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的“三农”观研究

2019-09-19孙媛媛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3期
关键词:三农习近平思想

孙媛媛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中共十八大以后,习近平进一步思考了中国当前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提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三农”新战略。习近平的“三农”思想,有效地解决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三农”问题,这对于推进中國“三农”事业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乃至全局性的变革,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三农”思想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亦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所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习近平虽然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和干部家庭,但他却深深的热爱着农村、农业和农民。无论习近平在地方或中央政府中的地位如何,他都一直关注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他身上,我们能够深深的体会到对广大农民群体的关切之情。

1 习近平“三农”观形成的依据

1.1 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思想

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对“三农”问题的理解构成了习近平“三农”思想的理论渊源之一。首先,在农民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农民是社会阶级中的下层劳动者,处于社会发展的边缘。虽然农民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但他们也是最能够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最具有变革力量的群体,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都倡导通过说服动员的方式,将土地进行国有化管理,推动社会化大生产的进行,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列宁发展了这一思想,将农民的社会化大生产付诸实践,有力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其次,在农业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农业生产是为社会发展提供基本生存资料的基础产业,是其他社会生产的重要前提。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工业、畜牧业、狩猎等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无不以农业生产发展为依托,人类第一个历史性发展就是满足基本生存的需要。最后,关于农村地区,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随着社会分工的划分,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工业和农业的区别,从而引起了城乡利益的对立和冲突。他们认为未来的社会是将工业和农业联合发展的社会,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改善城乡分离的社会结构。

1.2 我党历代领导人的“三农”思想

我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对“三农”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汇集了许多深刻的理论,为习近平“三农”理念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毛泽东一生高度重视农民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把中国农民问题的探索分为了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前,农民通过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政治革命得到解放。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民将实现共同繁荣。邓小平执政时期刚好是文化大革命后社会现实严峻、人民生活困难的年代。告别饥饿和解决衣食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要务。邓小平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对生产生活的积极性,改善了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江泽民继续坚持前任领导人关于“三农”工作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改革农村生产关系基于家庭承包经营的两级管理体制,另一方面,管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三乱”现象,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提倡脱贫致富,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扶贫计划,增加农民收入。在胡锦涛时期,党中央看到了农业扶持政策不稳定的现实,缺乏保护农民利益的最根本保障,因此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为近8亿农民提供保护,让他们完全放下负担,轻松成为“现代农民”。他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2 习近平“三农”概念的主要内容

2.1 “农业强”思想

首先,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习近平在2013年11月28日举行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讨会上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农业强,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实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和农业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现代农业道路的关键,要不断践行农业管理方式和农产品生产方式的新路径,依托科技的发展,走一条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其次,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管理制度,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关系。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维持土地承包关系并且长期维持,这是在深刻了解中国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情况基础上做出的正确论断。土地问题一直受到我党历代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土地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带给农民安全感和富足感,也就多大程度从侧面体现了我们党农业政策的合理性。再次,保障粮食安全。毛泽东曾提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论断。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充分夯实这个基础,才能更加从容应对未来国际国内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还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农民阶级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民群体的主体地位依然要得到尊重。习近平在第二十二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研究中说:“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2.2 “农民富”思想

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是要看当地农民生活的富裕程度。习近平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主体要素——农民群体,他始终把人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首要因素,农村发展,关键在人。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加强农村的基础性设施建设,缩小与城市在医疗、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差距,真正让广大农民的生活乐在其中、乐得其所,是充分发扬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重要举措。首先,要着力打造先进的农民知识分子团队,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知识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农业知识、技能过硬的专业带头人。同时,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惠民政策,吸引大批青壮年留在农村,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其次,要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在保障基本生存条件的同时,努力让农民群体能够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乐趣。始终关注大多数农民的增收情况,注重群体性生活质量的提高,争取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快乐的新生活。再次,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路径。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使农村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实现长足发展,促进就业稳定,打造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新型城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就业机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让农民更有增益感。最后,实行精准扶贫。2013年11月,习近平视察湘西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这一重要论述的出现,对于以往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做出了解答。“精准扶贫”就是对症下药,在切实了解各地贫困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扶贫来保障农民最低生活水平,尽快帮助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引进新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传播新的教学方法,加强教育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让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机会大放异彩。

2.3 “農村美”思想

习近平在2012年12月河北省阜平县扶贫开发工作调查中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留住“乡愁”,保护传统村落。2015年1月,在云南调研时,他再次强调,目前无论何时,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必须符合中国农村的具体实际,要结合当地的发展情况实事求是地谋发展,不能弄虚作假,欺瞒不报。在尊重乡村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凸显出农民自身的特点,不轻易破坏乡土味道,切实保住原有的乡村风貌,保留原始农村的绿色山脉和绿色水域,让当地居民和外出的农民都能记住乡愁。其次,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习近平在云南的调查工作中指出,十分有必要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如同保护自己的眼睛,要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生态环境。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积极推动“厕所革命”。他在国内的多次走访调查中,常常进入当地的农户家里嘘寒问暖,并且经常询问村民是否已经使用了水厕。习近平想要通过“厕所革命”这一方案,让农村的人民群众都能用上干净卫生的厕所,切实改善农村的基本生活状况。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必须从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的处理入手,规范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努力节约水资源,加强对农村卫生环境的监管,确保农村人民居住环境的安全和舒适。再次,要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体系的形成。一方面,要彻底解决基层人民群众看不起病,买不起药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乡村的基本教育问题,提升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地区的教育差距,推动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研究中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农村的户籍制度,让广大农民能够平等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当中去,共享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农业产业、农村社会和农民阶级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领域。在党政治实践、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坐标中,无论是烽火连天的争战时期,还是和平年代的建设时期,中国农民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三农”观的提出,标志着党的农民民生思想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习近平的“三农”观,是在继承了前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基础之上的新时期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方针指南,其中蕴含的深刻内容表达了习近平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深深眷恋和关切情怀。习近平的“三农”观是在总结前人的理论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国发展现状做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论述,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三农”问题的有效探索,是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行动指南。

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没有极度贫困的小康社会才是合格的小康社会,农村是否全面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衡量。要在习近平“三农”思想的指导下,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体富裕起来,实现乡村振兴,推动新的体制革新,摒弃旧有不合理的制度,最大限度的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活力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造梦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属于广大农民群体的发展印记。习近平的“三农”观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道路的有效探索,它深刻阐释了新时代中国发展“三农”产业要面对的一系列问题,是长期指导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 张晓山.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探讨[J].人民论坛,2015(30).

[3] 沈费伟.习近平的“三农”战略思想研究[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7(6).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 韩喜平,孙贺.习近平民生思想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6).

[7] 林星,吴春梅.习近平“三农”思想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猜你喜欢

三农习近平思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赞分盐镇裕牛村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标题党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