各种可能方案的讨论和比较,有些方案被否决,有些方案被接受,但它们无疑都具有一定合理性:有些拥有很长的演变历史,有些则一直处于争议之中。读BC的时候,每每仿佛置身战场,各种方案都在大声喧嚷,好在IFRS 17委员会的决定大多没有颠覆笔者的原有立场,这可能要归功于此前读过Posnak(1974)的一些理论思考和辨析。

更有趣的是,IFRS 17有时还能提供治愈系的观点。比如BC151对期望现值的理解:

An expected present value is not a forecast of a particular outcome.Consequently,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ltimate outcome and the previous estimate of expected value are not‘errors’or‘failures’.The expected value is a summary that incorporates all foreseeable outcomes.When one ormore of those outcomes do not occur,that does not invalidate the previousestimateof theexpected value.

首先指出,期望现值不是对个别结果的预测,这一点是期望现值的计算公式决定的,但的确值得强调,因为很多人在使用概率统计模型的时候,会倾向于认为得到的结果是某种预测。关键是最后一句话,就是说即使我们事先设想的可能结果并没有发生,也不应该认为此前对期望值的估计就无效了。这段话可以理解为一个层级很高的指导原则,即营业预测的结果和实际营业过程之间会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利润的出现,但是这里并没有预测错误或预测失败的问题,精算和财会人员要做的是不断调整未来的假设。

(二)原则之间的支配与冲突关系

习惯于数学教材和标准化教材的人,大都希望能建立一个自顶向下的逻辑框架:首先建立几个公理,然后从公理演绎出若干定理,然后推导出具体的计算规则。遗憾的是,这种理想的清晰结构仅仅存在于高度成熟的数学分支中,至于像IFRS 17这样的实用标准,只能说,各项原则之间存在一定的层级关系。读者感到更棘手的问题是,部分原则在逻辑上可能存在冲突,另一些原则可能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发生冲突,在实际应用中必须掌握取舍和权衡的尺度。

对精算专业来说,要理解IFRS 17的逻辑,还必须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概念框架有所了解。这个概念框架能够沿用至今,说明它在实践中证明自己能够适应大量具体场景,没有遗漏重要维度,并且在长程推理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谓长程推理,指的是从某个原则出发,进行一系列推理,最终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在长程推理中表现最佳的例子是数学公理,从这些公理出发,加上实际应用场景,经过漫长的推导和计算,就能够获得非常复杂和有效的数学模型。

下面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概念框架。

目标:为当前的和未来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有用的信息。

信息的基本属性:相关性和忠实表述。相关性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预测价值、确认价值和反映具体实体的重要特点。忠实表述包括三个维度:完整性、中立性和无差错。

扩展属性:可比性、可证实性、及时性、可理解性。

普遍存在的约束条件:成本。

下面做一点简单理解和解释。不管是会计、精算还是统计,信息的相关性或者说决策有用性都是最重要的属性。忠实表述的三个维度中,完整性是很难满足的要求。在扩展属性中,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对精算专业人员来说是比较大的挑战,同时它也要求保险业的专业人员能够利用合理的类比方法揭示保险产品和其他金融产品之间的相似性。这些都是专业范围的问题,需要特殊说明的是“可证实性”。可证实性意味着要求所使用的数据和信息都能够追溯到可靠的信息来源,比如单据或者记录,在实务中这个要求是可以操作的。

成本约束对于项目实施来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人力、财力、时间和算力四个方面来理解。IFRS 17经常使用的措辞是,实体应该在合理的成本和可用的信息之下形成合理的判断和取舍。上述四个维度之间有一定的交叉和互换关系,比如花更多的钱有可能缩短项目时间、提高计算能力,但是每个维度都有上限,不能完全相互取代。大致说来: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比如,正在试行IFRS 17的险企发现合适的精算、财务和IT人员都比较缺乏,而专业人员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如果不是投入极高的成本,就必须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获得。系统的重新设计和改造是软件工程的专业领域,也必须留足时间,软件工程领域的名著《人月神话》中已经证明,投入大量人手和资金并不能加快系统的定型速度,相反可能陷入欲速则不达的窘境。算力包括系统的存储能力和算法运行速度,当前可用的计算机技术手段也是有天花板的,仅仅靠花钱只能解决部分问题。

目前IFRS 17的实施日期被推迟了一年,但是对于很多中小险企来说,时间仍然非常紧张,业界有声音提出最好形成供中小险企参考使用的简化版本,具体内容还不好确定。

四、逆向工程法

IFRS 17是基于原则的,在文本中给出的例子很少,仅仅在示例(IE)部分给出了若干个例子,其中例9有少数内容无法再现,剩下的例子都可以用逆向工程来实现。例2和例6的内容比较丰富,可以作为练习原型建模的重点。IE部分的例子都是高度简化的原型,利用工作表建模,结合其中的文字解释部分,还是可以得到一个总体上的判断:从精算专业来看,现有的建模流程、技能和精算公式的推导原理,都可以移植过来,尤其是,传统的准备金递推公式和利源分析原理可以用来推导IE中的调节表,比如IE17和IE20。

(一)建模流程基本没有变化

现金串流是金融建模的起点,在IFRS 17中也是如此。B38指出,估计现金串流的起点是场景组(Scenarios),场景组反映了所有可能结果的全部范围。实际上,“场景”在附录B和BC部分都是高频词,就像“服务”一样,场景自然成为关注焦点。这里再次出现了名词复数问题,中文名词没有复数,有些时候只能通过上下文来判断,我们在解读中遇到最多的是Cash flows和Scenarios这两个复数,翻译成中文以后有可能导致的误解是,将复数形式误解为单数形式。用统计学术语来说,每个场景包含多个变量的路径,它的数学形式是矩阵,而场景组描述的是多维时间序列的若干实现,实际计算中就是一系列矩阵,或者说构成一个张量。我们知道,多维时间序列处理起来很困难,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很难得到合理的估计,落实到寿险业务的具体场景中,这种估计就更加困难。因此B38所描述的建模框架,真的是一种原则性的指导,BC150有更加通俗的解释。

B38 The starting point for an estimate of the cash flows is a range of scenarios that reflects the full range of possible outcomes.Each scenario specifies the amount and timing of the cash flows for a particular outcome,and the estimated probability of that outcome.The cash flows from each scenario are discounted and weighted by the estimated probability of that outcome to derive an expected present value.Consequently,the objective is not to develop a most likely outcome, or a more-likely-than-not outcome,for future cash flows.

在BC150中,计算期望现值涉及三个步骤:识别每一个可能场景、计量该场景下的现金串流的现值、估计该场景的发生概率。这个原则上成立的算法描述适用于大部分金融建模。

BC150 In principle,determining an expected present value involves the following steps:

(a)identifying each possible scenario;

(b)measuring the presentvalue of the cash flows in that scenario—paragraphs BC185-BC205 discuss the discount rate;and

(c)estimating the probability of that scenariooccurring.

(二)精算公式表达的两个细节处理

让精算专业颇为不爽的是,IFRS 17没有提供一套公式,为此笔者在完成示例建模的基础上,自行编写了一些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发现IFRS 17不提供公式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些公式写出来的确太繁琐。在建立精算公式的过程中,至少需要做两个特殊处理。第一,严格说来,在各个评估时刻需要区分该时刻之前和之后,造成这个麻烦的根源是使用现时假设,必须在每个评估时刻更新假设。以初始确认为例,这个时刻是0,但是在计算CSM的时候,评估时刻是0-,即还没有发生保费收入;而在0+时刻,已经收到保费,就可以重新评估并建立资产负债表了。以后每个评估时刻严格说来都要处理这个问题,但是这样太繁琐,所以除了0时刻前后,很多时候还是放弃这种严格区分,转而寄希望于从上下文来确定具体时刻。第二,折现利率和现金流假设在公式中需要两个时间下标,一个标注评估时刻,另一个标注在这个时刻对未来现金流的估计。这个细节好像不宜简化。目前的有利条件是,在精算人员熟悉的利率模型和选择生命表中,很多变量都是带有两个时间下标的,所以这个要求增加的额外负担是有限的。作为一个简单应用,下面用公式来描述和推导例2的IE17中的调节表。

以IE17的调节表中的第一列为例,该列展示了从期初余额调整到期末余额的分解过程,其中的勾稽关系应该是普遍成立的,既然如此,那么推导出相应的精算公式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两边同时乘以1+i0,通过一些简单变形,就可以得到:

这个公式和传统的准备金团体型递推公式在逻辑上基本相同。

例2中使用的精算假设有一个巧合的地方,简化了我们的分解工作,即在0-时刻和1-时刻的未来折现利率和在相同未来保险年度上的现金流假设都恰好相同,所以将公式右边描述评估时刻的时间下标从0改成1,就可以得到:

在上述公式中,评估时刻没有使用严格意义下的0-和1-。

图1给出了这个分解公式和IE17调节表的对应关系。

▶图1 分解公式和IE17调节表的对应关系

注意,最后一个公式右边的200和1.05都是在1-时刻的精算假设,在这个例子中恰好和0-时刻的精算假设全部重合,所以结果比较简单。如果发生了变动,就需要用下面一节说到的“加一项再减一项”的方式,增加新的变动项目来说明这些变化,在例2的IE20中会用到更多分解项。

(三)传统利源分析原理与IE IE2020调节表的推导

用利源分析的格式呈现财务报表是IFRS 17提出的要求,这项要求可以理解为传统方法的自然扩展,因为现有制度是要求在精算报表中披露利源分析。不过两种利源分析的结果看起来差别比较大。

从精算专业角度来看,用资产负债法来理解年度报告利润比用配比摊销法要简单一点。基本原理是,年度报告利润等于权益的变动,通过简单变换,可以得到本年度报告利润等于本年度的资产变动减去负债变动。

根据这个基本公式,就可以将利源分析分解为对资产变动的分解和负债变动的分解。之所以说IFRS 17要求的Reconciliation列示和利源分析一致,原因在于它给出了各个负债项的分解形式,从中可以看到造成负债变动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寿险精算中的利源分析是管理会计中的差异分析方法的应用,其基本公式可以用差异分析中的单变量替换法推导出来。所谓差异分析,是比较实际结果和预计结果之间的差异,预计结果通常作为比较基准,在IFRS 17中已有的历史假设是一个自然选择,在传统方式中也是如此。重要的不是对未来预计的对错,而是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单变量替换法看起来比较简单,它适用于各个变量之间存在近似线性可加关系,或者说以线性关系为主的情形。以三个变量的分解原理为例,通过持续用加一项减一项的操作,就可以实现单变量替换。现在要比较的是两组假设之下的差异,即

其中,A项计量的是在固定y0、z0的条件下,x的取值变化造成的影响;B项计量的是在固定x1、z0的条件下,y的取值变化造成的影响;C项计量的是在固定x1、y1的条件下,z的取值变化造成的影响。在传统的利源分析中,可以将年度报告利润视为函数,主要影响因素如利率、费用和死亡率视为自变量,通过比较两组自变量取值下的年度报告利润,就可以得到利源分析的结果。下标0对应的是评估假设,下标1对应的是同期的实际营业过程得到的经验数据。必须注意的是,上述分解公式是有次序的,如果改变次序,则得到的结果会有不同,具体反映是寿险产品的利源分析公式虽然有公认的一套形式,但实务中却有多种分解形式,而且在有些极端情况下会得到不合理的结果。幸运的是,在传统的寿险利源分析中,利率、费用和死亡率这三个基本变量的关系是以线性项为主,主要的交叉项来自利率和费用率的乘积,因此分解次序一般说来对寿险产品利源分析的计算结果影响很小。我们在IE20的分解中使用了变量替换法,可以自然地推导出IE20中的分解结果,这里就不再展示。

五、结语

IFRS 17的实施和落地涉及大量数据和细节,会非常繁琐,不过对于初学者,可以把它的基本精神归结为三个高频词:services、scenarios和expected present value,即服务、场景组和期望现值。其原型的算法实现与传统的精算方法并无断裂可言,最重要的改进可能是用显式方法将PVFC拆分为RA和CSM两个部分,而如何充分挖掘RA的潜力恐怕是一个重大课题。

从这三个高频词不难看出,理解和运用IFRS 17要求融合会计和精算。如果单纯从建模技术来看,恐怕会计师面临的困难还会超过精算师。融合会计和精算,这个观念由来已久,也是历史上第一位精算师James Dodson的工作原则。Dodson在1750年代完成了早期的寿险精算模型,为第一家遵循科学原则的人寿保险企业Society for Equitable Assurances奠定了数理基础。Bellhouse在《生命的租约:寿险合同与精算学在18世纪英国的出现》(Leases for Lives:Life Contingent Contracts and the Emergence of Actuarial Science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中第117到第118页指出,Dodson认为自己是一个会计师(accountant),他在用期望现值法得到保费之后,用现在被称为资产份额法的展开过程来演算这个保费的可行性。Dodson的计算表格与现代的资产份额法在计算原理上并无二致,阻碍资产份额法普及的外部原因是算力不足,所以精算师们差不多等了两个世纪,在有了电子计算机以后,才开始大量使用资产份额法。而资产份额法是沟通会计和精算建模的有效工具。回顾过去两个半世纪的历史,推动精算方法变化的两个驱动力就是利润计量和算力飙升。

因此,笔者希望大家思考一下:看来,Dodson和侯百纳都会在原则上赞同IFRS 17,那么,IFRS 17是在强大算力支持下的返璞归真吗?

猜你喜欢

寿险
增额终身寿险并非“稳赚不赔”
Lévy模型下的最优寿险、消费和投资
赶超年金险 增额终身寿险值得买吗
为什么终身寿险比定期寿险贵这么多
影响抚顺市望花区居民购买商业寿险的因素分析
设立合资人寿险企的实务分析
消费者特质对保障型与投资型寿险需求的影响
——基于公司微观保单数据的实证检验
我国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
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哪个好
万峰痛批寿险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