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远流长的中华桑文化

2019-09-20赵佩霞

农村.农业.农民 2019年17期
关键词:蚕桑桑树

赵佩霞

我国桑树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桑树种类分布最多、人工栽培桑树最早的国家。作为世界栽桑养蚕的发源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

中国自古以农桑立国,数千年来,蚕桑业一直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不仅为中国农耕社会的国泰民安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同时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国蚕桑丝绸文化。

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桑树所特有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被进一步挖掘、拓展。一个以种桑为中心的“桑产业”正在全国逐渐形成,桑产业有望成为我国新兴产业中的一枝新秀,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桑的历史探究

桑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木本植物,在南纬10度至北纬50度之间均有分布。目前,亚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都有自生的野桑,种桑养蚕的国家约20个。

我国东北至西南各省区,西北直至新疆均有桑树栽培,分布极为广泛。我国桑园面积居世界之首,目前有1200多万亩,分布在28个省区、700多个县,有800多万农户从事桑蚕产业。每年桑蚕茧生产总量约占世界产量的80%,在国际市场具有绝对数量优势。

我国拥有桑属植物15个种和4个变种,其中有长穗桑、长果桑、黑桑、华桑、细齿桑、蒙桑、山桑、川桑、唐鬼桑、滇桑、鸡桑等11个野生桑种,《齐民要术》等古籍中详细记载的就有数十个。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桑树种质资源。目前,全球保存桑树种质资源约有7000份次,我国保存约有3000份次,是世界重要桑树种质资源库之一,其保存种质的数量及种类均居世界首位。丰富的桑树资源,是中国成为蚕桑业起源国的必要物质条件,也是未来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基本要素。

可以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出现为初中历史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提供了新方向。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历史核心素养,并且以其为指导积极探索高中历史教学新课堂。

湖桑桑芽

蚕好缫丝白,桑叶的产量和质量关乎养蚕的成败和丝茧的优劣,养好蚕,优质丰产的桑树是它的基础保障。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需要,不断培育出适宜的优良桑树品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人民培育出优质丰产桑树品种———鲁桑。隋唐时期,除鲁桑外,还有白桑、鸡桑、胡桑、黄桑等。发展到宋元时期,人们把当时北方各种桑树品种归纳为荆桑和鲁桑两大类。鲁桑多葚,枝干条叶坚劲,叶薄而尖,其边有瓣,根固而心实,适宜养小蚕;荆桑少葚,枝干条叶丰腴茂盛,叶圆厚而多津,适宜养大蚕。至明清,湖桑在太湖流域首先广泛栽培。湖桑是通过嫁接鲁桑所选育的优良品种,叶大而厚且多津液。湖桑的形成是中国古代蚕业科学发展史上一项突出成就。

湖州桑基鱼塘之夏

近现代主要桑树品种是鲁桑、白桑、广东桑。鲁桑以浙江、江苏、山东等省栽培最多。白桑集中在我国东北、西北及西南等地区。广东桑以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栽培最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桑树品种不断更新。特别是21世纪以来,通过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等方法,不断选育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全国桑树良种化普及率达80%,为省力化养蚕作出重要贡献,极大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

最新桑树基因组研究成果重新界定桑树属蔷薇目,而不是传统认定的荨麻目。桑树基因的进化速度是同属于蔷薇目的苹果、葡萄、桃、李、杏等的3倍,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桑树基因组重新界定是桑树学科百余年来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标志着桑树育种研究进入分子育种时代,将极大地推动桑树育种、资源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改变,我国蚕桑优势产区随之变迁、发展,为蚕桑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隋唐以前,黄河流域的蚕桑生产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河北、山东一带是蚕桑业最为发达地区。宋代以后,随着北方人口和经济中心南迁,蚕业中心出现明显的“北桑南移”。伴随“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南宋时期太湖流域成为新的蚕业中心。至明清,长江流域发展为全国蚕桑和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近现代我国蚕桑生产形成了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五大优势产区,生产方式和产品特点各具特色。21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蚕桑产业呈现“东桑西移”趋势,并带动了“东丝西移”。同时在西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西作为全国“东桑西移”的主要转入地,也成为“东丝西移”的最大承接地。

“锄头自有三寸泽,斧头自有一倍桑。”在数千年的生产实践中,我国人民创造性地发明了多种桑树栽培技术,在桑苗繁殖、良种选育、嫁接技术、老桑复壮、树型养成、桑园管理等方面积累了系统而完整的生产经验。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低干桑、中干桑和高干桑三种树型,并逐渐由桑树自然生长向人工修剪定型发展,这项技术进步是我国在桑树栽培管理方面的重要贡献。“三腰六拳法”修剪枝方法、“袋接法”嫁接技术等桑园管理传统技术至今仍被广泛采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劣种改良种、高干改低干、稀植改密植为核心,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桑树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桑的文化渊源

在中国,桑树不仅是重要的经济林木,还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象征。蚕桑文化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源头,从古至今始终伴随中华农耕文化发展进程。经久繁荣的蚕桑业孕育了蔚为壮观的蚕桑文化,它以桑树为载体,用农桑典故和农桑诗词记录生产生活,用神话、典故和诗词等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创造出种类繁多、底蕴深厚、传承至今的农桑遗珍。

桑林是天虫的栖息地,先民从蚕化蛾、蛾升天中,崇拜天虫,继而崇拜天虫赖以生存的桑树,将桑树作为神树扶桑的化身。神树扶桑的概念至迟在商代就已形成,传说其高大无比,上至于天。《淮南子》记载:“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先民将扶桑神树喻为通天工具,以其祈福,更容易得到神灵的庇护,故而桑林成为古时祈雨、求子、祈福以及祭祀活动的理想场所。《吕氏春秋》中记载商汤桑林祷雨的故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桑林也是古时男女幽会的地方。《诗经》云:“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传说上古伟人伊尹、孔丘均生于空桑之中。

灿烂的文化遗产是当地农桑文化兴盛的历史见证。桑基鱼塘是世界传统循环生态农业的典范。它是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高效人工生态系统,是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常见的农业生产模式,其最独特的生态价值是实现对生态环境的“零”污染。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至今约2500年历史,现有桑基鱼塘面积约12万亩,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中最集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种养区域。该系统内钱三漾遗址有“世界丝绸之源”的美誉。2017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山东夏津县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是集桑树种植、桑产品加工、桑文化于一体,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开创了以桑治沙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桑树种植面积达5万亩,有百年以上古桑树2万多株,千年以上古树500株,是中国现存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

以传承嫘祖文化为特色的四川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有5000多年历史,是中华蚕桑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至今保存着蚕桑农业遗址、野生桑树类型以及丰富的蚕桑生产经验。

桑皮纸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又被称为“汉皮纸”,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被称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桑皮纸制作技艺工艺讲究,古时常被朝廷用于书写重要官文。1300多年前传到中亚“丝路手工艺之都”撒马尔罕,经此西传至阿拉伯、小亚细亚,直到欧洲。至今,我国安徽、新疆和山东等地都有桑皮纸制作之乡。桑皮纸记录了中国造纸术的辉煌,也为人们了解古代丝路文化提供了一扇窗口。

我国自古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种田植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桑树渗透到人们的语言文字、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方方面面,人们常用桑及其与桑有关的物象作比喻,其中精辟的成语、典故被世代传扬,很多至今耳熟能详。

种桑植麻、种地养蚕为古代农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人们用桑田泛指农田,以“桑麻”“农桑”泛指农业生产。唐朝诗人孟浩然留下著名的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因桑和梓是古代家宅旁普遍栽种的树木,桑梓之地,父母之邦,后世即以桑梓作为故乡的代名词。同义词还有桑里、桑井、桑枌、桑域等。桑制用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更是随处可见,如桑枢、桑斧、桑叉、桑弧等,久之,被赋予更广泛的寓意。

古人以为桑榆是日落之处。《淮南子》中记载:“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后以桑榆比喻晚年的时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桑的价值利用

“我劝世人勤务桑,务得桑成无价宝”,桑树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多类果树和林木之中独树一帜。我国蚕桑资源利用独具特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在果用桑、饲料用桑、生态桑等方面的开发研究上取得显著成果。在新的历史时期,桑树资源不再只为蚕而生,其在保健食品、医药用品、果酒饮料、畜禽饲料、化妆品以及新型材料等更多的领域,有望形成强大产业聚群,在生态保护、脱贫攻坚和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夏津古桑

桑葚

毋庸置疑,桑叶作为家蚕最重要的食粮,桑树资源仍然是蚕桑业发展的基础。不断培育出适宜省力高效生产需求的更优质的桑树品种是蚕桑业发展的保障。

桑树浑身是宝。《本草纲目》称其为东方神木,其枝、叶、根、果、皮等皆为良药。桑叶、桑葚有几千年的药食同源历史,国家卫生和健康委认定桑叶、桑葚为药食同源物种,而桑白皮、桑枝可用于保健食品。

桑叶养分全面,富含17种氨基酸,粗蛋白含量为18%~28%,是一种优质蛋白质资源,也被称为蛋白桑。一亩桑树的嫩枝叶产量(每年可多次采割)折合蛋白质饲料量相当于2~3亩大豆的产量,单位面积的产叶量高于苜蓿37.2%、杨树叶51.2%,高产桑园年公顷产叶量可达45吨,是目前木本叶用植物中产量最高的树种之一。我国饲料粮缺口巨大,不得不依靠进口大豆来支撑,开发桑叶畜禽饲料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桑树是经济林中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生态林中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树种,是多元开发、绿色发展、生态扶贫的极好树种。2018年9月,向仲怀等8位院士联名提出加快推进桑产业,建议把发展桑产业纳入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开发项目。

桑树独特的营养价值和医药保健价值适宜特色种养和采摘旅游相结合的休闲农业,尤其是随着科技发展,深加工水平的不断提高,应将桑树资源融入食品添加剂和基料、保健食品、医药原料、果酒桑茶和新型材料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朝阳产业,不断延长桑产业产业链条,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植桑养蚕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低、技术门槛低。在多山少地缺水的西南部地区,种桑养蚕效益高于种植甘蔗、玉米、黄豆等农作物4至5倍。桑蚕产业成为西南部地区产业扶贫、产业富民的重要抓手,绿叶银丝正在织就村民的致富路。

桑树根系发达,具有极强的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功效。在干旱沙地中,同样30年生的树种,桑树的生长量是刺槐、榆树的5倍,被当作北方生态环境建设中首选树种之一,对于石漠化、沙漠化、盐碱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治理和利用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价值。

新时期的“一带一路”为桑蚕产业发展带来可期机遇。以桑树资源为载体,搭建新的国际交流平台。习主席两次访问古巴,为古巴带去桑树和辣木种子,既见证了中古友谊,又促进了交流合作。中古桑蚕科技合作项目荣获古巴科学院国家奖,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我国还与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越南等国家开展蚕桑科技合作,在国际合作中寻找机遇,开拓和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以此来传承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确保“中国丝绸”在国际上的主导和优势地位。

猜你喜欢

蚕桑桑树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桑树快速丰产建园技术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会东县桑树快速丰产栽培技术探索
血糖生成指数研究与蚕桑综合利用
高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与实践
桑树和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