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永驻 使命在肩
2019-09-20韩金鑫
文/韩金鑫
王海是中国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级技师,中车资深技能专家。曾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技术能手、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首席技师、龙江工匠等诸多荣誉。
1987年,王海初中毕业,进入公司,成为一名电焊工。和大多数职工不同的是王海是接班入厂的,不是科班出身,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和技校生相比王海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周围老师傅和工友并不看好他,觉得他学历低、文化底子薄,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怎么办?是随波逐流还是迎头赶上,王海暗下决心,一定要争口气,干出个样儿来让大家刮目相看。他坚信“勤能补拙,只要肯付出,就一定能做到”!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努力却是无限的。为了弥补文化底子薄的不足,王海给自己定了条规矩,每天坚持阅读专业书籍两小时,这个好习惯王海一直坚持到今天。另外他把学习的出发点定位在工作实践中,往往拿起焊把一练就是大半天,人被焊烟呛得头晕眼花,眼睛被弧光晃得又红又肿,胳膊和腿上烫的尽是伤疤,可事他从未退缩。
师傅曾教育王海说:“一道焊缝就如同一个签名,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用户的检验。”王海默默地记住师傅的教诲,无数个日日夜夜,他始终坚守在生产现场,焊花伴随着聚精会神的面孔,闪耀着执著追求和坚持不懈的光芒。
向原有的旧工艺、旧方法挑战,是王海和其他焊工的不同之处。1998年车间生产澳大利亚粮食漏斗车,当时支撑梁与侧梁焊缝是用手工电弧焊还是气体保护焊,还需要实际验证,大家心里都没有底。于是王海决定采用气体保护焊做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多次试验,王海最终找出最佳的焊接方法,采用他的方法,焊缝成型美观,波纹细腻,而且一次可以焊接两米,减少了焊缝接头。澳大利亚粮食漏斗车生产期间,外方监造怎么也不相信这道焊缝是手工焊接的,以为是自动焊。经常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王海回答到:“就是不管干什么活都认认真真干好,把每一道焊缝都当作考试,把活干到极致,当时他的想法特别的简单,就是做最好的电焊工。
就是靠着这种能吃苦、肯钻研的精神,王海很快掌握了气体保护焊的焊接方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焊接方式。在2001年公司气体保护焊技能大赛中,王海一举夺魁,获得CO2工种状元称号。他总结提炼的“王海操作法”应运而生!在2004年荣获“黑龙江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
2006年,公司指派王海和13名同事组成售后服务团队,赴澳大利亚对粮食漏斗车和煤炭漏斗车进行售后服务,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对裂损芯盘进行焊修。当时芯盘焊接处于仰焊位置,需要焊接四层十道,焊后要进行超声波和磁粉探伤,操作难度极大。外方监造怀疑中方操作人员的焊接水平,就用照相机记录每个人的操作细节,生怕有半点儿疏漏而影响焊修质量。王海带领团队用完美的焊修质量、精确的检测过程,让澳方监造十分佩服。他们通过翻译人员对王海说:“没想到中国有这么优秀的电焊工,你们的操作非常专业和规范,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像你们这样高水平的焊工在澳大利亚年薪可以达到100万人民币,如果你想留下,我可以帮忙。”王海婉拒了邀请,因为他放不下热爱的祖国和培养他的齐车公司。
2012年,齐车公司创立了第一个焊接金蓝领工作室,几年来,工作室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国家级王海技能大师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的为“全国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被中华铁路总工会命名为“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荣誉称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2018年9月26日,习总书记视察中车齐车集团讲到“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优势,乘势而为,做强、做优、做大。今后,王海将和工友们一道,沿着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树立远大理想,肩负时代重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初心永驻心间,将使命勇担肩上,托起巨龙腾飞,书写追梦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