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市设计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探索

2019-09-19于晓淦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1期
关键词:特色课程文化

摘 要 文化发展关乎国家实力,体现国家的综合国力,文化传承在今天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工作中愈加受到重视,其空间策略主要体现于城市设计的工作之中。因此,城乡规划教育工作中城市设计方面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的侧重。通过梳理城市设计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总结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体系、目标、思路方法、评价等方面提出城市设计教学创新模式,并以安徽建筑大学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和效果进行检验,总结存在的不足,指出后续改进方向。

关键词 地域文化 文化传承 城市设计 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空间塑造的重要手段,城市设计对地区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安徽省作为的徽派风格的诞生地,有较强的文化影响力,同时,由于安徽地域文化的丰富多样以及对周边邻近地区乃至国内外一些地方的同类型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辐射性,保护与传承安徽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是安徽地方院校开展建筑规划专业教育的重要出发点之一。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发展路径由增量向存量转变,城乡空间发展更加生态、可持续。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科学地论述了城市文化及其历史传承的重要性,住建部籍此提出《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和《城市设计技术导则》,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依据,城市设计直接指导城市建设实施,其理念与要求应成为社会共识,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应加强模式创新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积极引导和培养,通过空间研究和实施策略切实将文化传承的意义和手段落到城镇建设的实处。

2城市设计实践于文化传承的关系

2.1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

城市规划编制对象是对城市的整体考虑,通过把城市活动分类和简化,归纳出城市居民的共性活动,以解决主要问题为导向进行编制。在城市和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和传承的缺失在加剧。城市设计经历了从视觉、艺术、形体等方面的几何控制到复杂、多重尺度的设计研究与控制,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由一味模仿到关注创意和特质,由针对新区空间开发控制到关注旧城改造,历史空间的修复和完善,城市设计的重点正在转向微观尺度的“城市双修”,城市更新改造和复兴,历史文化的再生与传承。

2.2地域文化的传承体现

城市空间形态反映了特有的地域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本质属性,也是城市的灵魂所系,现代城市空间应该充分体现当地文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针对城市形态与地域文化开展研究,有助于正确把握城市的空间功能结构和地域文化特征,为正确制定城市建设发展方针和可持续发展传承地域文化创造条件。城市设计是城市特色彰显、城市文化传承的最主要技术实践途径之一。与城市设计密切相关的城市特色,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和集体审美认知的差异性。

3高校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近二十年间,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本科教育中基本都有城市设计相关内容,但大多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较深,同时又普遍关注与新城空间发展,尺度较大,手法单一,内容单调。既没有跳出详细规划的模式,反映城市设计特色,塑造城市个性,又不符合城市发展的现状,缺乏对旧城老街、历史传统等地域文化特色的关注与挖掘,重绘图轻设计,重成果轻研究,重开发轻保护等问题。

3.1教学内涵和深度欠缺

传统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主要聚焦资料收集、案例分析,形态推敲和成果表达,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文件不足,教学内容衔接不畅;学习深度不足,知识面拓展有限;研究分析不到位,且前期调研与设计策略关联度低;教师思路单一,没有不同思想的辨析和方案比选,学习的知识和观点相对局限;组间缺乏交流,仅在开题解读任务书和集中评图时有机会相互交流,成果质量差异较大;重设计形态和成果表达,轻研究深度与方案内涵,不能通过方案关注场所文化背景和社会问题。

3.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大多数高校在城市设计教学中,项目资料往往直接拷贝电子文件,对基地现场的认识仅有几张照片,缺乏一手资料,对项目没有宏观概念和感性认识;方案推敲时学生与指导教师“一对一、手把手”,甚至帮助学生画图,缺乏对学生自主设计能力的培养;指导过程中由于教师每次交流对象有限,造成多数学生在课堂无所事事,既造成教师工作量的增加又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方式以讲授居多,未突出设计类课程思维拓展,师生间充分交流互动的特点,很多学生到本科毕业时都没有汇报过方案,沟通能力极差,同时又与社会实践和真实项目脱节,造成学生只会皮毛,不懂应用。

3.3教学场所和视野封闭

设计课教学情况普遍为“教师一张桌,学生排队改”,虽然课時较多,但每次仍不能给每个学生的设计成果较好的反馈,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重难点知识不理解,学生学习不积极,教师教学没精力。同时,大多数设计课程中的“课程设计周”仅靠快题设计完成教学,仍然让学生留在教室,并没有体现实践的特色,也不能让学生得到对现场感性的认知。授课教师照搬旧的课题、案例,教学中没有新鲜内容和多方位视角的补充,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设计与实际操作的关系,态度消极,思维僵化,思想局限。

3.4教学优势和特色不足

目前我国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一百多所高等院校中,大多开设了城市设计相关课程,但在教学中由于学科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较深,所处地域文化特色不鲜明等原因,缺少有关地域文化特色的探究和应用环节。安徽建筑大学地处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派文化发源地,是以工为主,土建类学科特色鲜明的建筑类高校,但是在城市设计教学中与地域文化的结合较少,未充分体现学校地域和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教学成果与其他城乡规划专业高校雷同,缺乏特色。

4城市设计教学模式创新

为更好地适应符合社会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的城市建设和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孤立的课程设计转变为以融汇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社会、经济、人文等方面情况的能力,培养综合性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和立足地域文化基础上,将城市设计课程与文化传承结合,提出创新的教学模式:

4.1构建多层次教学体系

在社会人文层面,提高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社会结构、人文环境的感性认识,强调以人为本和策略的落实;在空间研究层面,加强城市设计在空间层面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思考空间与文化的关联;在技术实践层面,关注新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在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街区和老城区的应用,以及创新历史建筑和传统肌理的保护和再利用方式;在市场运营层面,了解城市经营思想,运用市场化思维考量设计方案的经济效益,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地域传统文化传承和复兴的可行性。

4.2设立多维度教学目标

在理解城市设计的概念,掌握其内容方法等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关注地域文化传承的城市设计教学应有更高目标:

基础层面:培养学生主动表达(包括语言表达和图纸表达)的能力,指导学生对多方面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如社会、生态、地理等相关学科,帮助学生理解和探究地域文化的价值特色;

专业层面:初步掌握对调研资料数据的梳理归纳、分析研究能力,引导学生在竞赛主题方向引导下提炼地域文化的价值特色,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践层面:建立从城市开发、规划管理、文化传承、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进行城市设计研究的观念,提高城市设计成果的有效性和操作性;

4.3探索多样化教学思路

4.3.1构建多专业合作的联合教学平台

城市设计课程联合教学可借鉴国内外院校的做法,结合建筑、规划、景观的各自优势和侧重点建立多专业合作的教学平台,审视与地域文化相关的现有课程,突出城市设计的核心地位,并打通各专业的课程平台,让学生自由选课,资源共享;加强文化管理部门、建设管理部门和专业教学人员的联系,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融入部分非设计学科的资源,共同推动城市设计教学,如计算机、管理、社会及经济等方面内容也都与城市建设活动密切相关。

4.3.2强调本土特色和实践应用

美国城市设计学者凯文林奇认为:城市设计教育应同社会、特别是地方机构保持经常的联系,积极参与城市开发,使学生获取经验,增强现实观念。目前安徽许多城市都有开展城市设计的需求,可以依托高校所在城市或地区为设计基地,充分开展城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丰富保护利用和传承创新模式。

4.4健全多主体教学评价

探索新的教学评价方法,将单一的交图打分变成对设计课程整个过程的关注,丰富评价主体、内容和形式,构建一套较为完整的全过程评价方法,由教师、文化、规划建设部门管理人员、设计单位专家共同组成评价主体,参与城市设计教学全过程,并及时提供反馈意见和建议,既帮助学生理解现状、发挥创意,形成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成果,又为地方相关部门提供文化传承和建设管理决策的参考建议,实现多方共赢,和以实践促教学,以教学助实践的良性互动(图1)。

5安徽建筑大学的教学实践

在教学组织中,安徽建筑大学开展了基于地域文化的研究,为以徽派建筑为代表的地域文化研究和专业教学积累了大量素材,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开设了“徽州文化”、“徽州建筑”、“徽州古村落”等公选课,在实践环节中设置了古建筑与古村落调研、古城实习等课程,从专业教育的视角,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徽派建筑,为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性院校的特色,与诸多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和设计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选择能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地块,提出在城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在课程教学中,把收集资料,案例分析拓展到基地现场,与管理、设计专业人员及基地周边的社会群体充分交流沟通,加深对项目的认知;把推敲形态方案的独立思考创作的模式转变公开讨论,创造更多的同学间、师生间和校内外的交流学习机会,分析比对并实践应用。在近五年的城市设计教学中,选择了合肥老城区银河公园地块、巢湖六家畈村、六安市独山镇、泾县荷花塘老南街历史地段、寿县老城区等地块,让学生充分了解地域文化并进行调研分析和设计,思考保护传承和发扬的方法与策略。

基于这一系列教学创新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加深了学生对地域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了多方位的思维模式,提高了图纸表达和语言沟通能力,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在课程创新实践中也存在人员组织、培养计划修订、课时安排与基地调研冲突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后续教学改革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干辉.地域文化与城市设计[J].北京规划建设,2001(04):66.

[2] 高源,马晓甦,孙世界.学生视角的东南大学本科四年级城市设计教学探讨[J].城市规划,2015(3910):44-51.

[3] 洪永平.提高安徽历史文化影响力的思考[A].论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文集[C].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内蒙古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内蒙古东联控股集团,2013:4.

[4] 黄嫦玲,郗研.在城市更新中传承地域文化——以新疆沙雅县其乃巴格街城市设计为例[J].城乡建设,2011(10):30-31.

[5] 吴贵田.以城市设计理论探析现代高层建筑顶部设计[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6] 吳怀静,王峰玉.基于过程性评价的城市设计类课程评价方法研究[J].福建建筑,2011(01):111-113.

[7] 肖哲涛,郝丽君.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华中建筑,2012,30(11):179-182.

[8] 严伟良,詹晓燕.城市设计理论探析现代高层建筑顶部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9(15):37.

[9] 杨春侠,耿慧志.城市设计教育体系的分析和建议——以美国高校的城市设计教育体系和核心课程为借鉴[J].城市规划学刊,2017(01):103-110.

[10]   杨俊宴,高源,雒建利.城市设计教学体系中的培养重点与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2011(3508):55-59.

[11]  杨新刚.基于“课程作业评选”的城市设计教学模式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6(15):227-228.

[12]  于晓淦.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特色的体现[J].城市建筑,2013(12):14+16.

猜你喜欢

特色课程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特色种植促增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