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7号令颁布实施以来高校学生档案研究综述
——以档案学类期刊文献为例*

2019-09-20李银银

山西档案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群体档案管理

李银银

(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601)

高校学生档案是高校学生个人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参与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各种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形成的反映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原始记录,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2008年8月20日,教育部与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布《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2008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办法》中增设“学生类”档案,首次将高校档案工作与学校办学主体——学生联系起来,进一步增强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在《办法》颁布实施至今,笔者试对该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精确检索、系统梳理,对我国学生档案研究现状作简要综述,概括和揭示高校学生档案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特点,以期对高校学生档案研究作进一步深入探析。

一、高校学生档案研究文献检索说明

为全面把握《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关于高校学生档案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向,并为未来的高校学生档案研究提供参考性意见,本文对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档案学类期刊2008年9月至2018年12月的数据进行检索,按篇名“学生+档案”进行检索,共检索出相关文献479篇;按篇名“毕业生+档案”进行检索,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10篇。在检索结果中剔除与高校学生档案研究无关文献96篇后,合计493篇,其中档案学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合计53篇。

二、高校学生档案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一)研究文献年度分布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2008年9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间档案学类期刊论文,分析高校学生档案的最新研究进展。由表1可知,高校学生档案的研究文献数量从2009年开始迅速提升,2015年达到顶峰。这表明《办法》颁布实施后,高校和学生档案工作者对学生档案的关注度开始提高,2015年由于高校学生档案转递方式由传统的机要途径转变为中国邮政EMS途径后,高校档案工作者对学生档案的关注度再一次提升,并开展了一系列与学生档案转递相关的研究工作。

(二)研究成果作者单位统计分析

从表3研究成果作者单位的分布情况来看,高等学校院系403篇,高校档案馆(室)51篇,高校招生就业部门8篇,高校学生工作机构7篇,社会人才服务机构4篇,其他单位20篇。这反映出《办法》颁布实施以来,除了高校院系研究人员,高校档案机构对学生档案的关注度较高。但从表3数据可以发现,高校档案机构并未完全将学生档案纳入本机构集中统一管理。不同地区,不同办学层次、不同办学规模的高校对学生档案的管理模式仍存在较大差异。笔者在梳理研究成果作者单位时,发现高职高专类院校数量增长较快,可见《办法》颁布实施后,高职高专类院校对学生档案的重视程度大大提升。

表1 研究成果年度分布统计

表2 论文来源统计

(三)研究成果作者单位统计分析

从表3研究成果作者单位的分布情况来看,高等学校院系403篇,高校档案馆(室)51篇,高校招生就业部门8篇,高校学生工作机构7篇,社会人才服务机构4篇,其他单位20篇。这反映出《办法》颁布实施以来,除了高校院系研究人员,高校档案机构对学生档案的关注度较高。但从表3数据可以发现,高校档案机构并未完全将学生档案纳入本机构集中统一管理。不同地区,不同办学层次、不同办学规模的高校对学生档案的管理模式仍存在较大差异。笔者在梳理研究成果作者单位时,发现高职高专类院校数量增长较快,可见《办法》颁布实施后,高职高专类院校对学生档案的重视程度大大提升。

表3 论文作者单位分布统计

三、高校学生档案研究的主题分析

笔者将档案学类期刊的493篇论文按照不同的研究主题大致分成了5类。笔者对高校学生档案的研究主题分别进行了分析。

(一)高校学生档案的概念辨析

对高校学生档案概念的研究是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利用等研究的出发点,只有高校学生档案概念不断明确与完善,高校档案学者和档案工作者才能找准高校学生档案的研究方向和范围,才能更好地指导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实践工作。《办法》增设“学生类”档案,“主要目的在于以学生为本,规范目前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混乱、不到位的情况,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1]。廖颖认为“增设‘学生类’档案的举措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类’档案概念不明确,设类不合理,必然导致实践成效不明显”[2]。王静、荆秀琴等认为“‘学生类’档案其实就是学生的个人档案”,“学生档案的归档、管理、利用可参照中组部关于干部人事档案的有关规定执行,不要与其他类目档案并列为一个‘一级类目’更加合理科学”[3]。由此可见,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高校学生档案在概念界定上依旧存在许多争议,对“学生类”档案单独设类,与其他十大类档案并列归入高校综合档案仍有质疑,对高校学生档案概念、定性等问题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析。

(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这一研究主题占据了高校学生档案研究的主体。主要阐述了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体制不明晰,学生档案归档材料不统一,学生档案转递不规范,高校师生档案意识薄弱等现状及问题,提出“理顺档案管理体制,落实档案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规范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及时建档、归档”,“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全面提高档案意识”[4]等方面措施改进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高校学生档案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高校学生档案的收集、整理、转递、保管和利用等具体业务环节方面,研究主体主要是从事学生档案管理实践的一线工作人员,其中绝大部分工作人员并未接受过档案专业系统学习,因此,真正学术性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虽然大部分是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现状的一般性描述,重复性研究较为普遍,但其中也不缺乏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如周莹莹针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机构的隶属部门、建制和人员配置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并提出“明确学生档案管理机构的隶属关系,合理设置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机构的建制、配备专职的学生档案管理人员等措施”[5];卞咸杰等学者对现阶段高校学生档案归档范围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提出“学生人事档案归档内容应与干部人事档案衔接起来”,建议“从入学材料、大学(研究生)材料、组织材料、出国材料和其他材料等五个方面划分高校学生人事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6]。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指导,档案学术界对高校学生档案的关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高校学生档案服务学生就业

这一主题主要研究了高校学生档案在高校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高校学生档案是“用人单位全面了解毕业生、用人和选人决策的重要依据以及国家选拔、任用、考核人才的主要依据之一”[7],在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机制不断变革的宏观背景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模式开始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随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档案的重视度越来越高,高校传统单一的学生档案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学生档案管理部门应积极探索、拓宽学生档案材料的搜集渠道,增强学生档案主动服务意识,完善学生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学生档案管理体制,创新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学生就业,增强学生档案的就业服务功能。这不仅是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高校教学育人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关键内容。

(四)高校学生档案数字化建设

本文主要进行了智慧校园背景下高校学生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并对高校学生档案的电子数据建设以及学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搭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张政针对智慧校园背景下学生档案建设中凸显的个性化服务匮乏、学生主体需求被边缘化以及智能化管理滞后等问题,提出“强化顶层设计、克服思维定式、推进知识管理、丰富资源供给等有效途径”[8],提升高校学生档案建设。褚华东针对高校学生档案缺乏现代化管理方法的现状,提出“应加强学生档案基础建设,兼顾实体档案和网络档案的管理模式,构建学生档案集成管理体系,实现学生实体档案与网络档案互补”[9]。在学生电子档案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系统建设的联动性与及时更新,设置保密程序,防止学生信息外泄,确保电子档案信息的权威性”[10]。随着新技术、新理念的发展,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固步自封,应积极面对宏观环境带来的新挑战,积极顺应大数据时代洪流,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档案数据化管理水平,让学生档案成为客观、真实、全方位展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凭证。

(五)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档案研究

高校特殊群体主要指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及残疾学生。特殊群体学生是高校重点关注的一类群体,现阶段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特殊群体学生帮扶机制。如何构建和管理好特殊群体学生档案,更好地为特殊群体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成为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档案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这一主题主要分析了现阶段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存在许入标准界定不完善、特殊群体档案分类不明晰、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心理动态更新迟缓等问题[11],提出要在群体认同视角下提升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服务策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完成特殊群体学生档案的搜集、建立和管理工作,发挥学生档案的功能,协助特殊学生群体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2008年至2018年,高校学生档案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办法》颁布实施以来,档案学类期刊虽然刊载了493篇关于高校学生档案的研究论文,但档案学类核心期刊上仅有53篇,真正学术性研究成果并不多见。高校学生档案研究的群体主要来自高校档案馆(室)和高校招生就业管理一线,还有一小部分其他学科领域和实践领域的学者和工作者,从而导致高校学生档案研究的成果实践性较强,理论性较弱。

(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校学生档案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措施等方面。由于研究作者大都未接受过档案专业系统学习,所以对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认知大都是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概况,在提出解决对策方面也大都相似,致使研究成果内容重复性较高,创新性成果较少。

这一期间高校学生档案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仍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办法》颁布实施至今,因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并未出台具体的实施文件,也导致了各高校在学生档案管理实践中出现各自为政,管理不统一、不规范等情况。在今后的高校学生档案研究中,笔者建议:

(一)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理论研究的深度。对高校学生档案概念认知、高校学生档案的属性界定等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高校档案学术界作为研究学生档案理论的主导力量,应该提高对学生档案的认识,加大理论研究力度,为高校学生档案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加强高校学生档案实证研究。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校学生档案工作存在差异性,建议采用调研的方式,对高校学生档案进行实证研究,并针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模式、学生档案材料归档范围、学生档案保管与利用等具体内容进行专题调研,增强高校学生档案实证研究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综上,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笔者建议应针对高校学生档案研究的不足之处,努力完善相应的理论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高校学生档案工作实践。同时,在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要努力完善高校学生档案的基础理论。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群体档案管理
关于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难点及对策实践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运用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