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院校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
2019-09-19陈晓娇
陈晓娇
摘 要 高职院校主题班会一直是辅导员对班级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高职院校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导致主题班会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本文分析了高职学校主题班会的现状,然后提出了对主题班会进行课程化建设的几点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主题班会 辅导员 课程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
高职主题班会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高职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契机,是构建和谐班级和校园的重要基础。主题班会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如果效果达到了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但是就高职院校主题班会的现实效果来看仍然不尽如人意。
1高职主题班会的现状
1.1学校对主题班会的重视程度不够
(1)重形式而轻内容。尽管学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每学期都会下达各种主题的主题班会任务到系部到辅导员,也会组织检查班会出勤情况、会场布置情况和辅导员有无出席等情况,并要求提交主题班会的策划、记录、总结和照片等相关材料,同时辅导员在整理期末材料时也必须体现,将其纳入对辅导员的期末考核中。但是对于主题班会的最终效果并没有考核评价机制。
(2)学校更重视专业课程建设,对于主题班会缺乏系列化、规范化、课程化研究。专业课一直是高职院校重視的“重头戏”,而高校主题班会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随机性,主题班会在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体教育和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1.2辅导员自身对主题班会的重视程度不够
(1)高职辅导员自身的事务性工作繁忙,繁杂的日常琐事已经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加之学校对辅导员老师主题班会召开的质量并没有考核评价机制,因此辅导员召开主题班会大都是任务式地或者是完全没有准备地随意性地完成,没有能够突出地发挥主题班会从集体层面对一个班级学生进行共同引导、教育、带动及培养的作用。
(2)学校对于辅导员老师召开主题班会也并无鼓励性政策,比如主题班会是不算课时的,对于他们评职称等实际利益没有任何关系,完全靠辅导员本身出于对学生的责任心来完成主题班会的召开,这使得很多辅导员对主题班会的召开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辅导员缺乏职业价值认同感。
1.3学生对主题班会的参与度不够
由于辅导员老师对主题班会的准备不够充分或干脆由班干部全权召开,加之主题班会形式单一,大都是简单的内容灌输,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这使得同学们参与主题班会的积极性并不高,甚至参与的人数很少。
总之,从目前高职院校的主题班会召开情况来看缺乏科学的主题、严谨的设计、有效的组织、多样的手段,因此,只有将主题班会课程化,才能不断增强辅导员老师的价值认同感和班会育人的使命感,才能很好地调动同学们参与主题班会的热情,才能让主题班会达到应有的思想政治育人效果。
2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的措施
(1)组建一支以辅导员老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主题班会课程化应该组建以辅导员队伍为主体的教研团队,辅导员队伍集体备课,进行专题研究和经验交流,制定主题班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在内容上要与时俱进且充满吸引力,强调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在教学方法上要多样化,强调师生的互动和沟通,变言语式的、结论式的教育模式为体验式的、感悟式的自育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在课堂组织形式上要多样化且不断创新,只要是能够激发学生上课热情的,都可以采用,如情景表演、观看影视录像等,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题班会的主旨思想和内容。
(2)不断优化主题班会课的课堂效果。由于辅导员老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专业性有限,辅导员老师应该定期邀请思政课专任老师参与主题班会课的教学教研,且主题班会应该加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相结合、与所在班级和学生的思想状况相结合、与所学专业特点相结合、与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更好地达到主题班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建立完善的主题班会课课程质量监控体系。为了最大程度激发辅导员老师上好班会课的课堂效果,除了组织辅导员老师进行集体研究备课之外,还应当对辅导员老师上课的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及课后的效果进行及时跟踪。学校应该不定期组织专人进入班会课现场观摩指导,每次的主题班会课结束后,统一组织反馈评估并提出整改建议,且把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水平作为对辅导员业务素质和工作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这有利于辅导员教学团队“专家化、职业化”,也有利于主题班会课的教学效果不断优化。学生在上完主题班会课后应该上交课后感悟,将对本堂主题班会课的所学所思所感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辅导员老师对每一位同学进行评分,并选取其中的优秀代表上传到各班QQ群或微信群,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辅导员老师了解课堂效果,从而不断优化课堂设计,也能让所有同学都更加重视班会课,达到主题班会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 雷广宁,聂久胜,王红松.高校主题班会教育“系列化、规范化、课程化”的探索及意义[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3(03):22-24.
[2] 高红,刘建勇.高职院校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87-88.
[3] 甘一涵.刍议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J].新西部(理论版),2015(13):138+11.
[4] 寇誉元.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的现状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1):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