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电影人战火中记录开国征途
2019-09-18刘守华
刘守华
1937年成立的延安电影团,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电影机构。抗战胜利后,延安电影团一部分成员被分批派往东北地区,在接管伪“满映”的基础上筹建了第一个具有较完备设施的人民电影制片基地。而在延安,1946年8月,延安电影制片厂宣布成立。此后,力量不断壮大的共产党电影人辗转全国各个战场,在炮火硝烟中留下了大量记载“开国”征途的珍贵影像资料。
接管伪“满映”,成立“东影”
虽然延安电影人在艰苦环境下拍摄了一些八路军抗战的镜头,但设备的简陋、人员的短缺、资金的匮乏仍让电影人有诸多遗憾。所以,到东北接管伪“满映”,成为当时的工作目标。
“满映”的全称是“满洲映画协会株式会社”,是日本侵华期间在东北长春经营的远东最大的电影制片厂。
几经斗争,他们终于从日本人手中接过了电影制片厂的管理权。1946年10月1日,第一个具有较完备设备的人民电影制片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东影”)宣告正式成立。
战地摄影师们融入战斗部队,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拍摄。他们不仅要背着枪弹和挖防身壕的锹镐,还要背负着十几斤重的摄影机和胶片,并经常下到前线部队的尖刀连、尖刀排或尖刀班,甚至直接插到敌人腹地去拍摄。当战士们用枪瞄准敌人时,他们就扛着摄影机,拍摄英勇作战的将士们。一些摄影师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要在战斗中立功,争取亲自上电影”
1946年10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在河北省涞源县张各庄村正式成立,后改称“华北电影队”。
电影队成立后不久,战争大规模打起来,那些珍贵却笨重的拍摄器材不能随军转移,只能暂时坚壁在山区。留下一个放映队带着放映机和有限的几部影片,随军辗转,在军队和群众中开展放映活动。
但不久,放映活动就不能满足战士们的需要了。他们希望摄影队能够把他们行军、战斗和生活的实况拍摄下来,尽快制成影片播放。有的战士说,“要在战斗中立功,争取亲自上电影,通过电影,把自己的英勇战斗和取得的胜利,向毛主席和解放区人民汇报”。
战士们的热切期盼,敦促电影队的同志们尽快恢复拍摄和制作影片。在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后,他们用最简易的制片设备,于1947年7月1日制作完成了第一部有声新闻纪录片《华北新闻》第一号,包括《钢铁第一营授旗式》《解放定县》《正定大捷》和《向胜利挺进》四个主题,受到了中央领导的好评。
1948年秋,东影派了4个摄影队入关支援。一个队去太原前线,两个队去淮海前线,剩下一个队留在华北军区随时调用。
在淮海战役中,摄影师们拍摄到了在前沿阵地我军激烈炮火掩护下,战士们英勇跳出工事,向逃跑敌人扑去,以及敌人缴械投降的镜头;拍到了后方百姓慰劳歼灭黄维兵团的解放军战士的镜头。
另一支摄影队随四野南下,被分配到攻打天津的主攻部队中。这场战斗速战速决,只打了29个小时四野就取得了胜利,所以很遗憾,很多精彩镜头没有留下。
天津战役结束后不久,北平和平解放。摄影队又随部队拍摄了解放军进入北平的入城式,以及毛泽东等中央首长莅临北平的阅兵式。
冒着炮火拍摄渡江战役
拍摄渡江战役分为9支摄影队,是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
随军摄影师郝玉生回忆渡江时的场景說:接到过江命令是在晚上,当时看到解放军的大炮打起来映红了满天,映红了江水。但过期的胶片在半夜根本不能感光。看到突击队乘着小船,民工摇船向前冲的那些生动、英勇的场面,我们却干着急,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但是我们还是登上船,跟着部队一起过了江。到了江南,天也快亮了,我们拍到部队登上长江南岸的镜头。
为了不留遗憾,补拍到解放军登船过江的精彩镜头,郝玉生和助手又坐着小船,冒着炮火,在长江两岸往返了三次进行拍摄。
摄影师高振宗对他拍摄的一个掌舵老太太记忆深刻。他是随第二梯队过江的,当时所乘船只的掌舵人是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敌机轰炸,炮火轰击,江面很乱,但老大娘依然沉稳地紧紧掌着舵,高振宗举起摄影机,将这个经典画面拍摄下来。
在整个渡江战役中,全摄制组共拍摄胶片5000多米,后期编辑完成长达60分钟的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获得国家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长纪录片一等奖。
(摘自《解放军报》)