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身躯,也要让生活充满阳光
2019-09-19卞瑞鹤
卞瑞鹤
“贪心大气通天路,勇气推开致富门。”对于人生,杨常福如此感悟。他说的贪心,指的是求知,而非物质;大气,指的是热心的给予和付出;同时,遇到困难要勇往直前。
7月4日下午,阳光照射下的绿色田野泛着亮光,沿着一条绿树成荫的柏油路,记者和朋友前往河南省新乡县任庄村,采访一位名叫杨常福的残疾人。
朋友也是一名记者,在前不久的一次医疗下乡活动中,他见到了杨常福。当时,杨常福也去检查身体,人群中,他蹲着身子,用手握着双脚走路的情景,引人注目。习惯使然,朋友便和他攀谈,结果被他身残志坚的人生经历感动了。但由于时间仓促,朋友当时没能进行深入采访,回来后心里一直觉得遗憾。这次见到记者,便约记者和他一起再去采访。
见到杨常福时,他正坐在自家临街的小商店里。商店不大,货物也不多,多是些日常用品和孩子们喜欢吃的小零食。午后的阳光还很炽热,街道上行人稀少,店内生意冷清,偶尔会有几个小孩儿前来买走块儿八角的零食。坐在柜台后面,杨常福一边看电视,一边等待着顾客。正前方,一台款式老旧的电视机里,播放着电视剧《宰相刘罗锅》。
杨常福今年69岁,在不到一岁的时候,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而后几年,父亲背着他四处求医,直到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也没能让杨常福站起来。
父亲的脚步,是杨常福永久的记忆。五六十年前的任庄村村头,有一片荒草地,也不知道多少次,他趴在父亲的背上,听着颠簸蹒跚的脚步声从荒草地走进又走出。这声音,对于幼时的杨常福来说,是希望,是力量。
10岁的时候,杨常福才上小学。此时,他仍然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和同学们一样正常走路。上学路上,他双手拄着棍子,尽量用双脚行走,努力使孱弱的肌肉得到锻炼。拄着棍子走路,虽然身体能够勉强直立,但还不如蹲在地上用双手握着脚走得快。为了上课不迟到,他决定丢掉棍子,蹲下身子。
14岁那年,念完了村里小学后,行走不便的杨常福,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校园。15岁时,他学会了织布,学会了用蒲苇编织凉席,用柳条编小筐、小篓和毛篮。16岁那年,村里办工厂,会算账的他成了工厂的会计,学会了打算盘,后来又跟着工人学会了做豆腐。再后来,为了挣工分,他和父亲学会了种瓜,摘瓜的时候,他抬手一推,就知道熟不熟。有一年冬天,他在家闲不住,又跟着表哥学习了木工,后来又“偷”学了漆工。
杨常福学艺,不是走马观花,更不是比葫芦画瓢,而是用心钻研,精益求精。在所学手艺里,他最下功夫、最精通的是漆工。为了学得真本领,他和伙伴搭乘马车,跑到百里之外的滑县拜师。但到后人家不愿意教,他俩就趴在门缝上偷学,一连十几个晚上不睡觉。
与其他手艺相比,漆工最复杂最难学。杨常福买来书本,自学设计图案和熬制桐油,为了雕刻牡丹,他一练就是一整天。光阴斗转,杨常福油漆手艺越来越精,名气也越来越大,找他的人也越来越多,还受到了一位县领导的慕名邀请。
“贪心大气通天路,勇气推开致富门。”对于人生,杨常福如此感悟。他说的贪心,指的是求知,而非物质;大气,指的是热心地给予和付出;同时,遇到困难要勇往直前。“我给村民干活,短的三天五天,长的十天半月,几乎没有拿过钱。人不能把钱看得太重,只要生活过得开心就行了。”他一臉知足。
36岁那年,杨常福领养了一个女儿。
“天不亮,我把孩子锁在屋里,自己去干活,干一会儿就赶紧回来,看孩子醒没醒。中午的时候,别人在家午休,我就把孩子交给邻居照看,抽出身子去割麦。”那段又当爹又当妈的日子,杨常福讲得深切而平静,说到动情处,他会轻叹一声,沉思一下,仿佛让往事浮现。
如今,已为人母的女儿和他生活在一起。女儿、女婿在附近打工,外孙在村里的小学上学,一家人也算其乐融融。他说女儿懂事孝顺,但总觉得对不起她。女儿从小学习就好,但为了照顾他,初三那年放弃了学业。当时,教育局领导多次来做工作,并承诺不收学费。“爸爸收养我,就是让我照顾他的,他身体残疾,我上学走了,他咋办?”女儿这句话,将教育局领导感动得落泪。
20年前,行动越来越吃力的杨常福拿出积蓄,开了间小卖铺,一直干到现在。日子过得不快不慢,如同门外梨树的光影,随着太阳慢慢地来,慢慢地走。
“真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残疾人的照顾。2017年,我被列入贫困户,现在养老金、低保、金融扶贫、电费补贴、残疾人补助加在一起,一个月能领到600块钱。”杨常福开心地说。前几年,因为扶贫不够精准,他一直没有被列入贫困户,对此他也觉得不平衡,也找过村干部说理,但他从不抱怨。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杨常福心态坦然,“大家都不容易,他们不给我办,我自己勤劳些、节省点就行了,老是愤愤不平的话,生活就不敞亮了。”
四点多钟,阳光西斜。杨常福让记者到院内看看他种的果树和蔬菜。只见他从凳子上挪下来,一只手握着一只脚,用手提着脚一步一步向前挪,虽然艰难,但也敏捷。他跨过门槛,走进院内。这是一个简陋的院落,但被他拾掇得干干净净。院内西边,是一小片碧绿的菜园,菜园旁边,种着一棵核桃树和一棵梨树。
“再过半个月,梨就熟了,我种的是酥梨,很好吃,到时你们一定来摘些尝尝。”从菜园里摘了一把豆角后,杨常福便向记者介绍他的梨树。这棵高过屋檐的梨树,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特别是向阳的一面,果子颜色都鲜得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