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操作规范化标准研究
2019-09-19陈莉
陈莉
摘 要 随着各中小学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多,校方在组织研学旅行时会遇到许多现实难题,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新的旅程和环境在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等方面都有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也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新的外部环境也在深刻改变着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对中小学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说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考验。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小学推广研学旅行背景下旅行过程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规范化标准。
关键词 中小学研学旅行 操作规范 标准研究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9文献标识码:A
1研学旅行有关理论概述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研学要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形式,共同体验,分组活动,相互研讨,书写研学日志,形成研学总结报告。
研学旅行还有“两不算,两才算”的讲究:第一个特点,校外排列课后的一些兴趣小组、俱乐部的活动,棋艺比赛、校园文化,不符合研学旅行的范畴。第二个特点,有意组织。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作用于学生身心变化的教育活动。第三个特点,集体活动。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乃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一起活动,一起动手,共同体验相互研讨,这才是研学旅行。第四个特点,亲身体验。动手做做中学,学生必须要有体验,而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要有动手的机会、动脑的机会,动口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在一定情况下,应该有对抗演练,逃生的演练。
2制定中小学研学旅行操作规范化标准的重要性
由于研学旅行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学生在空间上的分布比较分散。空间上的分散分布带来的是人员分散,因此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教职工人员的紧缺。这实际上给中小学的研学旅行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此外,有许多学校都将研学旅行的目的地选在了相对较偏远的郊区,交通、文化、生活设施都不完善,教师管理鞭长莫及,无法统一,加上周边人员构成复杂,治安状况堪忧。学生不仅享受不到现代城市文明,更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还有许多地方虽然场地设施先进,但没有人气,许多场地开放时间无法保证。没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们的研学旅行也就无法取得实质性效果。
3研学旅行对中小学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3.1积极影响
在研学旅行、接触学校以外事物的过程中,学生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和自由,他们可以依靠各种合理、合法的手段来获取自己需要的讯息,从而更多地接触到社会实际,掌握更多的社会动态。在当今社会,信息就是最宝贵的财富。掌握了最新的社会动态信息,就能够及时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了解到更多除了专业内容以外的知识,学习社会榜样的力量。同时,媒体化的新型表现方式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代先进的思想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达到学习上和思想道德上双重教育的目的,从而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3.2消极影响
新兴事物的出现必然会给传统事物带来一定的冲击,而在学生管理工作这一领域,与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研学旅行”给以往的学生管理方式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学生可能会进一步期盼校方能够用更现代化的方式、更先进的工具来完成对自身的管理,并形成心理預期,这就给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型升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教职工队伍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又拓宽了眼界,因而促使教师也要尽快地更新自身的管理知识,加深对研学旅行的理解。
4中小学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
4.1纪律性问题
由于研学旅行方式灵活性较高,形式往往比较自由,没有约束。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宽松的课外氛围中拓宽思路;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进行研学旅行时往往需要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这种情况就极易给队伍秩序造成破坏。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未形成较强的专注力和自控力,研学旅行方式会给安全秩序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此外,由于不同的小组之间,学生的基础是不同的,每组需要的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的时间是不一致的,这就给教师带来了一些难题,即总体研讨进度问题,如何合理地安排研学旅行的时间。
4.2实质性问题
研学旅行方式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转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不再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而是通过走出课堂,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来得出问题的答案,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在小学教育阶段并非第一次尝试,之所以成效不大,还在于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实质性。许多学校光有了研学旅行的“外壳”,却没有掌握其内在的实质,最终流于形式,收效(下转第76页)(上接第72页)甚微。主要原因出自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小学生正处在好动、坐不安稳的年纪,对课程的理解有限,研学旅行过程很容易成为学生聊天、玩耍的“正当借口”,从而敷衍过关。而教师则对学生的研学过程缺乏关心和关注,通常学生在下面讨论,而教师则站在一边忙着别的事情,这样会让研学旅行的效率大打折扣。
4.3方法性问题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讨论问题时很可能会遇到无从下手,甚至完全理解不了的情况。并且这个时期的学生对教师还存在着比较畏惧的心理,因而一般会羞于提问,由此就会反过来影响研学旅行方式的效果。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的指导。另外,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技巧的,如果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问题,最终根本无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5建立中小学研学旅行规范化标准的策略
5.1维持好正常的学习秩序
要想让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一定的约束力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就需要维持好正常的学习秩序,强调课堂纪律。在研学旅行方式下,小组内的成员,无论有着怎样的观点,都可以聚在一起讨论问题,虽然这种自由的氛围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进而打开思路,但是教师还是必须特别注意这段时间内的学生纪律。例如,在各小组成员就位后,学生就不能在场馆内随意走动;讨论问题的声音要适中,不能够高声喧哗或大声喊叫;如果有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举手向老师提问。只有确立了这些基本原则,才能构建研学旅行的大框架,让学生在一种平稳有序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这也是保障学习效率的必然要求。此外,教师还应衡量不同小组思考时间、讨论速度的差异,确立一个比较适中的时间限制,以免有小组出现拖拖拉拉,进而影响总体进度的现象。
5.2将研学旅行落到实处
在以往的研学旅行中,流于形式是一个比较显著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效果。要想将研学旅行落到实处,就需要从教师和学生方面进行“两手抓”。从学生角度来说,由于学生的天性好动,再加上有时对课程内容一知半解,研学旅行很容易沦为学生之间的谈天说笑,抑或是发呆发愣,就这样蒙混过去,最后将组内的积极分子或者学习较优秀的同学推出去发言。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引导,向学生强调研学旅行的重要性及其纪律,这又得从教师角度展开叙述。教师在学生进行意见的发表时,应该走下讲台,去到学生身边去,聆听他们的讨论过程,解答他们随时可能提出的疑问,同时起到一个监督作用。
5.3传授合作学习的技巧
研学旅行与个人学习不同,除了考验知识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外,还会极大地锻炼到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素质提高是有帮助的。小學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一般来说思维比较跳跃,在进行研学旅行时往往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这是好的一个方面,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们意见繁多,再加上周围声音嘈杂,极有可能出现各不相让,最后无法形成统一回答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技巧方面的指导,譬如哪些问题需要重点讨论,哪些问题是次要的,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等等。
6结语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方式的积极推广,许多学校也开始重视学生各项素养的培育。研学旅行方式与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不同,灵活性较强,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提升其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方式。
参考文献
[1] 马向荣.谈“研学旅行”中的后进生转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6(22).
[2] 严小红.实施研学旅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6(07).
[3] 赵婧,徐帆.谈研学旅行的标准化定位[J].教学与管理,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