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超级IP
2019-09-18凡一
凡一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让右手大拇指呈点赞状、左手持金牌做奔跑状的熊猫“盼盼”走进了每个人的心里。那是中国第一次将大熊猫形象卡通化。
很难形容“盼盼”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很可爱,大熊猫IP完全可以进行主题文创,但开发一个熊猫不行,要把熊猫整体研究起来,对接人们的生活需求。”在故宫博物院总策展人王亚民看来,熊猫品牌做文创,应该从广义入手,把熊猫做成一个文化品牌, “就是定位熊猫整个大的IP,在此基础之上精耕细作。”当年有多火。辽宁一家企业用“盼盼”注册商标,仅仅4年,就发展成亚洲最大的钢门窗生产企业, “盼盼到家,安居乐业”的广告词家喻户晓。
可见, “熊猫IP”火爆现象早已有之。
近年来,更是如火如荼。不仅有大热的熊猫直播、熊猫基地,熊猫音乐、熊猫出版、熊猫影视、熊猫舞台剧、熊猫文艺展览等文创产业也不断兴起,此外还有很多跟熊猫有关的国际活动、赛事、衍生品等不断出现。在收获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动物保护贡献了潜移默化的力量。
借助熊猫IP.打造城市印象
“长隆在用熊猫的美好生活讲好中国故事,告诉全世界,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旅游业的民族自有品牌自信。”2018年2月15日,在长隆旗下的超大型亲子主题酒店——熊猫酒店开业典礼上,长隆集团董事长苏志刚如是说。
自2014年了月29日全球惟一存活的大熊猫三胞胎在长隆降生以来,它们的诞生奇迹和成长经历倍受全世界人们的关注。从此,长隆便将IP定位在大熊猫上。
从“参演” 《功夫熊猫3》《爸爸去哪儿2之熊猫三胞胎童话次元大冒险》,到超现实还原的“熊猫乐园”,再到熊猫酒店,短短几年间,长隆就走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熊猫IP之路。 据统计,仅熊猫乐园和空中缆车两大项目的推出,就为长隆带来了游客数量3 0%的提升,同比增加游客数量达100多万人次。
而作为大熊猫的故乡,成都在深挖大熊猫元素上更是不遗余力。
熊猫基地、熊猫绿道、熊猫小巷、熊猫民宿……在成都,熊猫元素俯拾皆是;从“欧洲熊猫粉丝四川探亲之旅”到“熊猫走世界-美丽中国”,再到首届“大熊猫中国国际文化周”, “成都大熊猫”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最富内涵、最具潜力的野生保护动物文化品牌大IP。
“要用创新扛起成都大熊猫的IP大旗,打造四川‘最萌代言人’。”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侯蓉表示。
为了运用好熊猫这个顶级IP,去年了月,世界大熊猫文创中心在成都都江堰成立。
据悉,大熊猫文创中心将通过建设世界大熊猫文化创意博物馆、举办世界大熊猫文化创意大会、拓展大熊猫公益慈善和保护教育、创新“熊猫+”模式旅游推广等,打造中国特色大熊猫文创IP,向全球讲述中国环保理念,促进生态的保护建设和大熊猫文化旅游发展。
熊猫“身影”,无处不在
5處园区、28路高清摄像机、10路网络直播,24小时捕捉最真实的大熊猫生活实况。
2013年8月6日,由央视网打造的以国宝大熊猫为主要载体的全媒体平台“ipanda熊猫频道”正式上线,通过多终端、多语种向全球网友真实展现可爱国宝的生活和保护情况。据悉,这是全球惟一的24小时多路直播大熊猫平台。
“熊猫频道”一上线就有上万名网友到“熊猫频道”观看直播,有的网友甚至会盯着摸爬滚打的熊猫看一天。 “每天上下班都看看它们,充满正能量。”有网友在微博上感叹, “看看宝宝们,就能拥有一个阳光好心情!”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8年1月,“熊猫频道”全球活跃用户达1564万余人,其中,Facebook全球页累积粉丝数近1114万;Instagram、YouTube及Twitter粉丝数累计近30万,逐渐成为大熊猫文化在全球互联网传播的主要平台。
不满足于在镜头前展现自己憨态可掬的熊猫,还频频穿越到虚拟世界,成为动漫、网游等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近期《仙剑奇侠传4》手游曝光了一部名为《缘起雅安,回梦游仙》的纪录片,向玩家娓娓道来他们与雅安以及大熊猫结缘的故事。
熊猫元素,在游戏、影视剧等娱乐产品中并不罕见。但在过去, “熊猫”通常只作为一个噱头活跃其中。 《仙剑4》手游项目组却不同,为了让玩家主动了解大熊猫、保护大熊猫,他们不仅将雅雅和安安两只大熊猫植入到游戏中,更系统地为玩家介绍大熊猫的相关知识,让他们走进大熊猫的故乡。此外,玩家还能通过一系列的剧情任务,去自发地保护大熊猫,与熊猫交朋友。
“熊猫IP”衍生品,对接人们生活
去年12月,在中国国家新闻出版署举行的“2018原创动漫作品版权开发优秀项目”评选活动中,熊猫传媒孵化IP“熊猫侠”及“熊猫传媒集团Logo商业运用”分别获得海外市场开拓类银奖、品牌经营类铜奖。
作为一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内容生产、运营及商业化的平台,熊猫传媒根据其LOGO-只有大小眼的黑白熊猫脸形象,设计出了各种衍生产品,包括趴趴熊猫、熊猫靠抱枕、熊猫笔袋、熊猫帽、熊猫零钱包、熊猫多功能毯、熊猫蒸汽眼罩等,创意十足。据熊猫官方财务报告显示,从2016年到2018年,仅在官方渠道销售就超过10000只,极大程度地实现了IP形象的商业价值。
为给熊猫品牌注入更多的人文内涵,熊猫传媒还孵化了“熊猫侠”IP形象,制作出熊猫侠装甲、T恤、背包等衍生产品,带动熊猫传媒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作为中国企业将发展版图延伸向海外的利器。
其实,类似熊猫侠这种以熊猫为原型的文创产品,市场上多如牛毛,比如,前些年卖得火爆的“熊猫便便纸”,近来市面上备受欢迎的“熊猫盖碗”等。但是真正能够做到高品质、有创意、符合市场消费趋势、承载其真正的灵性文化,却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创新。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很可爱,大熊猫IP完全可以进行主题文创,但开发一个熊猫不行,要把熊猫整体研究起来,对接人们的生活需求。”在故宫博物院总策展人王亚民看来,熊猫品牌做文创,应该从广义入手,把熊猫做成一个文化品牌, “就是定位熊猫整个大的IP,在此基础之上精耕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