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意见领袖的出现会否导致“沉默的螺旋”消失

2019-09-19叶林林王成玉

时代人物 2019年11期
关键词:螺旋领袖意见

叶林林 王成玉

“沉默的螺旋"理论渊源

1973年,德国女学者伊丽莎白·内尔·纽曼通过对当时德国大选舆论情况的调查,在其著作《回归大众传播强大效果观》中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害怕被社会孤立所以即便与大众意见相左,却仍选择保持沉默。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在影响大众意见方面仍能产生强大效果,因此纽曼称“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民意形成并且扩散的过程”。[1]

纽曼在其著作中指出,大多数人在表明立场或做出选择之前,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他会产生孤独和恐惧的情绪。因此,对于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人们总要对“舆论”的状况进行预判,以确保自已的意见是否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一旦出现不一致,将立即改变态度,从而确保自己的意见朝舆论的方向改变。如果民意与自己的意见一致,那便可以没有任何顾忌的畅所欲言;一旦出现不一致的,人们往往保持沉默。这样的“沉默状态”周而复始,一定的优势和意见不断加强和提高。因此,这个“大多数观点”被确立为主要观点,而与之相背离的“少数意见”则变得越来越小,最终形成螺旋状态。[2]

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是否存在在

互联网发展初期,有不少学者认为互联网中仍存有"沉默的螺旋"现象。例如,学者刘海龙认为,在互联网领域中“沉默的螺旋”的心理机制仍然存在,而且网络与现实世界又有部分重合,所以“沉默的螺旋”现象非但没有消失,还在其表现形式有所改变。[3]

社会孤立现象仍然存在。“沉默的螺旋”理论最基本的假设是个人对社会孤立产生恐惧。这是社会心理的集中体现,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当人们进入网络空间时,这种本能反应会发生显着变化。不难发现,个人在互联网上比在现实中更加大胆,这不能归因于互联网的出现,而是由于造成这种恐惧的存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损失。[3]然而,在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这种对孤立的恐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网民“察言观色”和“谨言慎行”。所以观众担心孤立的恐惧和从众心理仍然存在。例如,如果关于某一类型事件的看法在互联网上呼声一片,那么它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当前网络时代“公众意见”的形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

社会压力方式有所变化。不可否认的是,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交流几乎都是匿名的,这种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个体身份,达到言论自由。故而“沉默的螺旋”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但这种匿名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一旦追究责任还是会查到ID背后的用户信息,所以每个身份的背后仍是个人本身。正如在BBS中,舆论的压力不是指向现实中的个人而是指向ID,因此ID就成了人的主体性的载体,有些BBS形成了不成文的群体意识和规范,在必要的时候,成员可以采取某种一致行动。所以一旦有人做了违背大众意志的选择,这就意味着他可能在该群体中会遭受白眼,甚至被封杀。所以面对这种社会压力,社会成员或多或少会“察言观色”,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事先预判。[4]其次,现在网络上的账户多为实名制,所以即使变更账户,在社交媒体上发声之前,还是需要完善用户个人的详细信息。所以ID的变换实质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现用名和曾用名的改变,名字变了,本质仍然相同。[5]

从众心理在今天仍然普遍存在。众所周知,网络上除了大众传播外,还存在大量其他传播形式。例如,在具有强烈归属感的社区中,为了维持邻居和自我之间的关系,并且对于所谓的归属感,人们会在某些时候表现出强烈的群体心态。即便这群人彼此没有在现实空间中的交往,也会表达出较为一致的看法,某些时候甚至会做出一致的行动。在当今社会,离开群体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损失,为此,个体不得不采取从众的方式。在社区中,通常会出现“正反馈”效应,这种反馈使得强者变得更强,弱者变得更弱,即主导意见一旦形成,就很可能变成引导大众的主流意见。[6]此外,新意见领袖在网络上仍然担负着重要带头作用,为了不被时代抛弃而盲目“跟风”,这一现象在年轻人一代中也颇为常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新意见领袖出现的今天,“沉默的螺旋”理论仍然存在,并且适用于当下。网络时代不仅不能将“沉默的螺旋”淘汰掉,相反,它将成为“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又一强有力的论证方式。

随着新意见领袖的出现,“沉默的螺旋”理论也将随之有所改变

由于自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报道的主观性增加。部分拥有大批粉丝的网红在面对新闻时不会耗时去进行求证,而是根据主观意愿进行评论和转发,这就使得粉丝会进行“站队”行为,形成一方大声疾呼的现象。然而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刚刚没有被证实的信息也许下一刻就会被曝光,刚刚弱势的一方瞬间变得强势起来,这就使得互联网时代很难形成一个稳定的螺旋,而自媒体的出現更是加重了螺旋的不稳定性。就好比历史上著名的指鹿为马事件,由于意见领袖的单一性和缓慢的传播速度,使得一方大声疾呼,而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下,新的意见领袖出现,加之互联网中人被孤立的恐惧减少,媒体也实时跟进,更别提还有为了自身利益而浑水摸鱼的自媒体,种种因素叠加起来就很难形成一个强大而稳定的螺旋。

网络世界,人人皆可发声。可见相比于现实世界,舆论在网络传播速度更快更广。拥有大批粉丝的自媒体用户逐渐变成了这个新时代的意见领袖,其言论也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粉丝,部分粉丝在看到一条新闻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也许并不是去探寻事情真相,而是先去观望他所关注的大V对此事如何评论,根据舆论导向再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样的情况也更容易形成所谓的“粉丝的狂欢”,再加上网络特有的匿名性,使得持激进观点的人更加激进,从而造成群体极化,加速极端螺旋的形成。而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要小心极端的螺旋所带来的网络暴力,在春秋两不沾事件中,粉丝受网红主观情感的影响与自身情感相互作用之下对男方肆意辱骂、人肉,对其进行网络暴力,形成一种虚假的“斗士”心理,而在真相曝光之后之前默不做声的一方又反过来对其进行批判。

面对“沉默的螺旋”我们有何良策

在新媒体时代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或许有些过时,但并不会消失。面对这样的新境遇,作为舆论的一份子,我们应三思而后行,在网上阅读新闻时尽量进行理性的思考,明辨是非,减少不理智“盲从”,除此之外自媒体用户也要加强自律,对产出内容严格把关。唯有这样内外结合,才能合力共筑互联网良性发展新前景。

参考文献

[1] 伊丽莎白·诺尔-纽曼.民意—沉默螺旋的发现之旅[M]. 3版,85页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9.

[3] 刘海龙.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J].国际新闻界,2001

[4] 谢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2003(6).

[5] 王晓慧.我论网络时代下的“沉默的螺旋”[J].今传媒,2010

[6]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 4版,2014

[7] 王佳楠. 浅析“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的影响力——以“江歌案”为例[J]. 西部广播电视, 2018.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猜你喜欢

螺旋领袖意见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袖林伟民
THE JAZZ AGE
呜嗷,怪兽登陆
评“小创”,送好礼
评“小创”,送好礼
图解《意见》明晰要求
2015中国最具影响力10位商界领袖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