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中的护理效果观察
2019-09-19孟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471000
孟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近年来,老年下肢骨折的临床发病率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进一步发展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老年人的骨密度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其自身防护反射能力下降,骨骼脆性较大,使得骨折时常出现[1]。老年人的年龄较大、体质较差,骨折发生以后需要较长的时间恢复,使得多数患者在患病期间极易有心理问题出现,负性情绪可对患者的依从性产生不良影响,且可影响其机体康复[2]。该研究为探析心理干预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中的价值,特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部分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其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于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中,共70例患者。所有患者经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占35例。上述患者均未有心血管病史、肝病史或者肾病史存在,临床资料完整,且未有精神疾病史存在。
对照组:依据患者的性别,男性患者例数占21例,女性患者例数占14例;年龄平均值为(65.59±7.62)岁;病程平均值为(4.73±0.86)d;依据骨折部位,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例数占1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16例。
观察组:男性患者例数与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5例与10例;年龄平均值为(65.63±7.71)岁;病程平均值为(4.59±0.76)d;依据骨折部位,股骨粗隆骨折、股骨颈骨折患者例数各占18例、17例。
两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资料数据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完善患者的术前宣教工作与准备工作,遵医嘱管理患者的体位等。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其详细内容如下。
(1)医护人员于患者入院以后,针对医院相关制度、医院的环境、下肢骨折病情预后的情况等向患者开展详细介绍;针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耐心的解答,尽可能帮助患者解决困难,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患者护理服务,帮助患者尽早熟悉医院环境;在为患者开展护理工作时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日常沟通中除了开展查对程序,均切忌直呼患者的姓名。同患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应当集中精力,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交流过程中对患者表情变化以及言行等加强注意,期间给予适当的回应;为患者实施护理操作时应保持动作的轻柔,同时以积极的语气鼓励患者,避免其负性情绪进一步发展,实施护理操作时,尽可能减少患者肢体的暴露,以此提升患者的安全感。
(2)将病房管理力度加强,维持整洁的病房环境,及时为患者更换干净舒适的床单被罩,对病房内陪护家属的数量进行控制,必要的情况为患者的病床加装床栏,以避免坠床。加强患者的巡视力度,针对陪床相关注意事项向患者和家属展开详细的沟通与交流;将心情放松的方法告知患者,为患者提供报纸,播放音乐以及加强交流等措施将其对疾病的注意力分散。
(3)结合患者的性别、接受能力、疾病情况、家庭状况以及文化水平等为其开展健康宣教。若患者有剧烈疼痛症状存在,且担心骨折移位而抵触肢体功能锻炼,护理人员应当针对骨折发生的原因、发展以及转归等通过口头讲解、录像以及图片等方式展开健康宣教,针对康复保健相关知识以及技能等向患者开展详细讲解;叮嘱患者家属在患者的日常饮食中增加含钙量高、含蛋白量高、易消化的食物。
(4)动员患者的亲友参与至心理干预中,完善亲友思想工作,使得其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鼓励亲友探视患者,加强同患者的沟通,同时针对患者的功能锻炼给予积极有效的配合和督促,细心照料患者,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与理解;鼓励病情恢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以提升患者康复的信心,一定程度上改善负性情绪。
(5)针对不同层次老年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针对工人老年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充分关心患者,鼓励子女经济上支持患者,精神上安慰患者;针对农民老年患者,尽可能安排其住在人多的病房中,医护人员应当主动同老年人接近,加强对患者日常生活干预与照顾的力度,同农民老年患者交流时应注意言语要通俗易懂;针对老干部,应当给予热情的接待,尽可能满足其要求,征求患者的建议,并且对其选择给予充分的尊重。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记录与分析。
患者的心理状态分别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估,均为分值越高则越满意。
1.4 统计方法
该文相关研究数据均以SPSS 21.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两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对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表1数据,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HAMA评分与HAMD评分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比较两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护理满意度情况[(±s),分]
表1 比较两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护理满意度情况[(±s),分]
组别SAS评分SDS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观察组(n=35)对照组(n=35)39.95±2.53 45.53±1.68 35.46±1.07 43.35±1.16 13.39±0.96 17.63±1.02 14.45±0.52 17.16±0.73 91.17±2.64 85.59±1.84
3 讨论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因年龄较大、机体抵抗能力差、恢复功能欠佳,发生骨折以后需要较长时间方可痊愈,使得患者极易有心理问题出现[3]。抑郁与焦虑为困扰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重要心理因素,近年来,临床中有大量研究指出[4],负性情绪可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直接影响,降低其机体的抵抗能力。
在老年患者疾病治疗期间实施心理干预可以将康复过程当中的不良心理状态改善,避免患者过度担忧疾病治疗与康复,帮助其克服骨折初期的绝望感与无助感,激发起患者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促进其生存质量的提升[5-6]。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为老年下肢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促进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由于心理干预为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所实施的系列干预措施,其可促进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提升疾病治疗的信心,且有利于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治疗与护理,对其机体康复有利[7-8]。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干预可以在改善患者负性情绪的同时,可拉近护患距离,对和谐医疗环境的建立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给予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今后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