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北宋山水画空间观念看《千里江山图》中舟船的空间表达

2019-09-19姜涵琳

名家名作 2019年7期
关键词:空间感空间布局谓之

[摘       要]用北宋山水画的空间观念来对《千里江山图》中舟船所体现的山水画空间感进行分析和探讨,表明舟船的空间布局方法其实在山水画作品中有着很高的存在价值。

[关  键  词]北宋;空间表达;《千里江山图》;舟船

一、北宋时期的山水观念

“远”正是中国画的空间感的体现,是山水画的核心体现。北宋时期的画家对山水的空间观也都是相似的。而这种“远”也正是画家处理画面空间中所存在着的景物的一种极具智慧的方式,从而能使更广大的中国山水空间跃然纸上。

1.宗炳《画山水序》

宗炳是南朝著名隐士画家,他所写的《画山水序》是我国绘画历史上第一篇关于山水画的论文。其中,他提道:“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古时候的圣人、贤者都映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们的神识都被万千的灵趣围绕着。那么,在这时,我还能干些什么呢?答案是:“畅神”。就是使我们自己的神思和畅。这说明了宗炳是非常重视在绘画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上的东西,并不是拘泥于绘画技术。而他的山水画论的思想内涵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中国画审美。

2.郭熙:三远法

在宗炳之后,郭熙在此基础上于他的《林泉高致》中则提出了“三远法”的观点。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所谓的三远法,按现在来说就是指散点透视法,就是以仰视、平视、俯视等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事物,从而来对景物进行描绘,这打破了我们原本认知中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的方法来进行景物观察的局限。

而这正是人们立足于自身视觉上的对空间的感知。文中说“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原之色有明有晦”,从这句话中说明产生明晦不同的原因在于不同的距离与不同的视角让人产生了不同的空间感知。而文中还写道:“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那么这则不能从我们的视觉感受之中获得了,它是由人们内心的感知中所体会到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山水画它更加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山水空间是画家内心体会和外在现实的融合。这样的山水能传达出科学理性的空间所不能表达的内涵。这样的山水是有着人的情感的。

在此基础上,韩拙在他的《山水纯全集》中写道:“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元代四大家中的黄公望在他的《写山水诀》中也说道:“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上述的两位大师对郭熙的“三远法”进行了延伸。这正是由于每个人对空间的感知不同。然而,不论如何都逃不出一个“远”字。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画家们对中国山水画的空间上都在追求对于“远”的表达。

3.北宋理学

北宋时期的思想家程颢与其弟程颐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之人。他们主张“格物致知”,认为万物皆有理,“理”才是万物的本源,“理”是先于万物的。以此,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这一理论,在北宋时期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很广泛的。所以,他们的这种主张,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当时的文人思想。使得画家在作画之时更加注重人本身的内心感受。

唐代的释皎然在他的《诗式》中曾经这样说道:“远,非谓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谓意中之远。”并不是远远地看山或望水便是所谓的“远”了。心灵的空间就是指人们主观意识的空间或是人们主观感知的空间,是我们内心的远游。它是以我们自身为基点的一种感知方式。它是外在客观事物与内心主观意向相结合的感知方式。舟船作为我国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而舟船作为一种意象除了给人漂泊之感,还给人以扬帆起航的感受,这是一种去探索未知的正能量。与舟船四周的广袤的水面相结合还能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由于这舟船的意象可以引起观看者的内心联想。观看者心中对大江的意象也使得周围这大片的水的空白,充满一望无际之感以及极强的空间感。所以,心灵空间所营造出的“远”不仅仅营造出了缥缈悠远的意境,又给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间。

由此可知,北宋画家更加注重的是画面给人的心灵上的感受。

二、《千里江山图》中的舟船

王希孟,以《千里江山图》的十米长卷书写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山石先以披麻皴和斧劈皴相结合的画法画出层峦起伏,后用青绿设色的方法使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辉煌、夺目。江河采用留白、点缀、设色等方式使得江山烟波浩渺。全卷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之感。画面上,层峦叠嶂,给人一种绵延万里的气势。画中的楼阁、田野、桥梁、船舶、人物等布置得井然有序。画中山石先用墨进行勾线、皴,然后再施以青绿重彩以显示青山绿水之美。江河之中也细腻地勾出水纹。画中远近山水,气势开阔,让人不禁感受到山河的秀丽之处。而整张画作给人以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充满着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能够感受到画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千里江山图》不仅给人以雄伟壮阔之感,也带来精致独到之处。在构图上则充分利用了“平远”“高远”“深远”这三远之法,来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他在卷后的题跋中写道:“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赵千里见之亦当气短。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而在这样一幅千古绝唱的画面中,舟船虽说不那么起眼,却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千里江山图》中舟船的空间表达

在《千里江山图》这幅作品中共计有93艘大小舟船,画中的舟船形态各异。虽然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画中的舟船也是如此,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共性,所以笔者将《千里江山图》中的舟船空间表达归纳为三种空间布局:第一种是近大远小的空间布局。在《千里江山图》的中段与后段皆有舟船表达出了明显的近大远小关系,“近大远小”是一种透视现象,它有助于拉升画面的空间感。第二种是位置重叠的空间布局。《千里江山图》中还有这样一批无法看见全貌的舟船:或是被草木山石遮挡,或是被其他舟船遮挡。当物体受到遮挡、重叠,便意味着画面增添了新的空间,从而产生距离。物体在深度上的分离也同样是距离感与空间感的体现。第三种是舟船倾斜程度营造的空间布局。在《千里江山图》中还存在着舟船的倾斜关系。在绘画心理上认为水平给人静止的心灵感受;而斜线给人运动感,令人的视线随之延伸。这种由斜线产生的张力也是画面营造深度的一种手段。综上所述,不论是哪一种方式,都致力于打造舟船所产生的空间感与距离感。一旦画面的空间感加深,便自然产生“远”的感受。

之所以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致力于营造这种“远”的氛围,究其原因是不能与北宋时期的山水空间观念及北宋理学中的空间观念分开的。从当时的山水观念看,画家们所追求的正是“远”,这在郭熙的“三远法”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另外,从北宋理学的角度看,二程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是在格物的基础上追求“理”,也就是追求“心”。所以,当时的理学思想也影响着王希孟在作画之时更加注重人本身内心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千里江山图》中的舟船布局能够影响人们内心的感受,营造出深度和“远”的空间表达。

舟船的空间布局方法其实对于在山水画作品中有着很高的存在价值。山水画是通过笔墨对自然风光美景进行描绘,是在二维上创造三维空间,要表达的是自然界中的山川湖泊、草木山石。所以,这就决定了画面不能没有空间感。若是《千里江山图》这幅作品无法将空间感的“远”体现出来、削弱了“远”的表达,那么其画中的精神便会大打折扣,也不能成为山水画艺术品了。由此可见,空间感的价值不仅仅只是山水画的一种表达技法或是手段,它是山水画中蓬勃生命力的容器,是感染欣赏人的重中之重,它更是山水画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画山水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薛福兴.山水精神[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3]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姜涵琳(1994—),女,汉族 ,福建省福州市人,在读研究生,专业:美术学,方向:中国画。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空间感空间布局谓之
浅谈通信基础设施(传输部分)空间布局规划
冥想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木鹊和车辖
范小青《城乡简史》叙事手法探析
点、线、面构成在版面编排设计中的应用
沈阳故宫的营建与空间布局特色分析
自然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