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菊人论金庸

2019-09-19胡菊人

台港文学选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张无忌黄蓉郭靖

【作者简介】

胡菊人,原名胡秉文,1933年生于广东顺德,香港著名报人、专栏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曾执掌《明报月刊》十余年。

小说的“小说”

《明報》副刊改版,以新面目登场,罗老总问我,是否愿意写写武侠小说。一年多前我初来温(温哥华),他就邀我开专栏,我有点踌躇,说不知写什么好,不如写金庸,他欣然说好。后来有了专栏,我没有写,因为书籍箱子未开。如今改版他又重提,我不能不答应,毕竟这是我首先提出的。但是我说这岂非不能再评论时事,他倒变通得快,马上说那可用两个栏名,一个仍然是“人间漫笔”,照原样随便我写什么;另一个新栏则谈金庸武侠,交替出现。我很感谢这样的安排,感到有很大的自由。我就开始想栏名,想了几天,十多个名字,最后决定用“小说金庸”。顾名思义,是谈金庸的小说,另一意思,是“小小地说”而不是“大大地说”。因为金庸小说卷帙浩繁,情节复杂,不容易作全盘的深入探讨,很多情节也不能全数记得,查阅起来亦很费工夫,所以只敢自称“小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一种闲话式的“小谈”而已。“大大地说”就是学术研究。近在“世纪版”有文,说今年五月中旬将举办“金庸小说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的学人中,有两位是以金庸小说作博士论文的。这就是“大大地说”,不是我那样“小小地说”。另一方面,论述金庸小说的著作已经很多,台湾“远景”早就出版过“金学研究丛书”,高手如云,也使我不敢自认为“大说”而仅是“小说”。

读者最多

金庸小说,可说是有史以来,中国小说当中读者最多的。这个说法,也许有人质疑,《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每一部都积累了数百年的读者,人数一定比金庸多。这是以数百年比数十年,不能这样比较,因为无法统计一部古典名著,数世纪间的读者数量。若就金庸小说五十年代中面世以来,每一部的销量,则一定比任何一部古典小说在同样年份,销售量多得多。自金庸小说出现,就有一个此消彼长的现象,古典小说的读者愈来愈少了,而读金庸的人却愈来愈多。这是时代的趋势,人们不耐烦读大部头的古典小说,金庸小说的诞生不是唯一的原因,还有其他因素。但人们仍追读更大部头的金庸小说,这不能不说是奇迹,自是由于金庸小说特别吸引人之故。由此可以判断,金庸小说势必长存下去,读者仍可能最多。这里涉及一个问题,是否销量多就是好作品,这是文学批评界屡屡争议的问题。以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灵夜》等作品来说,晦涩难明,有如天书,让人读不下去,也读不懂,但批评家视为旷世巨著,因其创作技巧意识流的创新,却只能是文学殿堂的摆设,无法深入大众,为读者共赏。反过来看,人人爱读的作品,便显出了另一面的价值。最低限度,它有一种魅力,这种魅力,必然是由于它写得动人,写得动人,便是因为它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因为其艺术技巧,便可以风行并且长存。金庸小说就是如此。

哪部最好?

究竟金庸小说哪一部写得最好,是很难判定的问题,作者屡屡被问:“你最喜欢自己哪一部小说?”“你以为自己哪一部小说最好?”他也没有确切答案(见《鹿鼎记》后记),他只是说,比较喜欢感情较强烈的几部:《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飞狐外传》《笑傲江湖》。又说,相信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有所进步:长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但很多读者不同意,我很喜欢他们的不同意。这说法模棱两可,但也确是很难定夺哪一部写得最好,我作为读者,也说不上来。至于喜欢,则是凭各人的主观感情和志趣,没有客观定准,可以人人不同。这大概和读者的性格有关,有人喜欢郭靖和黄蓉,有人喜欢杨过和小龙女,有人喜欢张无忌和赵敏,有人喜欢令狐冲和任盈盈或胡斐与程灵素,等等,说不得准的。我记得二十多年前,查先生在府上宴请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诸伉俪,谈到他的武侠小说,唐先生没有说话,徐先生则赞文笔精妙,可写黄色小说而不写,十分敬佩,这是不尽适当的恭维。牟先生则以《鹿鼎记》写得最好,查先生似也颔首同意。但在《鹿鼎记》后记中,他却没有这样的肯认。如果说《鹿鼎记》写得最好,很多人不会同意,我自己也不同意。不过,像韦小宝这样的人物,是“反英雄”“非英雄”的角色,也许比郭靖、杨过、乔峰等大英雄、大侠客更近于一般人性,而其中故事也较切近人生的现实,这是它的优点。但是《鹿鼎记》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人性与人情

金庸武侠所创造的英雄人物,都不是在现实世界中可以见到的,哪里会有郭靖、杨过、张无忌、令狐冲、洪七公、欧阳锋,等等,那种掀天揭地的武功、那种起死回生的内力。同时,那些人物所发展出来的故事,也并非现实人生所会存在的。但是读者都以之为真,在阅读时还产生了代入感,有共感与共鸣。这就是大小说家的艺术技巧所发挥的力量。我记得当年《神雕侠侣》写到小龙女跳下万丈深潭,留下“十六年后,在此重会,夫妻情深,勿失信约”嘱咐杨过,读者为之痛惜、焦虑、惶恐,纷纷写信给作者,要求务必使小龙女与杨过重逢,据说每日有数百封以至千封。可见读者的感情与小说人物完全融而为一,对于这男女主角纯真、坚贞的爱情,感如身受,追求一个完美的结局,不愿见小龙女的死亡。作者后来完成了读者的愿望。虽然杨过得与小龙女重逢之过程,小龙女绝症之痊愈,在现实人生中难以令人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但读者情愿相信,因为它满足了读者的主观愿望。而这种主观愿望之出现,则全然是由于作者写作技巧有强大的感染力。这就见出文学创作的一个道理,尽管人物和故事是幻想的、虚构的、不存于现世的、不同时代的,但因为所写的人物故事,表现了人情人性,而人情人性是幻想和现实的相通,所以读者产生共感与共鸣。金庸笔下所描写的男女之情、父子之情、师徒之情、朋友之情、家国之情……生活于现实世界的读者,并无隔阂,因为这是永恒不变的人性内涵。金庸是写人情人性之能手,因此特别有阅读的吸引力。

桥段之外

武侠小说以桥段取胜,桥段就是情节,也就是布局和悬疑非常紧凑和动人,让人不断地追读下去。金庸小说的桥段特别精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连绵不绝。我想这是在报纸每日连载之功,而金庸武侠又是报纸的生命线。假如连续几天情节都平平无奇、沉闷拖滞,读者就不会耐烦追读下去,就影响报纸的销路。尤其是在报纸的初创阶段。至于后来金庸停笔,已经是《明报》非常成功,不必再靠武侠小说撑场的时候了。金庸小说是很少长篇大论讲道理的,也不会着意于细细地描绘景色,写景色都很生动,但都点到即止,也很少冗长的对话,如果有的话也会与情节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主要是以动作取胜,也就是人物恒常在行动之中。正因为不断有行动,所以使情节作波浪式的推展,前面永远透着新奇,永远有让人追根究底的兴趣,这是小说成功的因素之一。我有时候想,单单靠桥段曲折离奇,是不是能长远吸引读者呢?譬如说,在读了多遍以后,每一个桥段都熟悉了,一看这情节的开始你就知道下一步是什么,以至于整部小说的开头、过程与结局,你都了然于胸,可以背得出来,于是你就觉得再读已然索然无味。如果是这样,单单以桥段取胜,小说的价值是不会太高的。一部好小说,它必然在文字上和艺术技巧上,给人以再三鉴赏的兴味;在人物的造型和性格上,让人有永不磨灭的印象;在人物的言行及故事上,引申人们的思考和悟出某种人生哲理,才是其价值所在。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角度,来探讨金庸小说。

洪七公出场

小说的重要人物出场,金庸是非常讲究的,要来得时间适当、自然合理,有时还要做事先的铺陈,让他们在还没有上场前,就先声夺人,使读者充满好奇心,盼望他们的出现。金庸小说的重要人物众多,出场的设计方式各不相同。仅以《射雕》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的出场,就足以显出作者设计的精妙。在他们现身之前,我们已知道有这几位高人,丘处机说过欧阳锋,穆念慈说过洪七公,梅超风说过黄药师。他们都是当世武功最高的人物,营造了一种幕后的气势,人未出场,已经动人心弦。洪七公的出场是在第十二回,一出现就向郭靖、黄蓉讨“叫化鸡”吃,点出了他最大的嗜好。一张长方脸,颏下微须,粗手大脚,衣服东一块西一块地打满了补丁,却洗得干干净净,是个中年乞丐,手里拿着一根绿竹杖,莹碧如玉,背上负着个朱红漆的大葫芦,脸上一副馋涎欲滴的模样。他大马金刀地坐在地上,取过背上葫芦,拔开塞子,酒香四溢,咕嘟咕嘟地喝了几口,还要郭靖、黄蓉来喝。这短短百来字,功力非凡,把洪七公的样貌、年岁、身份、个性、嗜好、举止,都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他叫郭靖喝酒时,是说:“娃娃,你喝。”对黄蓉是说:“女娃娃,你喝不喝?”一是命令,一是询问,对男与女说法不同,用字多么细微。黄蓉看到他右手缺了食指,马上猜到他就是北丐,这在前面早有伏笔说过,可见构思精密。洪七公一出现引出许多事情。人物出场,最要紧的是叙事角度的运用,洪七公的一切从郭靖、黄蓉眼中看出来,不是作者自己说的,因此读者如在现场,特别亲切。

东邪的形象

金庸创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其中洪七公等四人加一个周伯通,无疑是非常突出的,他们个性不同,情貌、举止、背景、思想各异,都像真实的人那样站在你的面前,给我们的印象是那样鲜明。略而言之,东邪让人畏、西毒让人恶、北丐让人敬、南帝让人爱、周伯通让人喜。我说过北丐洪七公之出场,完全配合他的身份和性情,再看东邪黄药师之出场,则又全是另外一个形象。作者这样形容他:右手慢慢从脸上揭下一层皮来,原来他戴着一张人皮面具,这本来面目一露,但见他“形相清癯,丰姿隽爽,萧疏轩举,湛然若神”。这十六字文言,对黄药师的描写恰如其分,是像魏晋时代嵇康一类的人物,表现出他不同流俗、遗世独立、孤傲自赏的性格,同时,以文言文来形容他,衬显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高人。与乞丐之首的洪七公截然相异。但他毕竟是东邪,怎样表现他的邪,戴人皮面具诡异古怪,就是邪。而在他露脸之前,无声无息地跟在他的叛徒梅超风之后,有如鬼魅,来去无踪,不可捉摸,也是邪。他解梅超风之厄,坐在树梢上吹箫,能把欧阳克、蛇奴及大群毒蛇挑得情欲亢奋,神智失常,狼狈而逃,显出他邪之中有超凡的异能。他露脸的场面是最合适的了,在他的徒弟陆乘风家中,有叛徒梅超风、女儿黄蓉,还有郭靖和江南六怪等人,这些人都是关键人物,前后与黄药师有许多恩怨情仇、纠缠,他在这些人的眼中出现,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彼此的爱憎关系立时呈现,东邪的性格亦借此透纸而出。

何谓西毒?

西毒欧阳锋的出场,又比洪七公、黄药师有全然不同的景象,首先是由郭靖的眼中看出来,在桃花岛上,在夜里,有月光。我想,让他在夜里出现,似乎可增加此人带来的诡秘气氛。先行的是千千万万一队一队的蛇,有青身蝮蛇、有金鳞闪闪的怪蛇,继之又一队黑蛇,令人骇怕的场面。在蛇群中间有条通路,数十名白衣女子手持红纱宫灯,姗姗而至,数丈之后,是身穿金线绣花长袍、手持折扇的欧阳克,身后就是西毒欧阳锋了。因为他身子背光,郭靖没看清楚他的面貌,但见他身材高大,也穿白衣。接着的描写,是他说话的声音铿铿然有金属之声,十分刺耳,他手中拿着一根弯弯曲曲的黑粗杖,似是钢铁所制,杖头铸着个咧口而笑的人头,露出尖利雪白的牙齿,模样甚是狰狞诡异,杖上盘着两条银鳞闪闪的小蛇,不住地蜿蜒上下。蛇阵是从郭靖眼中看见的,黑粗杖是黄蓉眼中所见。其间叙事观点的转移,十分自然。而从这两人眼中见出欧阳锋最可怕的事物,是最恰当的选择,因为欧阳锋之出现,是为侄子求婚而来,于黄蓉、郭靖两人坚贞的爱情,关系至为重大。于任何人而言,对这些景象,都不会有他们所感到的那样可厌和可恶。那蛇阵、那杖头、那杖上小蛇、那刺耳的说话声,加上他接着奏出的铁筝那肃杀凄厉的乐音,则何谓西毒,就塑造出来了。而他在这个时候出场,正是全书的关键时刻,由他这个人物此后所引生出来的故事,真够惊心动魄,没有他这个老毒物,小说将失色不少。

有机的织合

小说人物的性格,是从互相比照中才会显得特别突出的。金庸创造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就是让彼此衬显出不同,以使个别的性格更为鲜明。但好像四大高人的四种性格,还缺少了一种,于是又创出个老顽童周伯通。老顽童的出场,在洪七公、黄药师之后,在欧阳锋、一灯大师之前。他的出现是郭靖在桃花岛上的岩洞中看出来的。郭靖首先见到的是黑暗中一对闪闪发光的眼睛,以为是野兽。听到急促喘气是人的呼吸,才知道不是野兽。这一出场的方式,不可谓不设想新奇。原来他在洞中已经十五年,守护《九阴真经》上卷,黄药师要夺取真经火焚祭妻,逼他离洞,他誓要坚守,如此耗了十五载。那晚正是决胜负的紧要关头,黄药师以《碧海潮生曲》的箫声逼他,他內功抵受不住,正要认输离洞,却及时由郭靖以内功助他镇定,黄药师功败垂成。一出场就牵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新故事,而他这个人的性格亦渐次显露,非常有趣可爱。他天真无邪、一片童心、不通人情、嗜武如命。但作者不单单是创造一个特殊的人物,还必须使这个人物与其他人物及整个故事作有机的织合,绝不是昙花一现,可有可无。华山论剑王重阳武功最高,但已去世,武功高到什么程度,只有通过他这位师弟周伯通来印证。他和《九阴真经》有重大关系,与黄药师、欧阳锋、全真七子、郭靖、黄蓉都有关联。他与一灯大师、瑛姑、裘千仞的恩恩怨怨,曲折离奇,从《射雕》直到《神雕》才告消解,没有了他,会少多少兴味?由此可见,一个重要人物在小说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是需要花心力来编织的。

引场和出场

在南帝、北丐等五大异人中,南帝是最后出场的。读者在第十一回就知道有南帝这个人物,但他在第三十回才告出现,已是到全书四分之三的篇幅了。为什么这么晚才让他现身呢?

我想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知想过多少遍要他出场,但一直忍住,直至到了最合适的情节,有最充足的理由。这情节和理由就是黄蓉受了裘千仞的一掌,伤重难治,世上只有南帝可救。但作者没有事先说出,而是通过郭靖、黄蓉与“黑沼隐女”瑛姑的奇遇逐渐显露的。为了南帝之出场,却先由瑛姑来引场,她亦是第一次出场,不过是为南帝出场而铺设的主要配角,她与南帝、周伯通、裘千仞有纠缠的恩怨关系,也借此一步步牵引出来。人物引出人物、故事引出故事,本就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在瑛姑的情节上可以见之。但一个重要人物之出场,在南帝这个角色上,似乎一个瑛姑来引场还不够,又设计了渔樵耕读,过此四关,实在比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还要艰难,读来也更有实味。既描写了郭靖此时的武功之高,又渲染了黄蓉本有的文才之富(此前已借瑛姑展现了她的数学天才),而其中又以书生一段,对答《论语》,猜谜作对,尤为有趣。不过,这都是为了南帝(一灯大师)的出场而安排的引场,以显出这个人物是多么重要,见他一面是怎样困难。然而这不是南帝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由于避祸。再经过一些曲折,一灯大师终于出现,黄蓉之伤亦因他而得治。就小说技巧而言,怎样铺排一个重要人物的出场,怎样引场,极可细读和欣赏。

从外表见内心

平常我们读小说,但觉好读,便读下去,多半不会注意到所以好读的缘故,乃是由于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技巧,花了许多心思来安排。我讲到《射雕》几个高人的出场,就是尝试点出其中的巧妙。其实,就小说主要人物出场来看,其他名著都是很讲究的。例如《红楼梦》林黛玉之出场,又从她眼中引出贾母、凤姐、宝玉等人之出场,费了多少宝贵的笔墨,写得多么动人,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又如《三国演义》诸葛亮之出场,作了多少预设的布局,从第三十六回一直到三十八回,刘备才见到了他。我曾写过一文分析之,刊于1992年6月间的《明报》专栏。我在前面讲述过洪七公、黄药师、周伯通、欧阳锋之出场,现今讲到一灯大师之出场,比诸前几人又作了更多的铺排,而在描写一灯其人上面,他一发现她的脸色,便知身受重伤,表现十分的关切,对黄蓉说:“孩子,你不用怕,放心好啦。”拉着她手扶她坐下,又说:“乖孩子,别哭别哭!你身上的痛,伯伯一定给你治好。”这是从他的言语和态度,表现他内心的慈爱,这几句话不可小觑。而在外表上,郭靖、黄蓉第一眼见到他时,坐于蒲团,身穿粗布僧袍,两道长长的白眉从眼角垂了下来,面目慈祥,眉间虽隐含愁苦,但一番雍容高华的神色,却是一望而知。这些简短的描写,从说话、举止、神态、脸容、服色、外表和内心以至身世背景都显示了。从洪七公到一灯等五人,其出场都从郭靖、黄蓉两人或一人眼中见之,那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是男女主角,与五人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笔多功

我们若一一注视金庸小说重要人物之出场,自必发现其中的独具匠心。在前述的洪七公等五大异人之外,我们随便想一下,例如黄蓉之出场,竟假扮成为污煤满脸的小乞丐,衣衫褴褛,头上歪戴着一顶黑黝黝的破皮帽,给酒店伙计呼喝驱逐,与郭靖作第一次见面,真委屈了这美丽聪慧、身怀不凡武功,而又家势显赫的少女了。然而这正是作者设想的奇妙之处,用意是提起读者的好奇感、新鲜感。她眼珠漆黑灵动,牙齿雪白晶亮,俯下头时颈后肤色雪白、肌光胜雪,流泪洗去煤黑时露出两道白玉般的肌肤,点菜豪华至极而又内行,谈吐见识渊博,怎能不引起读者的猜想,究竟是哪一号的人物,不可能真的是小乞丐的疑问。到下一回她恢复了本来面貌,持桨荡舟、长发披背、全身白衣、头发上束了条金带,白雪一映,灿然生光,像仙女下凡,与此前的小乞丐打扮相比不正是给读者最大的惊喜吗?这种对比手法,浓墨重彩,十分耀眼,读者大乐。这黄蓉出场的一幕,是描绘她的性格和形貌,慧黠、多变、精灵、美貌、多识,以至于任性,初步显现了轮廓。但更主要的是,借此衬出郭靖的性格,他怀有极大的同情心,对一个陌生的小乞丐邀来共食,以为她挨饿;她乱点贵菜,随之撤弃,不以为忤,待友以至诚;他对这个初识的乞丐,赠金、赠貂裘、赠小红马,毫不迟疑,慷慨已极,无一点私心。正是为此,令黄蓉哭了起来,感动不已,知道遇到了终身可相爱可信赖的人,从此情丝难断了。由此可见,描写黄蓉出场这一支笔,达到了多少功效。

乖戾因由

金庸武侠小说中,创造了许多特异的人物,其中金毛狮王谢逊是其一。没有读者不对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倚天》的第五回一出场,如雷轰电击、狂风暴雨,声势吓人,使在场众人都为之震惊、怖慑。在众人眼中,“那人身材魁伟异常,满头黄发,散披肩头,眼睛碧油油的发光,手中拿着一根一丈六七尺长的两头狼牙棒,在筵前这么一站,威风凛凛,真如天神天将一般。”他一出现就要杀人,他横蛮、霸道,以暴力凌人。他来到孤岛王盘山,是为了抢夺屠龙宝刀,为免他得到宝刀的消息外泄,他要杀死岛上所有的人。但由于在石壁上写字的武功不及张翠山,逼得认输,实践可让对方求一事的诺言,张翠山求他饶了诸人的性命,但谢逊只肯饶张翠山、殷素素二人,对其他人,则以啸声震得他们神经错乱,成了疯子,再记不起从前的事,残忍狠毒已极。但百密一疏,有个白龟寿因为早就晕厥,听不到啸声,金毛狮王抢去屠龙刀的消息,还是由他辗转传了出去,引发了轩然大波。自此以后,谢逊故事乃成为全书的主线,他虽不是主角,但许多事情都由他而起,惊心动魄,奇险迭出。一直到书末他报了成昆的大仇,幡悟出家为止。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样暴戾凶残的性格,如果不写出何以如此的原因,就是败笔。但作者给出了原因,他妻子被成昆师父所奸,全家被杀,他练七伤拳,使他时有发狂,他为了复仇到处杀人,不信人间有善良正义。这些原因,乃使他的大恶行获得读者的同情。

性格三变

谢逊这个人物之所以写得如此动人,不仅在于他那神威凛凛的外貌和超人的武功,以及他那恶魔似的凶狠的性格,还在于他个性的几次转变。这些转变,是人物内在心灵的活动,使这个人物显得从外到内更加饱满,更为立体,或者说更见人性。他本是个文武全才、爱妻爱儿敬师护教的好男儿,却因全家为敬爱的师父所害,而变得性情乖戾凶恶,这是第一次转变。从此他恨尽天下人,感到老天爺亦对他不公,性情为复仇心缠锁着、驱赶着,在茫茫大海的航船上、在冰山上、在荒岛上,他都要杀张翠山、殷素素,是个不管是非的狂人。但当他一听到初生婴儿的啼声,正在发狂行凶的他忽然怔住,停了下来,天良突现,清醒过来,想到自己的初生婴儿,夫妻的恩爱,以及所遭受的惨剧,不禁站着呆呆出神,继而问:“是男孩还是女孩?”“剪了脐带没有?”“有没有烧热水,给婴儿洗一个澡?”然后自己出去烧热水端了来。这一节是写得很好的,我无法在此多引述,读者可以翻书欣赏。重要的是一声婴啼,激发了他的良知。保护新生命是人类的天性,是爱心的促发力量,作者以婴孩诞生使谢逊转性,是一大妙笔。他成了婴孩的义父,爱护如亲子,又与其父母义结金兰,亲如一家。此后就再没有发狂,恢复本性,这是第二次转变。但还有第三次转变,便是书临末时他报了大仇,散去自己武功,甘心受仇家凌辱和报复,忏悔赎罪,幡然觉悟,出家为僧。这些转变,使谢逊成为有血有肉有心灵的人物。

由正入邪

金庸小说人物,通常是善恶正邪分明,也就是所谓“典型化”,这是中国古典小说戏剧的传统,特别是戏剧,从脸谱上就可以看出来。所以金庸小说人物的造型和性格,基本上是前后一贯的,譬如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张无忌、洪七公、欧阳锋、黄药师、一灯大师、老顽童、江南七怪,以及其他重要角色,莫不如是,性格不会突然转变,不会由正变邪,由善变恶。但是如果有转变,则必然交代出原因,我举出过谢逊的性格三变为例。再看同书里的周芷若,她的改变比谢逊更为明显,自她少女时代在舟中给张无忌喂饭开始,一直是温柔贤淑的,但后来却变得阴险冷酷、凶狠无情,完全成了另外一个人,连所使的武功九阴白骨爪,也邪了起来。张三丰见她服侍病重的张无忌,知她心地善良,曾对她说:“小姑娘,你良心甚好,但盼你日后走上正途,千万别陷入邪魔才好。”岂知她后来真的误入邪途。那是自她的师父灭绝师太要她发下毒誓,接任掌门而起。要她与张无忌虚与委蛇,趁机夺取倚天剑、屠龙刀,然后练功,完成驱逐元人、光大峨嵋派武功的两个大业。自此她就往邪门上走了。为了夺取一刀一剑,她害殷离,逐赵敏,骗谢逊、张无忌,嫁祸于赵敏。取出刀剑中的兵书和《九阴真经》,为求速成,练起九阴白骨爪,武功从而大进,但性情也自此大变了。为遵行师父遗命,使周芷若由正入邪,只是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她情系張无忌而不可得,也使她嫉恨于心而有戾气。因此她的性格转变有因可寻。

犯错警示

周芷若本来一个好好善良女子,后来却像有条“毒蛇”藏在心里,主要是由她师父灭绝师太引致。灭绝师太这个角色,自命是“正派”,对“邪派”如明教誓要赶尽杀绝,她说话正义凛然,但行为心狠手辣,实是“邪”得非常。她要芷若所发的毒誓,就是邪得可以。“日后我若对魔教教主张无忌这淫徒心存爱慕,倘若和他结成夫妇,我亲生父母死在地下,尸骨不能安稳;我师父灭绝师太必成厉鬼,令我一生日夜不安;我若和他生下儿女,男子代代为奴,女子世世为娼。”多么恶毒!但是她又要芷若向张无忌示好,以女色迷惑他,虚与委蛇,这是教芷若欺骗,教她不择手段,夺取屠龙、倚天两刀剑,以光大门派和驱逐蒙元。以伟大堂皇的目的而行伤天害理的手段,在现代社会亦不乏见。师命难违,芷若就照样实行了。但是她真心钟情于张无忌,使她陷入极大的心理冲突之中,而张无忌又爱赵敏多于爱她,此外还有殷离,亦是她的情敌。于是她在荒岛上设下毒计,将张无忌、谢逊、赵敏、殷离全部迷倒,害殷离,逐赵敏,夺刀剑,嫁罪赵敏,欺蒙无忌、谢逊。一箭三雕,完成了师父的遗命、除去了情敌,使得无忌恨赵敏而一心爱她。不过,她所犯的错误:一、欺骗,二、不择手段,三、有不可告人的罪行,使她终生日夜不安,正应了师父叫她所发的毒誓,但却是由于遵行师父遗命而造成,实在讽刺。此后性情大变,狠辣无情,爱情亦失,连殷离再出现亦以为鬼魂索命,那是她所犯错误使她心内有鬼,这是作者对人性犯错的一个警示。

不出场的英雄

我说过金庸小说一些重要人物的出场,其实可写的还有不少,暂时打住。我要说一下不出场的人物,也会有震撼性的效果,例如《雪山飞狐》中的胡一刀及其夫人,其英豪侠义的事迹都是由后人复述的,他们在故事开始时已经去世,但一样栩栩如生,形象鲜活。另一例子是《碧血剑》中的金蛇郎君,从来没有以真人出场,但是在他死后,却俨然是幕后“主角”,台前的主角则是袁承志。他似乎带动情节的发展,他和书中的主要人物都有某种关系,情仇恩怨,纠缠在他死去以后,好像是死人也当“主角”似的。他的名字依然威震江湖,一提到他就令人感到震动,袁承志使出他的招式,挥动他的金蛇剑,都好像他仍然在生似的。焦公礼受到强敌挑战,自知必死,凄然地说,他的性命只有一人可救,就是金蛇郎君,可见他死后的威力。结果给袁承志窃听到,真的救了他。他在死后仍可以伤人杀人,心计工巧至极,他在身死的山洞中埋下金锥,把藏他武功秘籍的书分为一真一假,分装两盒,假者有毒,他又在假秘籍的盒内装上毒箭,若不先葬他骸骨而启盒就会被射死,或阅读秘籍而毒死。更见心机的是,烧他骸骨的何红药,中毒而死,他在自己遗骨中也下了毒,然后峭壁洞穴预埋的火药全面爆炸。他和温仪的恋情、与温家五老的怨仇、与何红药及五毒教的纠缠、他女儿和袁承志的相爱,特别是他拥有大宝藏的秘密,成为人人都要夺取的目标,犹是他虽死,其人其事却近乎笼罩全书。说他是不出场的英雄,或死人当要角,谁曰不宜?作者此精心设计,甚可鉴赏。

同情感的堆积

有次我对查先生说,每读到《倚天》中张无忌在光明顶上大战群雄、身受重伤、殷梨亭要杀他之际,忽认出他就是张无忌,我都有要大哭的感觉。查先生说:这是个性的关系。后来我想,与其说是我的个性善感,不如说是这情节实在令人感动。而这种感动,是由前面的情节逐渐催动而来的。那是作者给读者对张无忌这个人物,一种感情的堆积。自张无忌随父母离开冰火岛以来,一直受着无穷的灾难与痛苦,引起读者无限的关切与同情,有种强烈的愿望。这一愿望到此节实现了。作者自无忌的孩提起,就使他历尽劫难,被掳、中玄冥神掌、眼看父母双双自杀,已经够悲惨了。神医胡青牛对他见死不救,他万里迢迢护送杨不悔,几乎给人宰吃了,又遇上何太冲恩将仇报,要置他于死地,再遇上朱长龄、朱九真的欺骗和欺凌,亦是死里逃生……作者让他吃尽了苦头,不肯轻易给他解除危难,实在是下得狠心、沉得住气,不过这都是为了积聚到一个高潮,是推波助澜,使他赢得读者最大的同情,至光明顶一役,才使他技压群豪,扬名天下,读者的同情感得到最大的满足,乃至为之感极而泣,情感一泻千里。这其中还有亲人相认的感情因素,他一直以曾阿牛的假名出现,连天下最关心他的武当诸侠也不知他是谁,却见他武功竟是超群绝伦。到张无忌伤重,殷梨亭要杀杨逍,他喷出一口鲜血,神志昏迷,心情激荡,轻轻地说:“殷六叔,你杀了我吧!”给殷梨亭认了出来,颤声说:“你是无忌么?”日日夜夜最牵挂的亲情得以相认,是情感的大激荡,亦令人喜极而泪下。

贱小子变大英雄

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受尽委屈和困顿,默默无闻,为人瞧不起,却在天下英雄面前,展现非凡武功,扬眉吐气,令人另眼相看,这情节本身就动人,是作者经营的惊奇感,让读者心理随之而起伏。张无忌在光明顶上力压群雄是如此,杨过在陆家庄英雄大宴上的表现又何尝不然?情节当然不同,但给读者的心理效应是一样的。在郭靖、黃蓉所邀集的英雄大宴上,杨过衣服破烂,泥污满身,像个小乞丐,连小时的玩伴,武氏兄弟及郭芙都不认得他,到知道是他以后,武氏兄弟又有意要他在大宴上当众出丑,全真道士又向郭靖告他的状,郭靖对他恼怒,黄蓉本就厌嫌他,种种遭遇,读者对他已万分同情,感到大大的不平,作者至此让他出头露脸,一鸣惊人,读者心理得以抚慰。但是作者并非轻易让他出人头地,而是做了不少曲折的设计,在面对金轮法王师徒的挑战时,应战的鲁有脚、武氏兄弟、朱子柳、点苍渔隐都败北之后,才让他出来,以证明敌人武功是很厉害的,胜之不易,从而显示杨过的超卓,特别是比藐视他的武氏兄弟超出甚多。当时中原群雄同仇敌忾,誓不能让番僧夺去武林盟主的地位,都希望杨过能战胜,本来憎恨他的全真道士也以他为中华争光而捐弃私见,孙不二借宝剑给他。郭靖、黄蓉对他更关切。至此先前所有的人对他的不满、轻视、误会都一扫而空。最后他和小龙女斗金轮法王,侥幸挽回败局,立了大功,人人欢声雷动。这类情节,就是塑造英雄的手法之一,由贱小子而变大英雄,读者心理由此而得到大满足。

孤儿变英雄

金庸小说的男主角,几乎都是无父无母的孤儿,如郭靖、杨过、张无忌、胡斐、乔峰、袁承志、令狐冲,等等,其中只有郭靖早年还有母亲抚养。原因是什么?是作者有意如此设计的吗?我猜,这大概是由于孤苦伶仃的童年特别能赢得读者的同情,又更能突显他们成长为大侠的艰苦历程,毕竟成为大侠并不是锦衣玉食、在父母宠爱之下那样容易达成的。同时,养育和教导他们的人,又可以发展出许多关系,如郭靖之于江南七怪、杨过之于小龙女、张无忌之于谢逊、胡斐之于平阿四、乔峰之于少林寺玄苦大师、袁承志之于穆人清、令狐冲之于岳不群夫妇等,这是恩情的一面。但另一面又可使这些孤儿立志报杀父之仇,郭靖、杨过、张无忌、胡斐、乔峰、袁承志都有仇要报。这报仇的故事,往往成为主线发展之一,这当中就有许多曲折惊险、诡异奇变的情节可以设计和叙述。以上几点,也许便是英雄之为孤儿的原因吧?其中特别详细描写郭靖、杨过、张无忌童年的艰苦生活,以张无忌劫难最多,他们的成长和武功之练成,各有奇遇,然而都受到严厉之督促,亦都具坚强意志、勤奋苦练的精神,这是作者着力强调成功之来得不易。当我们读到郭靖小小孩童的时候,在夜晚爬上绝壁高山,跟马钰学内功,明知爬不上、明知危险也不放弃,在山上又看到铜尸铁尸所放置的九堆骷髅骨,莫不为这小孩的坚毅精神赞叹,这是作者从童年起塑造其性格,杨过、张无忌亦自童年遭遇时显其性格。是不是由于童年艰苦,造就坚强意志,因而后来成为英雄呢?

复仇故事

武侠小说有很多复仇故事,如果没有仇恨与报复,几乎就不称其为武侠小说了。报仇雪恨也是现实人生常有的事,所以特别能取得读者的共鸣,对复仇者有深刻的同情。金庸小说中的复仇故事太多,只列举一些印象深刻的。《笑傲江湖》的林平之,为报复余沧海杀他父母及镖局全部人丁的大仇,过程十分诡秘而惨烈,整个一生就放在复仇上。为了练那辟邪剑法,他要自宫,连妻子岳灵珊也不要了,又和师父岳不群成仇。双目盲瞎,虽然得报大仇,实在可悲可叹,尤其毒手杀妻,乖戾无情至极。他复仇有理,令人同情,但杀妻太狠,使人厌恶。仇恨之痛和复仇之火,会改变人的性情。谢逊在《倚天屠龙记》中为了复仇,亦是性情大变,认定世界没有天理、公理。要逼仇人成昆出现,他到处杀人,结果仇上加仇,又有许多人要对他复仇。不过他最后报仇的一幕,作者另出奇笔,他把成昆双目插瞎,以两招七伤拳打得他鲜血狂喷,武功全失,继而自己散去全身武力,说道:“成昆,你杀我全家,我今日毁你双目,废去了你的武功,以此相报。师父,我一身武功是你所授,今日我自行尽数毁了,还了给你。从此我和你无恩无怨,你永远瞧不见我,我也永远瞧不见你。”这段话说得很好,报仇报得十分公平,大有孔子“以直报怨”的意味。他被囚洞中日日听三僧说佛之后,深有悔悟,自散武功坐于地上,叫曾有亲人师友为他所害的对他报复,决心以死相抵,禁止张无忌相助,结果他受尽仇人侮辱但亦为仇人尊敬,终而出家为僧。这个复仇结局,有哲理境界,比林平之高多了。

心理交战

在金庸小说的复仇故事中,杨过的特别引人入胜,因为有心理交战的曲折描写。对于郭靖、黄蓉夫妇,杨过切齿誓报杀父大仇,但终于全心全意地保护和扶助他们。其中涉及究竟谁是他杀父仇人、他父亲杨康的死因、他父亲为人如何这几个心结,像噩梦一样困扰着他。自第十六回他逼问傻姑确定黄蓉是杀父仇人之后,愤恨至极,誓要杀郭靖、黄蓉,以至于投入外敌的蒙古阵营亦在所不计,这已于大节有亏,显出他复仇之火多么炽热。幸而后来他返回抗蒙正道,否则就不成其为大侠。他回到襄阳,与郭靖共榻,趁他熟睡要刺杀他,但朴厚的郭靖误以为他练功走火入魔,耗费内力助他通脉顺气。一个是全心爱护,一个是心存歹意,令读者为之提心吊胆。到了第二天蒙古军攻城,驱赶大宋百姓先行,安抚使吕文德下令放箭,不许百姓入城,郭靖眼见老百姓纷纷中箭,大叫:“使不得,莫错杀了好人!”吕文德说:“如此危急,便是好人,也只得错杀了。”郭靖又叫:“不,好人怎能错杀?”就是郭靖这两句话,使杨过陷入了第一次的心理交战。他心里反复念着“莫错杀了好人!好人怎能错杀?”,心想:“城头本来只需不断放箭,射死一些百姓,蒙古兵便无法攻上。郭伯伯眼下身遭危难,全是为了不肯错杀好人而起。这些百姓与他素不相识,绝无渊源,他尚且舍命相救,他又何必害死我爹爹?”又想:“他和我爹爹义结金兰,交情自不寻常,但终于下手害他,难道我爹爹真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么?”这心理描写,饶有兴味,读者岂能不追读?

良知战胜私仇

在“莫错杀了好人!好人怎能错杀?”这两句话的冲击之下杨过陷入了杀不杀郭靖的心理矛盾。当郭靖孤身一人在蒙古军环伺的险境中,以“上天梯”神技跃上城墙,为金轮法王的利箭所阻,虽离城头仅只数尺,眼看再跃不上时,杨过心中连连转了几次念头,“他是我杀父仇人,我杀他不杀?救他不救?”他在城头只要凌空发掌便可致郭靖死命。但他还是发自本能似的飞身救了他,这当然是为了那两句话的缘故。如果没有这两句话使他陷于迟疑难决之中,郭靖想要活命是不可能的。不过这还未能完全解除他复仇之心。他们同赴忽必烈大营,继而为千军万马及武功高手所追杀,郭靖可以脱围之际,杨过竟诈受伤骗他来救他,这是卑鄙行为,为报私仇、不顾大义。郭靖返身来救他又再陷入重围,终而身受重伤,吐血垂危。在这过程中,郭靖背负杨过舍命冲围,杨过又起杀他的念头,问道:“郭伯伯,我爹爹当真罪大恶极,你非杀他不可么?”郭靖不及细想顺口答道:“他认贼作父,叛国害民,人人得而诛之。”杨过再无迟疑,便一剑刺下去,但围攻高手要领功,不愿杨过因杀郭靖而夺得“蒙古第一勇士”之名,而挡开他的剑。到第二次杨过再举剑下手时又再给同样挡开。但郭靖一心一意救护假装受伤的杨过,舍自己性命于不顾,临到自知无幸时仍叫:“过儿,快去抢马,我给你挡住敌人。”杨过瞧在眼里,终于天良发现。他心想,郭伯伯义薄云天,拼命救护自己,“我若不以一命报他一命,真是枉在人世了。”于是反过来舍命救护郭靖,这是第二次的心理冲击,良知终于战胜了私仇。

人格完成

我在前面说过杨过为报杀父之仇,有了两次心理冲击,而救了郭靖两次。第一次只是郭靖“莫错杀了好人”这话使他迟疑,第二次是郭靖舍命救他而使他良知发现,但还有第三次冲击,却是境界更高的人格感召,达到大义层次,使他脱胎换骨。杨过虽然一直认定郭靖、黄蓉是杀父仇人,但对他们死守襄阳,为国为民,在心里已经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郭靖与忽必烈的对话,大义凛然,以及两人在城外策马郭靖所说的杜甫诗、诸葛亮的事迹,对他应有潜在的影响。但他却仍未完全觉悟,一心以报父仇、践行对小龙女的爱情、取郭靖和黄蓉首级以换半枚绝情丹自救为念。但当他眼见郭靖受重伤、黄蓉将要临盆、金轮法王来挑战,在危难紧逼的时候,黄蓉问郭靖:“靖哥哥,襄阳城要紧,还是你我的情爱要紧?”郭靖说:“对,国事为重!”听在耳中,宛如晴天霹雳般惊心动魄。他先前决意相助郭靖,只是为他大仁大义所感,一死以报知己的想头,但这“国事为重”四字,又使他记起郭靖日前所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心胸豁然开朗,见他夫妻相互情深义重,到危难之际,处处以国为先,自己却念念不忘父仇私怨,以及与小龙女两人的情爱,没有一分想到国家大事、百姓疾苦,相形之下,真是卑鄙极了。这个冲击,使杨过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既感汗颜无地,又是志气高昂,心志一高,似乎全身都高大起来,脸上神采焕发,宛似换了一个人一般。这是他人格的完成。这些心理转变过程的描写,十分细腻,值得细细欣赏。

解除心理结

杨过经过三次心理冲击之后,已把杀父之仇、兒女私情置之度外,决心以他只有七日的寿命,做一两件好事,不枉为人一世,力保襄阳、抗拒外敌,卫护郭靖夫妇,到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境界。但他中了情花之毒,必须在七日之内拿郭靖、黄蓉首级到绝情谷换取半粒绝情丹,才能救得性命,却为郭靖、黄蓉所不知,到黄蓉从小龙女口中套了出来,不禁大为感动,想到杨过力护郭靖,实如自戕,这般舍己为人的仁侠之心当真万分难得。黄蓉自问:“过儿能舍身为人,我岂便不能?”于是准备牺牲自己以保丈夫和女儿的安全,献出自己的首级让小龙女和杨过骑小红马去取绝情丹。这是杨过的道德感召使黄蓉也升华到自我牺牲精神的境界。我前面所说的杨过的心理结都解了,但还有一个未解,便是他父亲杨康的为人如何,这是困扰他的极大问题。这个结的解除,是经过无数情节之后,可能读者都忘记了,但作者没有忘记,不过是要等到最合适的人物,在最自然的地点和情况之下才给他解开。那是迟至第三十七回全书临近结局时才出现的。杨过到嘉兴铁枪庙要看父亲的死地,巧遇沙通天等四人与柯镇恶在此约定决斗,他们说起当年杨康之死。柯镇恶还骂杨康认贼作父、卖国求荣、卑鄙无耻。杨过大怒,柯镇恶就把杨康之为人及致死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杨过悲愤莫名,也不能不接受这事实,因为他们五人都曾亲见其事,加上柯公公生性耿直,有话实说。在这样的时、地、人之下解除杨过这个心理结,不是最合适的吗?

化解仇恨

金庸小说很多复仇故事,成为主要的题材,大有无复仇不成书之势。复仇固然令人惊心动魄,大快人心。然而如果只是为复仇而复仇,便变为仇恨小说,毕竟境界不高,所以在小说中常常有冤冤相报何时了的警诫,有时也会化解仇恨。我说过杨过对杀父之仇的化解,这是一种方式,但亦有其他不同的方式,依人物和情节而定。如《天龙八部》对萧远山和慕容博这两对父子仇恨的化解,便经一个少林寺扫地老僧的点化,其过程从死到生,十分传奇,也极为动人,带有一种哲理的意义。萧远山为了报雁门关外的杀妻和失儿之仇,无所不用其极。他杀了与此仇恨有关的人,连抚养他儿子的乔氏夫妇、授他儿子武功的玄苦大师,他们其实于他儿子有恩,都一一被他置于死地。他又把叶二娘的私生子抢去,让她儿子(虚竹)与自己儿子(萧峰)命运一样,成为无父无母的孤儿,也害得叶二娘抢人家的小孩玩弄之后捏死,使叶二娘变成罪大恶极的残暴之人。这样的复仇已经太过分。但还不止于此,他最后要在大庭广众之中,揭出叶二娘与玄慈高僧私通的秘密,认定玄慈是当年围杀他们的带头人、罪魁祸首,杀死他还不足以报仇雪恨,要让他身败名裂。岂料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假传音信、嫁祸于人的慕容博,复仇对象便又转到慕容父子身上。萧氏父子对慕容父子的复仇心强烈到无以复加,作者至此必须加以化解,利用一个武功绝高而职分低下的老僧,加以生死一转的佛法点化,使两者彻底解悟,实是神来之笔。

异人无名

慕容博要复国,萧远山要复仇,都具有不可动摇的意志,及于父子两代,慕容博假传信息,要挑起宋辽仇恨,以利于复国,导致萧远山有杀妻失子之痛,对于慕容父子的深仇大恨,自是绝不饶恕。这两对父子武功绝高,谁又有能力压倒他们,化解他们的仇恨?化解他们仇恨的人物,是位无名无姓的少林寺老僧,做最低下的烧火、洒扫等粗活,身穿青袍,年纪老迈,行动迟缓,目光迟钝,外表毫不起眼。但是他身负绝世武功,比当世高手都要强许多,萧氏、慕容父子远远不及,所有袭击都给他轻易地消于无形。他又精通练武之道,指出萧远山、慕容博、鸠摩智都因偷练少林武功,不得其法,已然受到严重内伤,说中了他们的隐患,先自使人敬服。他又精通佛理,少林寺大德高僧都佩服得不得了,恭敬地听他说法,甚至认为他是菩萨化身。以这样一个“无名异人”来化解这场累世仇恨,不正是作者的奇思妙想吗?我很欣赏作者创造这个人物,因为其中包含着某些人生哲理。就名声的角度说,“南慕容!北乔峰!”这样显赫,大江南北一听到他们的名字,莫不耸然动容,既敬且畏,可是却给这个无姓无名的老僧所制住,武功修养比他们强得多,显示名声之虚妄。就地位的角度说,寺中众僧的地位都比他高,但在佛学的领悟上却都不及他,则地位并不表示实学。从武功的角度说,一山还有一山高,不要自夸自大,看不起人,要深自谦抑。还有他是出于慈悲才现身的,绝非有意显露。这几点都有人生启示。

两种点化

“扫地神僧”为化解萧远山、慕容博两代仇恨,用奇功让两人从生到死、从死到生,两人互相握手,互通内息,以阳济阴,以阴化阳,实在离奇怪诞,为现实之所无,然在武侠小说则可接受。作者之有此设计,是以生死来点化他们。老僧在运功之际喝道:“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消于无形!”两人果然受到感悟,老僧问萧远山想不想报杀妻之仇,萧答:“弟子生平杀人,无虑百数,倘若被我所杀之人的眷属皆来向我复仇索命,弟子虽死百次,亦自不足。”再问慕容博,他答:“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大燕不复国是空,复国亦空。”两人都被老僧收录为弟子。不过慕容复没有受感化,一直以复兴大燕为念,手段残酷而无耻,他一一杀死段正淳的情人,连自己舅母亦未放过,可撒剑而不撒,他认段延庆为父,杀死忠心耿耿的家臣包不同。在此之前,他又为了做西夏国驸马,置死心塌地钟情于他的王语嫣堕井于不顾。为了做大燕皇帝,他丧灭了情义和道德。作者对他迷恋于权位和富贵,作了惩罚,在小说的结尾,让他疯了,那是十分可怜的一幕。慕容复头戴纸冠,坐于土坟之上,七八个小孩跪下叫:“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慕容复呼:“众爱卿平身,朕既兴复大燕,身登大宝,人人皆有封赏。”侍婢阿碧凄然地给小孩派糖果,叫他们明日再来。作者对慕容博是以佛理点化,对他儿子的结局则是另一种点化,不是点化他,而是点化世人不要痴迷权位富贵,看那慕容复的下场便知。此一结尾令人余思不尽,为之惋叹。

超越正邪对立

武侠小说,正邪相侵、善恶相抗,虽然有时孰正孰邪难如明教与六大派之间,但基本上是正邪善恶对立,互不两存。可是有些人物,他们似乎超越于正邪对立之上,我所指的是几位有道高僧。如化除萧远山、慕容博之仇恨的无名神僧,以大智慧点化他们,前面已经说过。另外,为了消解谢逊与成昆的仇恨,特别是要谢逊不可因为逼成昆现身而滥杀无辜,空见大师甘受谢逊十三拳,七伤拳威力巨大,空见有护体神功本可经受得起,可是谢逊以狡计自杀,诱他来救,利用他的善心而置他于死地,使谢逊愧悔不已,伏在他身上大哭道:“空见大师,我谢逊忘恩负义,猪狗不如。”答应他以后不会胡乱杀人,只找成昆报仇。空见临死时说:“但愿你今后杀人之际,有时想起老衲。”此种舍己为人精神,为的是化解人间冤冤相报的仇怨。空见之外,还有一灯大师,他的故事比较多。他出家前是大理国皇帝,瑛姑是他的贵妃,瑛姑与周伯通私通生下一子,被裘千仞打伤,他出于情妒而不肯医治,婴孩死亡,瑛姑处心积虑要复仇,他坦然承受瑛姑的报复,于是瑛姑叫黃蓉求医耗他内力,在九花玉露丸中掺毒,但他都一无所怨,准备以死遂瑛姑之愿。他又以大愿力化解裘千仞的暴戾凶狠之气,宁受裘千仞铁掌击劈吐血重伤而不还手。这些高僧,我说他们超越于正邪善恶之上,并不是说他们不辨正邪善恶(他们是知道谁正谁邪、谁善谁恶的),而是指他们有大慈悲心来消除正邪善恶的对立和斗争,这大慈悲心就是超越的境界,他们就像清风,把恩怨情仇、正邪对立的激烈冲突吹散了。这些人物让人心生祥和。

驯服顽恶

武侠小说人物,不论正邪,大都是以力服人。为了跳出此规律,作者另辟蹊径,创造了以德服人的人物,像一灯大师等神僧,他们身负绝世武功,本可以力制胜,但他们不用力,而是用佛法来感化。明知高僧的武功强过自己,却被打而不还击,宁受重伤或死亡,自是有更大的感化力,所以谢逊打死空见时痛哭流涕;裘千仞打伤一灯后亦感愧悔,不过他是先被杨过以武力制服才感悔的。至于无名神僧虽以武功给萧远山、慕容博起死回生,但非以武压人而是以武助人,但这最终仍是以佛法来感化人。这些身负绝世武功而不用以压人的高僧,所透显的信息是,武力不足时,大德方可救,这是专讲耀武逞强、打打杀杀的武侠小说的另一境界。裘千仞是典型的邪恶人物,一灯却要驯服他,自是十分艰难。这过程很长,从《射雕》的结尾直至《神雕》第四册才告完成。在华山第二次论剑时,洪七公大义凛然,力数裘千仞的一生罪恶,听得他如痴如呆,数十年往事一一涌向心头,实是罪孽深重,猛然间天良发现,叹道:“洪帮主,你教训得是。”便跳崖自杀。洪七公用的是儒家大义,但一灯以佛家慈悲救了他,把他拉回来,收他为徒,要感化他重新为人。裘千仞顽恶成性,管不住自己,故打造了两副铁铐,心中烦躁,便自铐手足,以防发恶杀人,一灯日夜以佛法劝导亦不能制止。裘千仞在郊野木屋中杀了丐帮两长老并要杀一灯,在绝情谷受妹妹之激又起杀人之念,郭襄几乎命丧他手,但他亦终于在此役中大彻大悟。一灯驯服顽恶的故事,是在改造人性,饶有深义。

精妙伏笔

瑛姑的故事贯穿《射雕》与《神雕》,她的命运十分悲惨。与周伯通私通,这个她刻骨铭心的情人,当着段皇爷、王重阳等人的面,坚决不肯娶她,嚷着说,他不知道与瑛姑相好是不对的事,如果知道就是杀他头也绝不干,还把她给他的定情物锦帕当众还给她。她既伤心,又觉羞辱。她是段皇爷的贵妃,老顽童周伯通却完全不通世务,不知伦理,根本就没有“偷人之妻”的观念。而且此后远远避开,一听到瑛姑的名字就害怕。正当妙龄的贵妃,第一次献身的男人,竟是如此决绝,自是伤心欲绝。继又生下了男孩,万分疼惜,却给人夜里突袭重伤,她哀求段皇爷医治,这一段写得情声慑人,极为细腻。尤其写瑛姑之母爱,一刻头发变白,段皇爷本欲医治,却因看到孩子胸口肚兜绣的一对鸳鸯和《四张机》词,妒恨交心,忍手不医,瑛姑为小儿少受痛苦,一匕首插入他心窝,发誓日后必报此不医之仇。她为了向段皇爷一灯报仇,借黄蓉去求一灯治伤,用尽了心计,却由黄蓉巧施妙计让郭靖假扮一灯受了她一刀,接着一灯出现,解开僧袍和内衣,袒胸请她刺下,她却不忍了。不过瑛姑一直不知袭击她孩儿的凶手是谁。最后在青龙滩的船中,她听到裘千仞一声哈哈长笑,猛然认出,原来凶手袭击她孩子后亦是这样的哈哈大笑。这显出作者的伏笔是多么缜密,前面的“哈哈大笑”四字,与后面的“哈哈一声长笑”六字,互相呼应,成为破解真凶的线索。瑛姑疯了,大叫“原来是你!”拼命厮打。金庸小说中精妙伏笔很多,从这裘千仞的笑声可见一斑,不过最令人感兴趣的是,瑛姑最后对裘千仞的宽恕。

猜你喜欢

张无忌黄蓉郭靖
所学都忘掉
“君子约定”!派出所收了个“女儿”
殷离的哲学
殷离的哲学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猜猜她是谁
郭靖对黄蓉言听计从只因亏欠
“学酥”郭靖的逆袭之路
郭靖与沙僧形象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