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村一”试点到参与乡村振兴战略*
——对广播电视大学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回顾与思考

2019-09-19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一村广播电视大学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远程教育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19)

为了解决农村人才匮乏的问题,进一步推动农村建设,早在上世纪90年代,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生到基层农村担任干部,进行“大学生村官”试点,之后海南、浙江、广州等省市部分地区也纷纷效仿。“大学生村官”的推行,确实为农村带来了高素质人才,也为农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大学生,最终留在农村的并不多。实践证明,农村必须培养自己的农民大学生来建设新农村。2003年底,教育部推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交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实施,希望通过广播电视大学完善的办学系统,在广大农村深入推进此项工作,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的上”的人才。广播电视大学自2004年开始 “一村一”招生至今已经过16个年头。这16年“一村一”发展如何?如何布局“一村一”未来发展之路?这是电大人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一村一”的源起

“一村一”这一称谓最早由辽宁省提出,当时辽宁省选派大中专毕业生赴基层农村参加工作,目的是解决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提出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让全省15912个村级组织中都拥有一名大中专毕业生。辽宁省的“一村一”其实质就是 “大学生村官”项目,而并非选拔农村青年将其培养成大学生的教育活动。但当时这一活动仍引起全国广泛关注。

真正将“一村一”引入教育领域的是河北农业大学,推动者为河北农业大学校长刘大群。刘大群青少年时有知青农村插队的经历,有心怀农村的情结。返城多年,他依然惦记着农村的发展,针对农村人才资源匮乏的现状,刘大群早在1999年前已经萌发“一村一个大学生”的想法。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他积极寻求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在人代会上提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农村发展,最关键的是要保证它有自己的人才。现在情况下,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必须有所倾斜。”刘大群的提案得到充分重视,2002年,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关于同意河北农业大学在部分高职专业招生中进行单独考试试点的通知》(教学司[2002]68号,以下简称《通知》),同意河北农业大学:“在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部分专业招生中,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单独招生改革的试点。”2003年,河北农业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单独招生的学员,录取对象为农村中有职业教育背景的青年、农村中渴望大学学习的高考落榜生、复员军人等,当年招生200余人。这些学员参加两年制高职学习,毕业后必须回到农村参加农村建设。《通知》及2003年的正式招生不仅是刘大群“一村一个大学生”梦想的实现,而且开启了为广大农村培养大学生的序幕。

二、“一村一”在全国范围的试点

如果说河北农业大学“一村一”仅是个别现象,只能代表某一地域。那么2003年底,教育部在河北农业大学开展“一村一”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当然,在宣布推广之初,这项工程也引起极大争议,有研究者对当时较激烈的争议进行了梳理,大致有以下几条:一、更多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尚未完全普及,是不是有些揠苗助长的味道?二、农村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最需要的是农村中有用武之地的中等职业教育,而不是搞学历攀比的高等教育;三、这个计划需要投入的钱打哪儿来?四、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会不会变味?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真的能起到农村带头人的作用吗?这些问题都是当时非常现实和棘手的问题。教育部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冰释了社会的疑虑。

教育部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将“一村一”试点工作交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负责实施。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广播电视大学具有其他学校所不具备的完善的办学系统。电大办学系统为:在首都北京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各省有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各地级市有广播电视大学分校,在各县有广播电视大学县级工作站,实现了全国覆盖,在推行深入基层农村的教育项目“一村一”上,条件得天独厚。其次,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优势明显。脱产学习,不仅需要住校学习,不能兼顾农活,且学费及生活费用较高,不是农村普通家庭能够承担的。而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送教上门,学习不离乡,学习时间灵活,学员既能学习知识还不误农时,且学习费用较低。另外,相比普通学校教育,开放教育由于学习形式灵活,其容纳量非常大。这些优势注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应该承担起这项重要使命。

接到“一村一”实施任务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积极行动起来,首先解决资金问题。2004年,中央广播电大学与地方广播电视大学协商共同投入2000万,其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投入1200万,1000万投到经济情况较差的西部,200万投到其他地方,再加上政府的投入,“一村一”对学生的收费就降下来了,比全日制学生及其他远程教育的学生学费都要低廉。关于专业及课程设置,当时由于“一村一”培养的定位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层次的农村实用人才和管理人才,专业为乡村行政管理及农牧业生产类专业,开设课程主要集中在种植技术、养殖技术、信息管理等课程上。一切准备就绪,2004年秋季该项目预备在全国99个县试点,计划招生数为8000人。当年“一村一”究竟招生情况如何?翻检《2004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发现当时并没单独统计其招生人数,可见招生并不乐观,但从《2005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对“一村一”招生情况统计,可以计算出2004年招生人数。2005年全国“一村一”在校人数共18358人,招生人数为15724人,两者人数差为2634人,就是2004年首次招生的人数,这比原计划8000人相去甚远。可能的原因为:由于刚开始试点,大家对它不了解,且试点地区较少。2005年,在经过又一年准备后,“一村一”的招生人数破万,达到15724人,几乎是第一年招生的6倍。笔者能看到的《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一直到2010年,“一村一”招生人数基本都是不断增长的趋势,具体情况如表(表1)。

表1 “一村一”历年招生人数、毕业人数及在校人数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到,“一村一”自2004年开始,不论是招生人数,毕业人数,还是在校生都基本呈现出每年增长的趋势。这一方面诚然是“一村一”逐步为社会所熟悉接受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由于经过精心组织,“一村一”这种培养类型,为大家认可,试点的范围不断扩大的结果。

三、“一村一”步入内涵发展阶段,积极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2年,对广播电视大学来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国家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等纷纷挂牌成立,这就是我们说的“5+1”模式。这标志着自1999年开始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已经步入成熟,广播电视大学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广播电视大学需要适时转型,以适应新的国家发展形势,更好地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自2012年起,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除上海、北京等5所挂牌的开放大学外,其他的都以国家开放大学分部的形式出现。开放大学对之前的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进行总结,并开展内涵发展的实践探索。就“一村一”而言,2012年以前,招生人数虽基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相对于广播电视大学每年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招生数而言,还是显得增长速度缓慢,不尽如人意。且就具体年份增长来看,在继2009年“一村一”出现一个招生波峰,2010年并未延续这一态势,招生人数明显回落。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原因:首先,资源传播的手段不太适合农民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农民生活状况及工作作息特点与城市居民相比,有明显不同,大部分农民家庭中没有电脑及网络设备,工作作息时间也不太规律,以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和传播模式来培养“一村一”学员,自然不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其次,“一村一”学费经过减免、补贴后明显低于其他开放教育学费,但对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民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些地方政府就在免学费费上下功夫,如陕西省榆林市一些县,由于是资源大县,当地政府财政收入非常好,为了支持“一村一”发展,当地政府为参加“一村一”学习的学员进行补贴,学员可以免费上学,但这只是部分地方采取的措施,并未推广。“一村一”要内涵发展,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国家开放大学在“一村一” 项目上开展新的探索。为了解决西部边远地区农民缺少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滞后的问题,国家开放大学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在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建立了300多间云教室,云教室可以实现远程实时教学、在线面授教学、视频会议、远程面试答辩等功能,可以使这些地区的学习者同上一节课,真正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国家开放大学利用自主搭建的O学云平台,与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合作,探索更便利农民学员学习的模式,启动“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移动学习试点,为湖南广播电视大学1.86万“一村一”学员免费配送了移动学习终端——O学派,O学派最显著的特点是便于随身携带,内置农业实用技术微视频、农民大学生学习APP,功能强大,方便“一村一”学员随时随地学习。在西南地区建立“滇西学习网”,建设包括职业技能、农业技术、环境卫生等在线课程4936门,方便西南边远地区“一村一”学员学习。这些措施都旨在为农民大学生及时提供优质便捷的学习资源,解决他们学习困难。也是国家开放大学在“一村一”项目上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如果说2012年之前,部分地区由于财政收入好,为农民大学生买单,支持他们免费上学。那么2012年之后,某些省份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寻求政府支持,为全省“一村一”学员买单,真正实现免费学习。这里面的杰出代表当属江西省和湖南省。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积极寻求政府支持,省委省政府决定自2012年起,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采取政府全额资助的方式进行培养。此项政策出台实施效果非常好,2012年年底,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再次出台政策,提出要把“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延续到2020年,要实现一村多名大学生的目标。正因为政策给力,江西省截止2017年春,共招收“一村一”学员36462名。在这些“一村一”学员中涌现出了一批乡村振兴的践行者,《江西农业》杂志专门开辟专栏“‘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十佳创新创业先锋’”连续报道了邱天国、魏秋香等“一村一”学员的先进事迹,他们利用所学知识,不仅自己致富,还成立各种合作社,吸收村民参加合作社,共同致富,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实实在在出了力。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早在2009年便开始尝试“一村一”学费全免的优惠政策,且给学员的自主创办项目每年提供3至5万元基金支持,扶持他们发展,涌现出300多名致富带头人。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看到这一契机,积极联系省委省政府,寻求全省“一村一”学员免学费问题。据2018年10月,在国家开放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开放与创新教育论坛”上,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陈建民发言透露,现在他们已经与省委组织部、人社厅、教育厅、财政厅等相关政府部门合作,不仅实现了“一村一”学员全免费,且招收学员的工作也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广播电视大学仅实施教学及管理职能。

四、对“一村一”深度发展的思考

随着我国“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计划的持续推进,对广大农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村一”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未来推动“一村一”深度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大贡献,是我们电大人亟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村一”深度发展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有担当,积极参与国家推进乡村建设的伟大工程,寻求政府部门支持,实现“一村一”学员免费入学,真正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发展策略逐步转向重视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无疑是新时代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振兴首先是乡村人才的振兴,广播电视大学自2004年便开始实施旨在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一村一”项目,这十余年来,我们培养了大批乡村建设人才,建设了农村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培养了大批教学管理人员,积累了大量教学及管理经验,应该也必然是未来乡村人才振兴的主力军。我们应该有担当,有责任意识,积极主动承担起乡村人才振兴的大任。江西省和湖南省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也给我们其他省级电大提供了启示:我们应该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争取政府专项经费支持,用于补贴农村学员学费及教学设施建设维护,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加入“一村一”学习中,提高他们振兴乡村的本领。这既有利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有利于我们事业的壮大,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2.拓展“一村一”教育功能,积极与农村社区教育对接,致力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大乡村进行了统一布局规划,逐步形成了众多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城乡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严重影响了乡村的发展,在教育方面城乡的差别也非常明显。就社区教育而言,现在农村的社区教育推进显然比城市社区教育困难得多,其中缺少社区教育所需要的软硬件设备就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而我们电大系统在“一村一”项目实施过程中,已经基本具备了这些条件。党和国家也看到了这些情况,因此在相关文件中提出过依托广播电视大学设立各地的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近年各地广播电视大学也积极响应陆续获批成为当地的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社区教育更注重非学历教育,旨在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我们之前实施的“一村一”却是学历教育,两者之间的对接及深度融合还需要我们做出一些调整和改变。笔者认为,调整和改变最关键的是我们应该拓展“一村一”教育功能,将“一村一”逐步打造成为一个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休闲教育等为一体的教育形式,真正深度融合进农村社区教育中,推进农村终身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一村广播电视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村三英烈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