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昔日水井今在否

2019-09-19郅公林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辘轳铁链水车

郅公林

说到“井”字,人们最熟悉的成语莫过于“背井离乡”了。一个人离开家乡后,能令他魂牵梦萦的标志物会有很多,如房屋、田地等,为什么不说“背屋离乡”“背地离乡”而说“背井离乡”呢?我想这里边有两个原因:一是人要生存谁都离不开空气和水,而且天天都要饮水,从小就会对水井产生深刻的印象;二是水井不像房屋会倒塌,也不像田地会被转卖,村边的老井会几个世纪甚至上千年在那个地方,没有人能移动,默默无闻地向当地居民奉献着乳汁般的甘泉。

家乡的水总会让游子难以忘怀。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小关村建设步伐的加快,部分村庄随之消失,地形地貌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曾经世世代代为小关人提供水源的水井要么已经消失,要么已经失去或者基本失去了提供饮用水的功能,游子如果仍然以“背井离乡”为念,想以老家的水井为坐标寻找昔日的故乡,怕是很难了。

20世纪70年代前,小关各村都有水井。其中,小关街西头有八口水井。一口在张青凡家门前,一口在张麦贵家门前,这两口水井都是浇地、吃水两用。一口在街西头菜园,安装有木斗水车,主要是浇菜地用。张西有就住在菜园,即使三年困难时期他也从不摘生产队菜园的任何蔬菜。一口在菜地张林伟家院子里,属于辘轳井,供居民吃水用,井台边有一棵葡萄树,葡萄架把整个井台都罩严了。夏天,葡萄架遮住骄阳,来这里打水的村民顿觉凉爽;秋季,串串葡萄挂满枝头,尽管会让人垂涎欲滴,但是来打水的村民没有一个人伸手去摘。葡萄成熟了,主人则会热情地请人们品尝。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小关人的纯朴、善良。一口在村西头往软枣树去的路边即张良对家下边,是供吃水用的辘轳井。这些水井如今大多已经不复存在了。

过去从水井里向外提水有五种方式。

一是用钩担(旧时挑担工具)提水。钩担是农家必备的工具,用槐木、楸木或榆木做成,长五六尺,厚约一寸半,上下都要刨成椭圆形,便于使用。钩担两头套上钩担钩。钩担钩是一尺左右的铁链,铁链下端有一个铁钩,用来钩水桶或者其他物件。那个时代小关河常年流水,水源充沛,紧邻河边的水井水位都比较高,比如南沟、西沟口的吃水井,就是用钩担提水的。夏季雨水充沛时井水离井口仅有七八尺,一根钩担连上两头的钩担钩足可以将一桶水打上来。即便天气十分干旱,水面离井口也就一丈多深,用一根麻绳拴住水桶就行了。

二是使用辘轳做提水工具的辘轳井。在井台即井口上前后立两块条石(有的是支起两个木架),条石上架一根碗口粗的硬木棒(或者铁管),木棒一头套一块石头(主要起配重作用),一头套着辘轳,辘轳是铁制或者木制的圆筒,圆筒一边装一个“之”字形(90°角)2~3厘米粗细的铁棒,叫辘轳把,在铁筒或者木筒上缠绕铁绳,铁绳的长短根据水井的深浅而定,同时还要考虑干旱时井水下降的因素,因此辘轳上缠绕的铁绳都比较长。铁绳头有一段三尺多长的铁链,铁链头是一个套钩或者三个铁环,用来套住水桶,把水桶放进井里,因为铁链比较重所以水桶很容易装满水,摇动辘轳把就可以将一桶水提出井口了。铁链上的套钩使用比较方便,妇女、少年都会用,只是保险系数不是很高,如果脱鉤,水桶就会掉进水井里,打捞起来比较麻烦。三套环保险系数比较高,只是三个铁环套起来比较麻烦,操作不当三个环套不在一起,就没有办法打水了。

三是用木斗水车提水。20世纪60年代,小关还有两架木斗水车,一架在西头菜园,一架在凤山寨下李家园。这两架木斗水车都比较大,高一丈五尺左右。木斗水车装水的斗是扁形的,长、高约一尺,宽约六寸,底板中间有个小孔用来穿绳子串联木斗。井口有一个大的木支架,架起一个大木轮,中间横穿一根硬木棍,串联起来的木斗就绕在这个大木轮上。通过轮子的转动下到水中,转上来时带着一斗斗清水,直到翻过大木轮才能把水倒下来,因此从井里提上来的水有一些会洒到井里,所以既费力气效率也低。但是人们是很聪明的,木斗水车的木斗密度都比较小,因此提上来的水量仍然十分可观,井口都用青石或者青砖修有小水渠,一般有一尺多宽和一拃深,一架木斗水车可以保证五六亩菜地用水。

四是用“洋水车”提水。20世纪50年代,小关村开始引进链子水车,因为这种水车与木斗水车相比是新式的,小关人都叫它“洋水车”。链子水车的造价要比木斗水车便宜得多,安装、使用也方便,因此很快便推广开来。链子水车由铁架、铁链、皮碗(又叫皮钱)、铁筒组成。铁架架在井口上,一根根铁筒接起来由井口深入井底。为了防止生锈,铁筒一般由镀锌洋铁皮做成。铁链上端挂在水车架子的齿轮上,一半在铁筒外下行,一半穿过铁筒由井底上行,铁链每隔两米左右有一个皮碗,皮碗是由两个比铁筒直径小的铁板夹一个与铁筒直径一样的胶皮圈组成的,人们形象地叫它皮碗,通过动力就可以把水提上来了。铁筒出井口有一个铁簸箕,由链子、皮碗提上来的水顺着铁簸箕流入小水渠就可以浇地了。链子水车的动力有三种:一是人力,水车架子上一端或两端装有“辘轳把”,一人或者两人摇动辘轳把将水提上来;二是畜力,这要经过改造;三是电力,20世纪60年代初期小关村有了农用电,因此不少浇菜园的水井都改装成了这种水车。

五是用抽水机。这就好理解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抽水机开始进入小关并迅速得到普及。抽水机功率大,抽出来的水量大,很受农民欢迎。因此,很快便取代了木斗水车、“洋水车”,成为菜地浇水的首选工具。

以上五种是当年主要的提水方式。此外还有一种提水工具叫撑杆,这是一种很古老的提水工具,学名叫“桔槔”。但它不是用于水井而是用于提河水灌溉的。这种工具非常简单,但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即适用于河边地堰不高的地。河边地为了防止洪水冲刷一般要用石头垒地堰,在垒堰的时候预先突出一块能站人的条石,需要浇地的时候,先在条石下面挖一个二三尺深、宽的小坑,然后挖一道小水沟把河水引到小坑里。在地边竖一根木杆,木杆的上部钉一个铁环或者铁钩,再用一根三四米长的木杆,在这根木杆中部套一个带钩的铁箍,钩在竖杆的铁环上,一头捆上一块比一桶水稍重的石块,另一头也要有个带环的铁箍,再用一根比较细的木棍(麻绳也行),上边钩住这个铁箍,下边钩住水桶,整个撑杆就完成了。这里需要掌握的一点就是这根木棍拉下能够得着水坑,提起来正好与地面相平。提水时一个人站在地堰突出的那块石板上,手拽住木棍把桶摁进水坑里,装满水以后轻轻往上一提,一桶水就到了地面,然后把水倒进小渠里就行了。

因为小关有一道九曲小河,清凌凌的河水常年不断,即使天旱河水也不会干涸,从而保证了各水井水源充沛。用于浇地的暂且不论,水井不但能满足本村村民饮用,而且在天旱时还可以满足外村乡亲的饮水之需。到了旱季,龙门村、石板的村民,都会肩挑水桶来小关挑水,或者赶着骡马、毛驴驮水,南沟口的水井就是这些乡亲取水的水源。小关人不但从不阻拦反而还尽量给驮水者提供方便。用骡马驮水的水桶有一个架子,一边一个,水桶有二尺多高,放在骡马背上,往桶里倒水很不方便,只要南沟村有人路过,不用招呼就会上前帮忙;如果驮水人忘记带提水的木桶,不要紧,不管到谁家都可以借到水桶。那种浓浓乡情让人感动。

猜你喜欢

辘轳铁链水车
大回转冲水车
水车转转转
盼 望
不要像小象那样挣扎
挣断的铁链
水车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水车真好玩
念信
村头的那口老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