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伸在运动与骨伤康复中的应用
2019-09-19李方兴西昌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四川西昌615000
李方兴(西昌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四川西昌 615000)
跟骨骨刺综合征(heel spur syndrome,HSS)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研究指出,足部疾病中15%为足跟部疼痛症状,其中73%因HSS引起[1],病理表现为跟骨局部骨刺、跟骨下脂肪垫炎、跟骨下滑囊炎等。该疾病实为软组织损伤引起,目前该疾病治疗方式包括保守及针刀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为应用局部痛点封闭治疗,手术为针刀治疗,通过对痛点黏连病灶切割而解除疼痛,其起效快,效果好,在国内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2],而在该次研究中,以于2018年1月—2019年3月为研究时段,我们在针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了手法牵伸运动治疗,取得了更好的中远期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54例跟骨骨刺综合征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77例,其中观察组中男41例,女36例,年龄27~74岁,平均(46.8±12.9)岁,病程 6~52 个月,平均(27.5±8.9)个月,对照组中男43例,女34例,年龄25~77岁,平均(44.9±11.8)岁,病程 7~53 个月,平均(28.3±8.4)个月,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针刀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坐于床尾,患侧小腿垫一枕头,足跟部离地3 cm,选取针刀进针点并做好标记(多为压痛最明显处),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2 mL皮下局部麻醉,刀口平行于足纵轴进针,深达骨质,将针柄旋转使刀口与足纵轴垂直,横行快速铲剥2~3次,再旋转针柄使刀口与足纵轴平行快速铲剥2~3次,退针,按压进针点5 min,局部注射药物(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0.5 mL+维生素针B12针1 mL+0.9%氯化钠针2 mL混合液 )。
(2)手法牵伸:针刀术后,让患者仰卧,助手将患侧踝关节上方固定,术者一手托扶患侧足跟部,一手握住患侧足趾下缘足背部,用力使足背伸,当无法继续背伸时,突然加大力量,推弹足背使其过度背屈1~2次,同时用另一只手拇指指向足背推顶足弓部位隆起的条索,从而达到进一步松解跖腱膜 的效果,1次/周,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疼痛评分,采用数字评分法 (numeric rating scales,NRS), 分值为 0~10 分,0 表示无痛,10 分为最剧烈的疼痛。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足功能评分,采用脚和脚踝功能量表(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FAAM ), 进行评价,根据实际情况“无困难、轻度困难、中度困难、极度困难、无法完成及不适用”6个选项对应0~4分,如选择不适用则不计入总分,得分率=[实际得分 /(84-不适用项目数×4)]×100% ,得分率越高说明病情越重。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足跟部疼痛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疼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治疗后1、3个月观察组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期的足跟部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期的足跟部疼痛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1周 治疗后1月 治疗后3月观察组(n=77)对照组(n=77)6.99±2.21 7.12±2.27 1.028>0.05 4.52±2.13 4.65±2.24 0.487>0.05 3.88±0.97 4.53±1.22 4.257<0.05 2.48±0.96 4.77±1.18 5.110<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期的FAAM得分率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FAAM得分率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且治疗后1、3个月观察组的FAAM得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了中后期观察组的足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期的FAAM得分率比较[(±s),%]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期的FAAM得分率比较[(±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1周 治疗后1月 治疗后3月观察组(n=77)对照组(n=77)75.17±13.38 76.05±13.16 0.984>0.05 4.52±2.13 4.65±2.24 1.472>0.05 3.88±0.97 4.52±1.22 5.498<0.05 2.47±0.96 4.74±1.12 4.572<0.05
3 讨论
HSS的发病机制为长期过度负重或因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引起趾筋膜趾短肌的慢性损伤[3-4],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跟骨下滑囊炎及跖腱膜炎,引起组织的局部退变及纤维化,目前中医针刀治疗效果较好,其通过剥离黏连,疏通阻塞,降低跖筋膜张力,减轻疼痛[5],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骨伤科疾病常常伴有疼痛和功能障碍,已有研究表明静态牵伸可以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功能障碍情况[6],该研究中观察组中联合应用了手法牵伸治疗,牵伸是指运用外力(人工或器械)牵伸短缩或挛缩的组织,使其延长,作轻微超过组织阻力和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运动。使局部组织重新获得延展性、降低肌张力,提高肌肉耐力,改善或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7-8],该研究采用的牵伸运动治疗的机制是利用延伸以及塑性畸形从而缓解张力,通过对跖筋膜 、跟腱以及小腿后群的牵伸延展,使局部组织的长度以及弹性得到增加而缓解疼痛,通过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在1、3个月的疼痛评分以及FAAM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法治疗过程中,操作者一手用拇指将跖筋膜跟骨附着点按住,将其向下及足跟方向推按,另一手使足趾背屈,形成对拉之势,而该研究的优势在于:牵伸可以促进针刀治疗更加彻底,使跖筋膜在治疗后继续得到牵伸,恢复长度,加强治疗效果[9]。而针刀松解以及牵伸运动会造成局部水肿,应用激素类药物可以起到消肿作用,防止再次黏连,术后1周嘱患者穿软底布鞋,尽量减少走动,避免长时间站立。
手法牵伸治疗简单易行,相比于单纯应用针刀治疗能够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该次研究仅评价患者的主观描述获得疼痛及功能评分,未能从生物力学角度进一步验证牵伸运动的作用机制,未来有待开展更加全面的研究,使其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